基金管理大师,1拖25

湾区007 2023-06-13 08:00

近日,有媒体爆料了一些“一拖多”的基金经理:

大致的情况是:

1、某头部公募基金经理,目前最多管理了25只基金!

2、深圳一家大型基金公司旗下一位基金经理所管理的11只基金整体上偏成长赛道,这位基金经理所管理的两只灵活配置基金产品,年限均接近6年,但两只基金的任职回报分别为5.75%、127.57%,业绩相差超过120%。

3、上海一家基金公司一位基金经理所管理的11只产品同样存在业绩分化情况,首尾业绩差距超过了100%

同时,媒体也提出了批评:

基金产品过度集中到少数基金经理手中,可能造成不利影响,比如基金经理离职可能会影响到产品的后续运营。

证券时报和券商中国爆料后,有网友指出:

第一个人好像说的是易方达基金的杨康,第二个第二三不清楚了!可能是要打造明星效应吧,毕竟用新人募集太难了!

其实是不是易方达的杨康管了25只基金,查一查就知道了:

话说回来,杨康同学可真是能干,一个人能管25只基金,而且好像大部分还是灵活配置型基金,这不是一般人能干得了的。

不过,根据2020年5月1日起实施的《基金经理兼任私募资产管理计划投资经理工作指引(试行)》规定,基金管理人应当确保兼任基金经理具备充分履职能力,合理调配同一基金经理管理的公募基金和私募资产管理计划数量,原则上不超过10只(完全按照有关指数的构成比例进行投资的产品除外)。

显然,易方达基金的杨康不属于这个“原则上”,他的能力已经超出了原则之外。

实际上,早在2019年下半年时,基金经理“一拖多”现象就引来市场关注,当时一名基金经理最多管理27只基金,管理数量在15只以上的基金经理超过30位。随后相关部门出台相关规定,要求基金经理与督察长在申报产品时承诺基金产品不存在“挂名”行为,各家基金公司开始“做减法”。

但随着基金行业在2020年、2021年迎来发展大年,“一拖多”现象又开始回升,且以明星基金经理居多。但历经赛道行情崩塌后,2023年开始出现大牌明星基金经理卸任产品现象。

截至目前,“一拖多”的基金经理虽不是大牌明星,但大多仍是头部公募的投资主力。

长期看一拖多会伤害基民的持有体验,更会消耗基民对基金公司的信任度和认同感。选用人气基金经理“一拖多”有利于基金发行和持续营销,毕竟规模是公募较核心的发展诉求。

但有号召力的基金经理数量有限,只能在相对知名的基金经理身上加担子。但基金公司如果把主要精力放在中短期规模增长上而忽视人才可持续培养,规模增长也不可持续,甚至在短期增长后会出现下跌。

一拖多本质上仍是以明星为本的打法,但这几年赛道基金业绩翻车现象已证明,基金经理个人存在着明显的能力边界。

不知道易方达基金在刻意打造的明星基金经理——张坤、冯波,这两年来业绩大幅下滑,接连掉落神坛以后,是否在反思自己的“造星”模式?

一拖多现象,应该引起监管层的警惕,这毕竟也是金融风险的来源之一:

一方面,如果基金经理管理的产品过多,可能会导致他的管理能力不足以跟踪每个产品的情况和市场变化,从而影响基金的投资收益。

此外,每个产品的持有期限、投资风格、对象市场等都有所不同,如果基金经理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管理,就很难满足每个产品的不同需求,导致投资结果不尽如人意。 

另一方面,当市场出现比较极端的行情波动时,基金经理的能力和决策的正确性对于基金的投资收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基金经理没有足够的经验和技能来应对市场的变化,可能会导致投资失误和风险变大,进而影响基金的收益和价值。而基金持有人则会直接受到损失。 

因此,建议投资者在选择基金时,不仅要关注基金的历史表现和投资策略,还要注意基金经理的能力和管理规模,以此来降低投资风险和提高收益。同时,也要保持理性投资,不要盲目追求高收益或跟风热点,以免影响投资结果和风险控制。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