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今晚,再无基金组合

霍霍小哥 2022-06-30 23:48

Image

因为种种原因,去年11月份,各地证监局发布了规范基金投资建议活动的通知,通知提到提供基金投资组合策略建议活动为基金投资顾问业务,应该遵循基金投顾业务的相关规定。 通知里面有两个时间点:一个是通知即日起不得新开展不符合新规的组合业务,之前买过的也不能新增买入;另外一个时间点就是630,存量的组合都需要整改成为符合通知的投顾业务。 第一个时间点好办,就是暂停新增,已经上线的组合不得新增客户,存量的客户也不能追加投资。 第二个时间点则有点不好办。都需要在630之前按照合规化投顾的方式进行整改,否则过了630就需要停止提供组合服务,包括调仓等。如果630之后再提供组合业务,某种意义上,就意味着不合规。 公募基金行业以听话出名,所以之前在各个平台买过组合的投资者应该都密集收到各种短信,提示大家组合服务即将到期,引导大家进行升级。毕竟这是最好的出路。 对于组合的存量规模,因为新增的路早已经断了,剩下的就是这些存量规模何去何从的问题。毕竟谁都不愿意直接放弃这些规模和客户。常见的方案有这么几种:1、将组合升级为合规的投顾自身有牌照的最好,天时地利人和;没有牌照的,就需要找投顾机构进行合作,某卷上面的大V们就纷纷选择了不同的投顾机构进行合作,有华夏财富、银华基金、华宝证券等等。 组合转为合规的投顾外,这些组合就可以以合规的名义继续玩下去,不过就变成是投顾机构的策略。持有者可以选择将组合的存量进行升级,继续享受投顾的服务,甚至还能享受原先组合主理人在顾上面的服务。 2、分情况尽到提醒告知的义务对于存量比较少的组合,或者不想继续维护的组合,提醒告知反而是最好的选择。这里面又有两类,一种是弱提醒,尽到告知的义务,毕竟晚赎回一天就多了一天的保有量;还有一种是强提醒,引导客户尽快赎回,后续有没有转投就是另一层面的问题。 对于大部分机构来说,尽量引导客户进行升级,应该是个最优解。对机构来说,可以换种方式进行持盈,对于投资者来说,也不至于觉得是一地鸡毛。最近这两一个月的工作基本也都是跟这个相关,一块是跟投顾机构对接,布局投顾产品线,这是没有牌照情况的唯一选择,对于有牌照机构来说,合作也是一个方案;另一块就是思考过去组合的保有量如何存续的问题,从工作角度出发,最大化的升级转化于当下是最优解,但实际上是不是所有的组合都适合升级,是不是所有的客户都适合通过升级来了解投顾,会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有些停留在思考层面,有些往前迈出一小步。 1、对接投顾机构的难度比想象大,这个大是因为投顾业务还只能算是新型业务,行业尚无形成完全统一的规则和逻辑,每家投顾机构的机制或多或小都有点不一样,从系统对接、策略设计、产品包装、运营流程等,每个环节的不一样都会使得难度出现指数级的增长。 2、策略天然无法完全匹配的问题。组合形态下,建组合的门槛很低,很多平台甚至开放了自建组合的功能,然后任何一个投资者都可以过来跟随。这种情况下,部分组合甚至没有策略而言,随便几个产品放在一起都能称为组合。投顾背景下,构建策略的流程就变得复杂,按照监管的要求,需要首先建立产品库制度,然后策略需要过会,最后还需要持续不断的运营和报备,这种情况下,未来的任何业绩都是当下决策所影响,所以尺度再大,也不会过于没有底线。 3、基金投教与投顾投教重点的差异。基金和投顾本质上是两种不同的形态,组合虽然是投顾的雏形,但大家的认知上更倾向于基金。所以会出现对基金研究更多,反而对投顾有更多疑问的困局。如果对标基金,投顾是“可自动调仓+可收取投顾费+一揽子基金的投资方案”,核心是投资策略方案,而不是单基金。这是解决投顾运营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点,但经常被忽略。 4、引导升级的做法虽然可以解决组合存续的问题,但无法解决投资者资产配置合理性的问题。从总资产的层面给出投资方案是投顾应该解决的问题,但是目前看到的大部分投顾升级方案都是出于平替的角度,既策略接近和收益风险特征相近,至于策略之间如何配置的问题则被巧妙的忽略,甚至不夸张的说被放大了,因为叠加了上面第二点的情况。 作为投顾的前身,组合确实有着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还出现了监管套利空间,但不可否认的是,组合在合规化投顾的路上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很多人都投顾的认知都是从组合时代开始。 630之后,再无组合,能期待的是投顾未来发展之路,这是大势,希望都能顺势而为。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