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 | 大家都在骂葛兰,应该骂什么?

霍霍小哥 2022-01-28 00:04

Image 根据中欧披露的四季度报告,中欧基金葛兰管理规模达1103亿元,超过易方达基金张坤的1019亿元,成为管理规模第一的基金经理。其中代表作中欧医疗健康的规模达775亿元,A类份额为340.5亿元,C类份额为434.5亿元。 本来只是一系列冰冷的数字,不过从披露四季度报告之后,关于中欧、葛兰、中欧医疗健康的信息就没断过,这些信息当中基本都是负面消息。 出现极少的比较“理性”的声音提到,中欧医疗健康本来就是行业主题基金,涨跌取决于行业大势,理财有风险,投资有风险,出现大跌怎么还怪起基金经理。那今天就来反思下自己在投资这只基金碰到的问题。 1、骂自己跟着支付宝买基金 支付宝是我经常去的理财平台,从金选基金到年度账单推荐到定投排行榜等等的推荐,中欧医疗健康都有着重要一席。 Image所以,要怪就怪自己没有能力去挖掘那些有潜力的黑马,那么多基金不去选择,而是随大流选择了一只网红基金。而且平台也都确实如实披露了这是“销量排行”“持有人数最多”,并不是从业绩或者投资的其他维度进行披露。 2、骂自己听信了长期价值投资去定投 好不容易告别了追涨杀跌,学会价值投资,学会“用时间换取空间”。一年前或者两年前,挑选了一个自认为还不错的赛道,那个时候已经用尽洪荒之力挑到葛兰的产品,按照定投的原则,一个不错的赛道加上一个有着超额表现的基金经理,也可以说是为基金定投开了个好头。 当然,长期定投或者越跌越买的结果,大家也都看到了。也有人说,那是定投的时间不够长。 到底是要持续定投还是割肉离场?只能怪自己资质尚浅。 不过出现的现象就是业绩不见涨,规模倒是一直涨,对于“下跌式份额暴涨”现象,该为投教的进步而庆幸,还是为投资之难而不幸? 3、骂自己AC分不清楚 托各路投教的辛苦付出,问10个知道AC份额分类的投资者来说,估计有8个投资者都会说A类收申购费和赎回费,没有销售服务费,C类收销售服务费,不收申购费,持有比较短的时间后就不收赎回费。所以A类适合长期,C类适合短期。 可是中欧医疗健康偏偏另辟蹊径,C类的赎回费居然跟A类一样。整个行业中反常识的费用设计也不多。 所以只能怪自己学艺不精,没有把说明书拿出来仔细研究,只是按照自己的常识去投资,最后总得为自己的无知买单。既要懂得通用情况,又得关注个性情况,毕竟投资是为自己负责的。不过,基金公司是不是可以把创新意识放在投资上面,尽量别让我们这些小白投资者去承担太多。 4、怪自己对基金公司要求太高毕竟基金公司也没有把刀架在脖子上面让大家买,目前的规模也是投资者一分钱一分钱堆出来的,估计有些投资者之前也在中欧医疗健康上面获利过,所以看到现在的规模,就抛出疑问,都已经这么大规模的情况下,为什么不像坤坤那样选择限购和分红的。 怪我们没有学会换位思考,基金经理业绩再好最后也需要销量来撑起保有量。一旦限购,就意味着基金公司的规模就会打折,管理费收入就会打折扣。虽然说目前规模下要实现大规模的调仓和快速管理已经很难,但业绩似乎也没那么重要,毕竟在过去业绩持续低迷的情况下,也能不断吸引投资者来实现规模的逆袭。 所以,so what? 而且,一旦限购,是不是就意味部分真正想投资的小伙伴就无法入场了,从这个角度来讲,不限购也是为了满足投资者的权益。 5、怪自己觉悟太低 最近被扒出来的还有基金经理本身的低吸高抛,葛兰在过去确实买过自己的基金,不过在持有不满1年半之后就卖出。大家的疑问多数在为什么连基金经理自己都做不到长期投资。 换位思考下,基金经理的钱也是钱,基金经理投资的行为本身不具备任何意义,只是因为监管的关系,要定期披露。 既然都已经披露了,你要骂也不该现在才骂,只能怪自己没有及时关注动向,在早些时候就发现基金经理自己本身都抛售了,不过还是那个观点,说不定有其他用途呢?怎么能绑定基金经理一定要长期持有自己的基金。 事实上,有很多新发基金都会有自购行为,希望以后可以客观看待。 同样的,最近密集的自购行为中,葛兰很及时的自购200万,并宣布持有3年以上。有段子说“葛兰这个厨子不敢吃自己做的饭”,怎么说,不能收取的管理费高,就觉得200万不是钱,200万对于很多投资者来说都已经是很高的高度了,哪怕买个1万5万那也是真金白银。如果觉得厨子不行,咱们换一家呗,觉悟不够行动来凑。 6、怪自己投资基础太差参不透主动基金相对指数基金来说,唯一确定的不是增强收益,而是费用增强。 因为主动基金需要基金经理去主动运作,超额的管理费是给主动运作的对价,至于主动运作的结果如何,这其实有很多的因素的,但是无论如何,不能忘记主动管理的初衷是为了获取超额收益。 现如今,比较不能理解的是,在这么大的规模包袱下,又叠加投资的诸多限制中,基金经理又准备怎么来更好的进行主动管理?如果不能更好的主动管理,按照主动管理的模式来收取高额费用的初心又在哪里? 一边是“风物长宜放眼量,短期的调整并不改变在流动性充裕下中长期向好的趋势”的投资理念,一边是“没有享受到上涨的利润,下跌亏损的飞刀却一个也没躲掉”的现实命运。能让一只基金承受这么多不该承受的,可能不光是这只基金本身的问题,背后折射出来的很多问题才是更有意思的,以上的自我反思,与大家共勉。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