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要丨36氪

调研记 2023-06-08 07:50

每日资讯简报为您更新最新资讯。让您一分钟,速览最新天下事!更多纪要关注:思变行研


嘉宾发言

冯大刚/CEO

随着疫情影响逐渐消失,公司报告了出色的财务业绩,1Q23实现两位数的收入增长,总收入达到5,550万元,同比增长12%,公司三个主要业务部门都有广泛的增长。分业务来看,广告收入达到4,190万元,同比增长11%;企业增值服务收入为1,000万元,同比增长7%;订阅服务的收入同比增长了36%。这些全面的成就是公司在内容、产品和技术方面不断努力进取的结果,公司迎来了高质量业务的新阶段。

内容层面,在拓宽赛道覆盖的同时,持续加强对行业头部企业的关注及重大新闻事件的独家报道,为用户提供了点面俱全的专业内容体验。1Q23公司有大约160篇PV值超过10万的文章,其中许多文章涉及热门话题,页面浏览量超过20万,包括百度创始人李彦宏的报道;关于TikTok CEO与美国国会对峙的文章;以及报道硅谷银行倒闭后24小时的文章,每篇的页面浏览量都超过20万。这些发人深省的文章展示了36氪的领先洞察力和行业影响力。公司增强的内容影响力也促进了公司用户群的大幅增长。截至第一季度末,公司拥有超过2,900万粉丝,同比增长22%。

2023年开年以来,公司紧密关注生成式AI和大语言模型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动态,并迅速推出全新公众号“智能涌现”,深入报道AI新时代下奋勇前行的行业选择。本季度,公司发布了全新的汽车内容公众号“启动power on”,聚焦汽车产业在智能化和新能源技术的变革。这些垂直自媒体的推出,为公司持续加大在AI和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布局打造了坚实的基础,进一步提升了业务增长势能。

此外,随着众多期盼已久的行业盛会相继举办,36氪积极奔赴现场覆盖报道,通过速递资讯、精彩图片、探展视频等多媒体手段,为读者带来最前沿的行业动态,包括 CES 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MWC世界移动通信大会、AWE中国家电及消费电子博大会等。 具体而言,在4月份的上海国际车展上,公司以第一视角对车展现场车型对比、中外车企传统与新能源车交锋以及焦点人物进行全方位深度报道,并重磅推出36氪汽车内容矩阵,包括“启动power on”公众号、“未来汽车”和视频号“36氪汽车”,为用户带来优质内容的同时,乘着新能源汽车市场强势增长的浪潮,加速布局新能源汽车领域,为公司带来新的业绩增长空间。

短视频:1Q23短视频业务继续凭借出色内容、原创和优质的制作能力,用户数快速增长,粉丝数量已突破800万,同比增长42%;

AI开店:36氪成为全网首家全程利用AI技术开设电商店铺的行业先行者。其中,公司AI设计的相关产品热卖,彰显了36氪对AI技术的敏感性和前瞻性。公司展示了36氪在业内率先运用AI真实操作完成淘宝开店的关键环节,包括店铺命名、店铺搭建、产品设计、图片制作和文案撰写等,大幅提高了店铺的运营效率,降低店铺运作成本。原创视频先后登上B站、微博、小红书的热门榜,全网曝光超过3,500万,点赞量超过8万,并收获淘宝官方的持续关注。专业能力与AI技术的有机结合,为公司开创多元化创收渠道,解锁更大的企业价值。

长视频:公司迈出了制作长视频内容的重要一步,推出了首档访谈节目《看见2033》。在该节目的手机中,我(冯大刚)与百度创始人李彦宏、万科集团创始人王石、携程集团创始人梁建章、领跑科技创始人朱江明、得道创始人罗振宇等行业大咖展开了深入对话,为观众提供洞察未来的优质内容。同时,该节目在优酷和北京广播电视台、河南广播电视台同步播出。这标志着在社交媒体之外,公司完成了长视频平台和电视传播渠道的分发布局,形成了更大的内容版图和闭环的进度,完善了36氪长短视频共存、图文音视频并茂的内容生态,开创了新的增长空间。

产品:36氪创投平台本季度进一步完善了针对于创业者和投资人的通知和触达能力。同时,公司对微信小程序进行了全面升级,增加了对专精特新等优质特色企业热门项目以及精选项目级的运营和推荐力度。公司的对接次数、活跃人数、新增创业者数量及平台流量等关键指标均实现大幅增长。本季度,36氪创投平台还成功帮助超过5000家创新科技企业实现高效的投融资对接,为他们的壮大提供了重要支持。

AIGC应用:未来公司会一直关注前沿科技的发展,随着AIGC技术的宏观发展及其与内容生产行业的天然契合性,公司积极将生成式AI技术应用到业务中,与内容生态和产品研发相融合。公司重点围绕图片生成、文本翻译和资讯整理等环节,以及刚才提到的AI开店等继续融入AIGC技术,极大提升了生产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扩大创收。企服点评平台也迅速应用了AIGC的技术,为用户提供了更加精准高效的产品全景信息和决策支持,并通过智能客服实现与用户的高效互动交流。

1Q23商业化进展

36氪深入洞察客户的品牌定位和目标受众,为客户打造品效合一的一站式营销解决方案。在第一季度,公司继续赢得众多知名互联网巨头和世界500强企业的营销合作,而且中小企业客群也在不断增长。不仅于此,公司还通过打造品牌出海创造营活动收获了如亚马逊、Meta、科斯拉海外巨头的青睐。例如,在与Meta的合作中,公司邀请了企业出海领域的专家,以独立演讲和会谈的方式与企业共同探讨品牌出海的相关话题,链接海外平台与国内企业,提高双方的品牌传播声量。

此外,公司也持续加强向新行业的延伸和拓展。与格力的首次合作打开了家电行业的增量空间。此外,公司还获得了三星、海尔、美的、九阳等知名企业的复购。这些成绩的取得,体现36氪在广告营销业务方面的专业能力,以及拓展和深化客户合作中的卓越实力。

36氪短视频业务依旧表现亮眼,打造了一系列备受欢迎的作品,涵盖普通主题和领域,如科技创新、商业洞察、生活方式等,受到了各行业广告主的青睐与认可。例如,本季度的短视频客户包括惠普、华为、英特尔等。其中,在与高通、骁龙的合作中,公司通过幕后故事挖掘、联动等多种形式,帮助客户实现产品的精彩呈现、解读和传播,推动客单价再创新高。

企业增值服务方面,本季度随着疫情的结束,线下活动业务逐渐正常化开展,总收入达到1,002万元,同比增长7%。公司在AI大模型热潮的推动下,举办了全新的AI峰会、AIGC产业发展峰会,与微软、科大讯飞、百度、商汤科技等AI领军企业一起探寻,在技术浪潮下AIGC行业的前行之路,不仅提升了36氪在该领域的影响力,也取得了不错的商业化成果。

整合营销服务方面,本季度公司继续拓宽服务形式,涵盖原创公众号代运营、原创视频平台代运营、KOC业务等多元化的服务形式,促进客户群体的不断壮大,收获了与雅迪电动车、华泰证券等知名企业的合作,订单收入取得增长。

订阅服务方面,公司不断优化会员体系和订阅产品,使得收入规模大幅增长,同比增长36%。尤其在商学院业务的优化上,公司持续完善课程设计和培训内容,积极打造创业增长型的课程,使个人订阅业务的客单价大幅提升,增长至1.5万元/人。

企服点评平台方面,本季度,公司持续不断完善和优化产品库,补充了产品案例、产品定价、产品参数等基础信息。此外,公司完成了SCLM、新零售、电商系统等9个核心领域的产品映射,将分类准确率提高至95%以上。在迭代优化基础功能的同时,公司对PC端和移动端的界面进行了大幅改版,通过对阅读模块搜索功能的进一步优化,全方位提高了产品便捷性与易用性,使平台访问导流的转化率提升近一倍。此外,公司引入AIGC的技术,实现了产品介绍与用户问答的自动生成,在提升用户体验的同时,将整体运营效率提升了10倍以上。通过对产品功能的持续完善, 36氪企服点评平台在便捷性、高效性、智能性等方面得到了全方位的提升,各项经营数据均取得了高速增长。截至1Q23,平台累计点评数超过6万,较曲线同期增长198%。累计在线产品数近9,000个,同比增长55%。入驻商家超过1,200家,同比增长翻倍。反映到商业化层面,36氪企服点评平台在本季度实现了商业模式的迭代,从过去品牌宣传和内容营销的基础上,进一步加码一体化服务能力,形成了包括线索付费和分佣的新型商业模式,继续为企业获客和选型决策赋能。公司的新盈利模式已经取得实效,获得了12家大市场上的充值付费。未来启动平台将不断完善平台服务体系,改变企业数字化决策的现状,提升企业数字化认知能力,实现企业智能化决策,为企业买方提供更加安全高效的服务。

未来展望

进入2023年,AI大模型和科技的迅猛发展正在为新经济领域带来全新的增长机会。36氪以敏锐的嗅觉和前瞻性洞察力,将直接从这一历史性发展机遇中获益,实现三大主要业务在内容、产品商业化方面的颠覆成长。作为服务和赋能新经济生态的领先平台,公司将继续致力于核心业务的长足发展,加强优质内容的输出,同时不断拓展商业版图,探索产品创新,继续以AIGC等新技术应用为抓手,促进营收增长并提升盈利能力,为股东、客户和社会带来长期、可持续的价值回报。

财务状况

卫琳/CFO

营收

1Q23营业收入5,500万元,YoY+12%;

广告收入4,190万元,YoY+11%,主要得益于引入了更多的创新营销解决方案以及1Q23市场需求的逐步恢复;

企业增值服务收入1,000万元,YoY+7%;

订阅服务收入360万元,YoY+36%,主要得益于不断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订阅模式。

成本

1Q23销售成本3,240万元,YoY+36%,主要由于运营成本和内容成本的增加。

毛利润

1Q23毛利润2,310万元,YoY-10%,毛利率42%,YoY-10ppt,主要由于本季度恢复了线下活动和线下培训课程发生了较高的履约成本,以及一些内容制作成本(例如《看见2033》),预期未来毛利率将回到50%的水平。

费用

OPEX 6,630万元,YoY+90%,SG&A 4,820万元,主要由于去年完全减值的应收账款的现金回收,如果不考虑这些财务项目的影响,G&A实际上同比下降了约25%。这得益于公司推出的各种成本控制措施。

R&D 1,550万元,YoY+12%,主要由于工资等相关费用增加。

净利润

1Q23净亏损3,900万元,去年同期净收入3,260万元;Non-GAAP净亏损3,170万元,去年同期Non-GAAP净收入3,670万元;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亏损为3,840万元,去年同期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收入为3,300万元。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

截至2023年3月31日,公司的现金、现金等价物、限制性现金和短期投资为1.7亿元;截至2022年12月31日的现金为1.85亿元。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支付年终员工奖金和福利,以及2023年第一季度对新经济初创公司的小规模投资。

问答环节

Q:广告业务在二季度和618电商节的恢复情况如何?怎样展望广告市场和公司的广告业务的恢复节奏?

A:冯大刚/CEO

本季度广告业务的恢复增长态势较好,广告收入同比增长11%,用户数和ARPU实现了双增长。随着市场回暖,广告的需求正在逐步升温,公司品效合一的广告解决方案赢得了更多用户的信任与支持,实现了业务的稳步增长。

618大促的广告业务好于去年,淘宝、京东等头部电商也在公司平台进行投放。618投放策略主要以GMV为导向,广告主更偏好流量平台。对二季度和后续的广告行业复苏公司持谨慎乐观的态度,虽有所恢复但没有预想中快,需要一段时间的观察。36氪作为新经济领域的参与者,在这种市场环境下有独特的优势,公司看到快消、3C类广告主稳定增长。公司将基于蓬勃发展的新经济行业,提供更具吸引力和差异化的广告产品和服务,持续加强在短视频领域的商业布局。公司相信2023年将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年份,广告业务仍将取得稳健的发展。

Q:公司如何进一步开发短视频业务的增长潜力?公司也推出了长视频内容,未来将如何探索多样化的内容形式?

A:冯大刚/CEO

关于短视频业务,公司已经持续推出了一系列的原创短视频,内容涵盖不同的主题和领域,如科技创新、商业洞察、生活方式等,引发观众的兴趣和共鸣,粉丝数已突破800万。同时,公司在形式上不断创新,如近期推出长视频栏目《看见2033》,这是一档行业大咖的访谈节目,开拓了长视频平台和电视传播渠道的新领域。在商业化合作方面,36氪为品牌提供创意营销方案,收到众多行业客户如高通、惠普、华为、英特尔、劲酒等公司的认可,其中与高通的合作也使得公司的客单价再创新高。

AIGC技术为公司内容形态的进一步探索提供了绝大的契机。36氪应用AIGC技术极大地促进了内容生态的丰富。36氪作为新经济的内容生态平台,将直接获益于此项技术进步,探索内容生态,同时也有利于多元化创收的探索。

Q:如何看待一季度毛利率的变化情况?待毛利率指标长期的趋势和变化?

A:卫琳/CFO

几个原因导致了毛利率的波动:

首先,随着疫情的消退,公司正在恢复大量的线下业务,包括线下活动和线下培训课程。因而会产生更多的线下成本,比如酒店、场地费和现场设置费等。

其次,公司还制作了一些新的内容栏目,即《看见2033》视频节目,以及新的电动车内容指标,如"Power On”等。这些内容制作也发生了成本。其中的成本大多在本季度立即确认,而不是在一年内摊销。因此随着这些新内容实现商业化,毛利率有望回归。

另外,第一季度是业绩淡季。在以前的年份,从第一季度到第四季度收入将逐步上升。因此,在今年未来几个季度,随着商业化的启动,公司认为毛利率将回到50%的水平。从长远来看,随着长视频及36氪企服点评平台的发展,毛利率将持续改善。

综上所述,第一季度的毛利率是偶然的情况,不是经常性的毛利率水平。在未来几个季度,毛利率将回归到合理区间。

Q:请问公司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增强客户的粘性或增强提高客户支付率?

A:卫琳/CFO

首先,内容是公司的主要竞争力公司继续扩大服务内容,加强对头部企业的深入报道,并推进独家报告的广度。公司独家内容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人工智能和硬核技术,以及专精特新企业。随着内容类别扩大将继续扩大客户群。

其次,公司在产品生产方面非常积极例如,短视频以及新推出的长视频已经成为产品矩阵的关键组成部分,不仅帮助公司增长了广告客户组合,而且还拓展了企业增值服务客户库。

在企业增值服务方面,公司不仅有像WISE、AIGC会议这样的活动,还有整合营销以及其他一些新举措,例如商业学校项目。公司在第一季度推出了一些高ARPU的培训课程和项目,使得APRU显著增长。

另外,公司也对部门进行地理上的扩张。公司现在不仅在北京有总部,而且在华南也有总部。除此之外,在中国的主要城市,如杭州、重庆、合肥、青岛等城市有12个区域办事处。因此,公司正在积极渗透到低层次的城市,并扩展到这些市场。在这些地区的客户不仅涵盖商业方面,也包括政府方面。公司与很多地方政府合作,扩大地方的业务,将再次促进公司与政府以及当地关键客户的关系。

Q:AI相关应用情况?公司是否已经在日常内容生产中使用了大模型,能够带来怎样的财务效益?

A:冯大刚/CEO

36氪和AIGC技术之间有一种天然的链接。公司目前已经与各大模型厂商广泛接触,包括百度和讯飞等。公司深度应用了这些大模型,并在内部进行聚合,以供内部员工使用。公司已经在降本相关的领域进行了实践,如图片生成、文本翻译和智能抓取聚合等。这些实践大幅降低了公司成本。在增收方面,公司主要有两个层面:首先是在主要业务领域,包括内容生产方面,公司继续尝试如何利用内容辅助采访和商稿撰写。尽管公司目前仍处于试验阶段,但如果能够成功,将对整个生产流程产生直接的效率提升。

公司的企服点评业务在引入AIGC后,优化了搜索体验并提高了与用户的互动。特别是在客户问答方面,通过使用AIGC,效率提高了10倍以上。此外,公司还在淘宝上开展了AI的行业应用,在传播内容方面产生重大影响,并登上了微博热搜。这些尝试对公司内容生产和营收产生了直接影响。公司相信传媒公司对AIGC更加敏感,因为其模型能力非常适用于这类公司。公司对这种趋势持乐观态度,相信对公司是利好。

Q:公司线下业务的恢复情况?

A:冯大刚/CEO

进入2023年以来,36氪的线下业务已经恢复正常。公司成功举办了一系列线下活动,如36氪IP峰会和AIGC产业发展峰会。同时,随着线下活动的恢复,公司也在不断完善商业学院的课程设计和培训内容。通过开展线下商业活动,公司的个人订阅服务客单价大幅增长至15万元。这两个方面的提升都与疫情的恢复密切相关。

$36氪(NASDAQ|KRKR)$

注意: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友情分享,仅是基于行业以及公司基本面的静态分析,非动态买卖指导。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请勿跟风买卖!如造成不便,请联系后台删除。

230607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