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们这么牛逼,但就是不火?

北落的师门 2023-03-17 08:03

周一,《瞬息全宇宙》拿下奥斯卡最佳影片,开创了奥斯卡历史的新纪录。

但说实话,我欣赏不下去。

曾经,我和朋友在一个星期六的下午6点买来韭菜馅饼、牛肉拉面和一瓶酒,打开了《瞬息全宇宙》,但除了剧情,我们记住了所有无关紧要的事。

原因可能是,对华人在美国的生活,我们找不到一点共情之处,也就没有什么记忆点。

一部作品的出圈,跟这部作品的受众、受众的经历和感知,甚至一些必要的梗,都有很大关系。

这像极了基金,基金界的奥斯卡——金牛奖,很多基金经理也不是没拿过,但规模也一直上不去。

这其中有一些是因为基金经理拿奖之后的业绩变脸,再也没有回到过个人的顶峰,但也有不少基金经理实力很强,规模没上去主要是因为基民对他们的认知不足。


平台规模小,默默地优秀

我们筛选了单只基金及基金经理在管规模均在50亿以下,代表产品年化收益率排名靠前的一些金牛基金经理,年化排名最高的是汇安丰泽,从2017年至今年化23%,在2021年拿了三年期的持续优胜金牛奖。

这样牛逼的基金,我闻所未闻。

更吊诡的是,在这样的业绩加持下,汇安丰泽规模只有9000多万,基金经理戴杰的总管理规模也就20亿出头。

做量化出身的他,管理汇安丰泽的几个年头表现出了很强的“能涨抗跌”属性。在2018年微跌11%,2019年上涨90%,2020年63%,2021年11%,去年虽然跌了22%,但其实也还能接受,今年不到6%的涨幅排名同类前列。

他不出名,主要是因为汇安基金整体的规模不大,市场上对汇安基金投研团队的曝光太少。

但是,这不意味着他们没有牛人。

不管是老将邹唯、还是新锐周冲,他们2023年的业绩都很好。

邹唯是双十老将,前嘉实基金的明星基金经理,2018年加入汇安,在2021年小小地火过一次。

当时汇安均衡优选发于市场高点,他在春节前火速建仓,一度在节后深跌了20%+,被市场和基民狠狠“教育”,一时成了众矢之的。

但是,得益于他在新能源产业链的挖掘和配置,一把抓住了2021年的新能源大行情,净值深V反弹,最高时涨了将近50%,又收获了不少基民的“诚恳道歉”。

2022年之后,汇安均衡优选的净值走势随市场行情起起伏伏、大开大合,这像极了爱情。

而汇安资产轮动的周冲是去年8月上任的新锐医药基金经理,一上马就抄到了医药大底,如果说当时还有运气和实力的纠结,那么2023年之后还能上涨10%,大幅领先申万医药生物基金和市场同类的医药主题基金,这就应该是实力无疑了。

如果按照开年的剧本进行下去,今年的黑马基金公司,肯定会有汇安的名字。


持仓太均衡,不够“工具化”

如果说汇安基金不温不火,有公司规模小,知名度低,缺少曝光的原因在,但又该怎么解释诺安基金杨谷、韩冬燕的“低调”?

诞生了蔡经理的诺安基金,不是没有推出爆款基金经理的经验。

杨谷是公募界的老人,是继长城基金杨建华、富国基金朱少醒之后,管理同一产品最久的基金经理。

从2006年管理诺安先锋A至今已度过17个年头,拥有超过15%的年化水平,但他的规模还不到50亿,属于规模与实力严重不符的类型。

韩冬燕投资年限超7年,年化收益超10%,打开持仓也是朴素的价值投资风格,对估值的警惕让她在2020年跑输了同类,“只”录得40%的涨幅。

当时她从中报开始就在提醒投资者热门板块、优质资产的高估值风险,并在年报中阐释了她以公司价值为出发点的投资思维。

“对公司的考量,要建立在是否有持续的生命力能够穿越发展和估值的周期,考量公司的机会成本和风险收益比。”

而事实的确像她苦口婆心劝告的那样,追高买入、拥抱核心资产的基民损失惨重。

韩冬燕当前在管产品诺安先进制造、诺安中小盘今年以来收益超11%,业绩非常漂亮,但总规模也就30亿出头。

他们都是很好的基金经理,这点毋庸置疑。

从基金经理自身的角度,他们的业绩比蔡经理更依赖于选股;从基民的角度,选择他们会比蔡经理的体验更好。

他们不出名,我觉得一方面是因为不够符号化;另一方面也是,没有套过人。

蔡嵩松爆火时,正是半导体贝塔如日中天之时,而蔡经理顶戴芯片博士的“出身”,让投资者先天的形成了,在半导体这样“专业性极强”的领域选择他不会错的潜意识,这种感觉和“医药女王”、“易方达酒庄”的破圈,有异曲同工之妙。

短期净值的“炸裂”、“蚂蚁金选”的强力推荐,以及网民的口口相传,在一众明星基金经理的身上都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他们的产品本身成为了一种符号,成为了“基金”的代名词。

而杨谷和韩冬燕不是赛道主题基金的风格,没办法用“赛道”思维打造名片;而这种朴素、含蓄的价投风格,又没办法与那些已经“符号”化的明星基金找出差异点。

从2020年至今回撤幅度并不算剧烈,没有套住多少人,甚至想“黑红”都没有机会。

缺少投资者议论,也就少了知名度。


价值投资者,少了成名股

在这个市场上,能够大浪淘沙之后剩下的投资者,除少数天赋异禀之外,基本都属于找到了某几只长牛股,分享到了股价和业绩双击的成长。

而在市场上留下名号的投资者,多多少少有一些成名作。

提起朱少醒,我会想到在茅台、国瓷材料;提起谢治宇,我会想到隆基绿能、原料药;提起傅鹏博我会想到在立讯精密;提起张坤,除了茅台,还能想到上海机场。

姜诚更不用说,经常在雪球分享自己的投资方法论,深度价值的标签早已在基民心中打上烙印;至于持股,中国建筑、太阳纸业,在并不性感的公司身上赚到了阿尔法,更凸显基金经理的水平。

这些颇具代表性的牛股,已经和重仓他的基金经理模模糊糊的联系在了一起。

如果某位投资人咖位很重,圈内很知名,但规模一直没上去,这说明对普通投资者来说,他还不够知名。

这点在安信基金上很明显。

培养了张翼飞的安信基金,投研实力肯定很强,人们能记住张翼飞,是因为他连续28季度正收益,与“稳”“固收”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当投资者想求稳时,会很直接的想到他。

而安信基金权益部门的陈一峰本是和谢治宇、张坤同一水平的公募大佬。

和他俩一样,陈一峰为人非常的正派,就是一门心思纯粹的做投资。

上下班不是打车就是骑电驴,把更多的时间用来思考,完全没有资管大佬的架子,基民拿起来非常放心,但一看规模不到90亿,一下子拉开了差距。

除了他之外,安信聂世林、陈鹏都很不错,也拿了不少金牛奖,结果规模甚至还不到50亿。

聂世林,之前我们在《这五朵金花告诉我们,2023换个姿势买基金》提到过,连续五年战胜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净值曲线很美丽。

行业配置均衡,对公司的质地要求严苛,上面提到的知名基金经理的心水股,消费、电子、周期、传媒、新能源等大牛股都能在聂世林的过往持仓中找到,持仓周期短则1季度,长则10季度,换手率在300%-400%之间,不是机械的“长期持有”,风格比较灵活,并且长线业绩能打。

陈鹏,是做有安全边际的成长股投资,对企业盈利做合逻辑的推断,买入有估值保护的成长股。

都是非常不错的基金经理,但为什么不火?

我觉得,他们不出名,还是因为太“低调”了,缺少一些代表性的持股。

就像前文所说,价值投资风格的基金经理,除了千人千面的方法论之外,最关键的是,要有赖以成名,赚到大钱的股票。

每个践行价值理念的投资人,都希望找到自己的“喜诗糖果”、“盖可保险”,而每个为世人熟知的价值投资者,都需要这样别开生面的案例,让更多人喜闻乐见的传播他,铭记他。

而聂世林、陈鹏,甚至陈一峰,代表性持股的案例还是太少了。


讲好“基金故事”

杨紫琼拿到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按照常规的叙事,我们可以从她马来西亚名门望族的家世说起,讲到她拍打戏非常的拼,一路上受了大大小小的伤,拿奖属于她多年来厚积薄发的结果。

但是“努力”的演员很多,这套叙事可以在她“荣誉等身”之后用来“锦上添花”,但想让她在没出名时,实现“从0到1”的跨越,肯定没用。

张颂文多年来兢兢业业,但是如果没有高启强,他还是那个名不见经传的张颂文。

基金经理也是一样,同样的明牌院校、同样的努力、相似的方法论,大差不差的年化收益曲线,但明星基金注定是少数。

能出圈,更多的还是“天时地利人和”之后的“命之所至”,而不一定是比别人多做了什么。

虽然明星基金经理的爆火有很多偶然,虽然这种爆火对业绩有或大或小的影响,但没有基金公司希望自家牛逼的基金经理不被投资者认识、了解、信任。

这些长期还在一线服务基民的基金经理也都希望自己可以帮更多的人赚到钱。

作为自媒体,我们能做的,是建议基民往小规模的金牛基金经理上多看一看,不一定总要在百亿以上的大基金上吊死,可以在其他规模小的产品上多试几次。

但作为基民,想要“立体”的认识一名基金经理,除了“绚烂的业绩数据”、“脸谱化的投研方法论”之外,我们更希望有一些可以生动的展现基金经理和背后投研团队在日常投资中点点滴滴的“案例”。

一直以来,基金的品宣大部分太四平八稳,太不接地气了,和奥斯卡获奖电影一样,基金品宣,本质应该是一个讲“好故事”的过程。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