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名、重组、不信命,转战港股的京东科技值得看好吗?

股友81q2Z12525 2022-01-30 23:51

文|宁成缺

来源|博望财经

新年伊始,京东集团便开始寻求新的一轮资本运作。

证监会官网显示,京东科技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京东科技”)于1月21日,向证监会递交了《境外首次公开发行股份审批》,1月24日的进度为“接收材料”,这意味着京东科技或很快就可以在港交所递交《招股书》。

有消息称,京东科技正在与美国银行、中信证券和海通国际合作推动在香港上市事宜,计划于2022年在港IPO,募资10亿至20亿美元,京东科技可能会在上市前进行一轮上市前融资。

截至目前,刘强东已手握京东物流、京东达达、京东商场、京东健康4家上市公司,如果京东科技赴港IPO成功,它将成为刘强东旗下的第五家上市公司,估值高达2000亿元的独角兽也即将出笼。

那么,去金融化的京东科技真的能够美梦成真吗?京东科技至今发展又面临怎样的困难和挑战呢?

01

折戟科创板,京东科技卷土重来

京东科技成立于2012年9月,法定代表人为李娅云,京东创始人刘强东通过多渠道持股,以近30%的持股比例,为京东科技的实际控制人。

京东科技与蚂蚁集团类似,前身都是金融出身,2013年,京东集团将金融科技业务分拆出来,成立京东金融,至此开始独立运营。

在此十年间,京东科技经历了三次改名,从“京东金融”到“京东数科”再到“京东科技”,相对应数字金融、金融科技和数字科技三个发展阶段。

踩着金融的风口,京东科技的业绩比较亮眼。根据招股书显示,2017年-2020年上半年,京东数科(京东科技前身)营业收入分别为90.70亿元、136.16亿元、182.03亿元及103.27亿元,保持高速增长;净利润分别为-38.20亿元、1.30亿元、7.90亿元及-6.70亿元。

这给了京东数科极大的信心,准备奔赴资本市场。京东数科最初瞄准的上市地是科创板。2020年9月,京东数科闯关上交所科创板,当月就回复了上交所第一轮问询,拟计划募资203亿元,发行不超过5.38亿股,占发行后总股本的比例不低于10%,目标估值高达2000亿元。

但2020年下半年,因监管环境发生变化。监管部门密集地针对网络贷款、数据安全、平台反垄断等方面加强监管,对消费金融、金融科技行业内的公司来说,上市已经不是明智之举。仅六个月后,京东数科又撤回了IPO申请,上市计划被搁置。

根据京东数科当时递交的招股书,其主要营收来源中,金融科技相关业务所占比例极高。

从营收占比看,京东数科一共服务超过600家银行、保险、基金、信托、证券机构,这些金融机构带来的数字化解决方案收入占总营收比例高达41.48%,已经接近京东数科营收的一半。

为了突破政策性枷锁,京东数科做了一个决策,那就是去金融化。

02

去金融化,京东科技的破局之道

回看京东科技的发展史,金融业务是其绕不开的基本盘。

2013年12月,京东科技发布了创新保理产品“京保贝”,面向中小微商家,首创秒级放款、随借随还、按天计息的普惠金融体验。

2014年2月,京东科技推出了业内首款信用消费产品“京东白条”,开创了互联网信用支付的先河,迅速成为行业效仿的目标。

2015年10月,京东科技在行业内首次提出“金融科技”定位,致力于为金融机构提供科技服务,推动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整体向“金融科技”升级。

2018年11月,京东科技提出“数字科技”的定位和战略规划,致力于在数字经济时代的产业数字化。京东数科CEO陈生强在京东金融内部员工大会上表示:“金融回归金融,科技回归科技。”

直到2021年1月11日,京东正式官宣成立京东科技,全面融合了京东云与AI业务和京东数科的技术服务能力,在统一的云底座上,依托于AI、数据技术、物联网、区块链等前沿科技能力,走上了产业数字化改革之路。

针对此次整合,京东集团表示,京东科技定位于最专注产业的数字合作伙伴,致力于为企业、金融机构、政府等客户提供全价值链的产品技术解决方案。

目前,京东科技在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21年全球独角兽排行榜”榜单中以2000亿元的估值排名中国企业第4名。

除此改名和业务模式调整之外,京东科技还进行了高管大洗牌,尽可能降低科技金融业务可能给自己带来的风险。

2020年12月,原京东集团首席合规官李娅云接任京东数字科技CEO,主要负责日常经营管理;而原CEO陈生强则被任命为京东数字科技副董事长及京东集团幕僚长;被誉为“白条之父”的京东科技金融机构负责人许凌也转岗至集团CSO业务部,担任战略规划部负责人,原京东金融科技群二级部门企业金融业务部负责人李波接替了许凌的职务。

在此期间,京东科技也在不断提升科技含量。公开资料显示,京东科技的专利申请量已经达到1527项,其中发明专利占据90%以上。

招股书显示,2018年到2020年上半年,京东科技的研发投入占比从原来12.8%,一路提升到了15.67%,京东科技拥有1万多名员工,其中70%以上为研发和专业人员,并且拥有多位入选IEEEFellow的科学家,已经符合我国科技公司上市的标准。

截止2020年底,集团累计申请专利3540个,在AAAI、IJCAI等国际AI顶级会议上共发表相关论文近350篇。

去金融化、增强科技属性,是京东科技在监管趋势趋严的大环境下想出的破局之道,那么,这条路能助京东科技实现上市梦吗?

03

京东科技道阻且长

时隔9月,在经历冲刺科创板IPO受阻、业务模式大调整、核心高管出走等一系列冲击之后,京东数科整装待发转战港股。

但不得不说,京东数科依然面临严峻的政策风险。

随着《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的出台,金融科技公司在注册资本、联合贷款等各方面的合规成本更高,蚂蚁金服已经跌了一个大跟头,在上市前被临门一脚叫停,而京东科技似乎也很难逃开这一劫。

京东科技的消费信用业务,也是主要的收入来源之一。京东数科旗下有“白条”及“金条”业务,白条主要属于赊销服务,金条业务和蚂蚁借呗相似。

据2020年的《招股书》显示,2017年-2019年,京东金条业务实现的科技服务收入分别为9.2亿元、20.88亿元、36.6亿元,近三年复合增长率达99.41%;京东白条产品科技服务收入分别为14.73亿元、27.34亿元、32.1亿元,同样增长迅速。

2020年上半年,京东数科总营收103亿元,其中,京东金条和京东白条两个信贷产品的收入分别为26亿元和18亿元,合计占总营收的43%。

截至目前,京东科技没有公布新的营收数据,但可以确定的是,京东科技在去金融化后,其收入必然会受到很大影响,这样来看,京东的转型阵痛尚未过去。

与此同时,京东科技的运营、研发成本高企,给营收带来了很大压力。根据京东发布的财报数据,过去4年多的时间里,京东体系已经累计投入了近750亿资金用于技术研发,并入京东科技的云计算和AI业务更是烧钱大户,京东科技面临不小的压力。

众所周知,在刘强东的商业王国里,“三驾马车”出力不少:京东零售、京东物流和京东科技,分别立足零售电商、快递物流和数字科技三大领域,多年来一直是引领京东业绩增长的引擎。

一旦京东科技上市成功,也意味着刘强东的“三驾马车”将齐聚港股。

依托京东集团整体深厚的生态平台与长期积累的技术实力,京东科技的IPO注定备受瞩目,在反垄断政策趋紧的大环境下,京东科技此次上市能否成功还需观望,但在资本市场上,“科技为王”依然是第一要义。

相关证券:
  • 京东(JD)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