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华中自制,低谷中自励

养基博士 2022-06-24 23:56

生活中,能把“懒”写的这么富有哲理的,三毛肯定算得上一位。


“早晨是一日的开始,心情上,有一日的负担和算计,迎接未知的白日,总教人紧张而戒备。黄昏便是不同,它是温柔的夜的前奏,是释放、舒畅,教人享受生命最甜美的一段时光。”
她还接着写到,“明月清风都该应是一个人的事情,倒是吃饭,是人多些比较有味道。”
笔者时常在想,如果三毛善于投资,她会不会也加上,投资也是一个人的事情,基金投资更需要“懒”的心态。

反弹总是不期而至


先看一组数据——
今年以来,上证指数(000001)从开年最高3651.89下跌到4月27日的最低2863.65点,跌掉了788点,跌幅21.58%。随后,上证指数反弹至6月20日的3315.43点,回升了450点,反弹幅度超过15%。
创业板指(399006)从开年最高3349.45点下跌到4月27日的最低2122.32点,跌掉了1227点,跌幅36.63%。之后,创业板指反弹至6月20日的2710.14点,回升了587点,反弹幅度超过27%。
沪深300(000300)从开年最高4961.45点下跌到4月27日的最低3757.09点,跌掉了1204点,跌幅24.27%。此后,沪深300反弹至6月20日的4430.43点,回升了673点,反弹幅度超过17%。
图片图片今年以来上证指数、创业板指和沪指300指数走势数据来源:wind,数据区间2022年1月4日至2022年6月20日

市场总是事与愿违


回想一下今年的经历,一开始,不少人每天都期盼着“这是最后一跌”,密切关注国际形势和疫情发展,但始料不及的黑天鹅还是突然来临。最悲观的时候,有很多人都高喊“2500点触手可及”。
如今再看,市场就是这样的神鬼莫测。一切短期的预言都被打成“谎言”。一些人也因紧跟新闻事实和热点评论,心理上玩了一把蹦极。
难怪朋友会感慨——“握牢筹码实在是太难了。”
“下跌过程中,每天处于担心世界大战、金融危机的不安;反弹过程中,每天都能听到‘结束了,又要继续’的悲叹。”
再把时间拨回到2019年初,市场赚钱效应转好的开始,回顾那时的内心,依然波澜起伏。
“上涨开始时觉得涨太多太快不踏实;上涨一段时间后又觉得自己踏空焦躁不安;追高后遇到回调就担心行情结束;适应回调后又坚信每一次都会涨回来。”所以说,能牢牢攥住筹码,不简单。

噪音总会影响判断


生活中,我们很容易受到感性和噪声的影响,更遑论投资这种“金钱游戏”。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在其著作《思考,快与慢》里曾提到,每个人的大脑具有两套认知系统,分别被称为系统1和系统2——系统1是运行速度很快,富有感情色彩,按照直觉行事,属于自动化系统;系统2具备更多的批判性思维和反思特征,需要我们的大脑深思熟虑、精打细算、谨小慎微地考虑一切可能性后,相对理性地做出决策。
很多时候,我们按照直觉感性办事,依赖系统1。但当面对错综复杂的情形和各种不确定因素时,直觉和感性多数会失效。
丹尼尔卡尼曼另一部著作《噪声:人类判断的缺陷》就是对长达半个世纪以来关于人类判断研究的延续。人们判断的错误就是偏差和噪声相互作用的结果。偏差可能在于参与者有一个共通的心理倾向,而噪声就是个体对同一件事的不同看法,是无绪的偏差,忽左忽右,没有方向。
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想知道,下周的市场是涨还是跌?未来几年国际局势会发生什么变化?
做这种预测的时候,市场的分歧是巨大的,甚至做出完全相反的预测。但这也不能全怪那些专家们的能力不行。
未来的事情是由当前和还没发生的很多事情共同决定的,而那些还没发生的事情不是当前就能准确预测到的。所以预测未来的时候就难免设定很多条件,不同专家在不同设定条件下往往就会向不同的方向揣测,形成巨大的噪音。而这些噪音反过来又会影响人们判断。
但是如果每个个体的判断都是相互完全独立的,很多个独立判断汇总起来的综合判断,通常都会明显减少噪声。三个独立的臭皮匠,才能真正顶个诸葛亮。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每天一睁眼就会被无穷无尽的信息洪流淹没。如果不独立思考和判断,就极易成为乌合之众的一员,进而受到噪音的影响,大概率会作出“错误”的决策。

所以,在变化莫测的市场中,要懂得在繁华中自制,在低谷中自励。
市场燥热的时候,我们要做到克制,学会控制悸动的心,毫无章法的一味追高不可取;在市场冷清的时候,我们要学会自勉,学会控制勤奋的手,恐惧担忧的仓皇斩仓不明智。
如果不能准确做到低买高卖,适度懒一点,尽量独立一点。要坚信,若你决心灿烂,山无遮,海无拦。

相关证券:
  • 易方达消费行业股票(110022)
  • 银华富裕主题混合(180012)
  • 交银定期支付双息平衡混合(519732)
#基金投资指南#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