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申购近70亿元!年内100家基金公司自购,能抄作业吗?

FUND最前线 2022-12-28 07:49

今年以来,公募自购金额已创历史新高。

2022年以来,A股走出了一波三折的行情,当市场调整到底部区域之际,多家基金公司屡次出手自购。

东方财富Choice显示,截至12月22日,全市场441只公募基金产品的自购金额已达67.77亿元,超过去年全年,创下历史新高水平。

基金自购,本质上来说是为了增强投资者的信心,缓解市场悲观的情绪,或者是为了新基发行宣传,或是两者兼而有之。

业内人士提醒投资者,从历史数据来看,基金自购与基金产品业绩未有明显正向关联,个人投资者应理性看待自购行为,切忌盲目”抄作业”。


年内公募自购规模创历史新高

四季度以来,多家基金公司、券商资管机构掀起自购潮。同花顺数据显示,10月1日至12月22日,基金机构共自购124次,自购金额为27.32亿元。

事实上,今年以来,公募基金已先后发起三波“自购潮”。

第一波“自购潮”出现在1月中下旬,A股震荡之际,包括易方达、富国、中欧、嘉实、南方等31家基金公司宣布自购,自购金额自5000万元到2亿元不等,持有时间多在1年及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中欧一姐葛兰还公开自购中欧医疗健康、中欧医疗创新合计200万元,并持有三年以上;

第二波出现在3月中旬到4月期间,大盘遭遇一波急跌,易方达、睿远、中庚、天弘、交银施罗德等26家机构再度集体出手自购;

第三波是在10月17日之后,广发、华夏、嘉实等公司,以及国泰君安、中泰证券等资管机构掀起自购潮,自购金额接近20亿元。不少公司投资旗下权益基金的金额在1亿元以上。

Choice数据显示,2021年,公募基金行业年度自购的净申购规模达62.93亿元,曾创下基金自购规模的年度新高。而截至12月21日,年内公募基金管理人净自购金额已达67.07亿元,较2021年同期的57.39亿元同比增长16.86%。

其中,债券型基金净申购金额达24.21亿元,占总申购金额的36.1%,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则分别占18%、27%。

整体来看,年内已进行自购的基金管理人已超100家。其中,嘉实基金凭借22次的自购次数成为年内自购次数最多的基金管理人。

从单家基金公司自购金额看,长江资管以8亿元的净申购金额成为年内自购数额最大的基金管理人。

此外,数据显示,今年前11个月基金公司自购次数均在20次以上。而11月基金公司共自购旗下基金56次,是今年自购次数最多的月份。


提振投资者信心

基金经理或基金公司密集自购基金,是什么信号?

业内人士表示,出现基金公司自购潮往往出于三大原因,一能体现基金公司对A股市场长期信心;二是也以诚意体现出基金公司与基金持有人利益一体化,稳定持有人信心,减少非理性赎回;三是今年市场波动较大,大手笔自购彰显出对自身投研实力有充分信心。

对于近期基金公司自购的原因,海通证券资深投资顾问乔春玲表示,基金自购既能将公司利益、员工利益、基金持有人利益进行绑定,增强持有人信心,也能让基金公司分享到基金投资收益。基金自购代表机构看好A股市场的长期配置价值。

前海开源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认为,今年以来,由于资本市场出现了比较大的下跌,很多基金出现了亏损,投资者对于基金未来的表现缺乏信心,公募基金公司通过自购来提升信心是比较好的一种方式,这与上市公司回购自家股票有异曲同工之妙。

基金公司自购不仅以“真金白银”彰显对A股的信心,也为市场带来了丰富的增量资金。

百嘉基金董事、副总经理王群航表示,基金公司自购还可能与今年基金发行较难有关,在自购中发起式基金占比较大,基金公司可能以自购来“过关”,保证基金成立。

对于基金公司自购的未来发展趋势,杨德龙表示,现在市场有所回暖,预测后续可能会有更多基金公司参与自购。但是目前来看,投资者恢复信心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基金公司通过自购也更有利于提振投资者的信心,成为良性循环。


能不能抄作业?

那么,自购作业能抄吗?

自购基金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表达了基金管理人与投资者共担风险、共享利益的决心。从历史情况看,基金公司拿出“真金白银”去自购,彰显投资信心,给市场传递出看好后市的信号。

不过,有专家指出,自购潮来临,并不一定代表市场底也随之出现,往往存在时间差。基金公司买基金,也不是战无不胜,跟着基金公司买基金,也存在失败的可能。

数据显示,基金公司在2010年2~3月,2011年4月、2015年7~8月,2018年12月,还有2020年2月都出现过自购高峰期。但从成功率看,只有1次遇到牛市行情赚,其余3次被套数年亏,1次过山车平。

因此,投资者还是应理性看待,把“自购”当成一种独立行为来看待,不能将之当作购买基金的参考指标。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