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砸百亿美金造车!雷军:现金储备超1000亿,我们亏得起!米粉沸腾:年轻人第一辆车

懂私慕 2021-03-31 09:51

“我愿意押上我人生中所有积累的荣誉和战绩,为小米汽车而战。”

图片

在今晚的发布会上,雷军喊出了这样的口号,同时拍板:小米将用全资的模式造车。

3月30日晚间,小米的造车项目终于揭开了面纱。

3月30日,小米集团公告,公司董事会正式批准智能电动汽车业务立项。公司拟成立一家全资子公司,负责智能电动汽车业务。首期投资为100亿元,预计未来10年投资额100亿美元。公司首席执行官雷军将兼任智能电动汽车业务的首席执行官。

图片

雷军:小米有1080亿现金储备,亏得起
“我们亏得起!”

今晚发布会上,雷军表示这些年来,在小米高管会上偶尔讨论过几次,但直到今年1月15日,应董事会要求,才开始认真研究电动汽车行业。

图片

图片来源:发布会直播截图

雷军称之所以决定造车,米粉给了他很大的鼓励。虽然他很清楚汽车行业的风险,动辄就需要上百亿规模的投资,要3-5年才能够见效,但是他同时表示,现在的小米已经有了积累,公司截至2020年底,有1080亿元现金余额。此外,公司有10000多人的研发团队,有全球前三的手机业务,有全球最好的智能生态,公司亏得起。这些都是小米造车的重要支撑。

图片

图片来源:发布会直播截图

雷军说,进军智能汽车行业是小米历史上最重大的决定,同时也是自己人生之中最后一次重大的创业项目,愿意押上人生全部的声誉,亲自带队,为小米汽车而战。

值得一提的是,小米造车的决定在上月被媒体曝出之后,3月12日,一家名为绍兴冀祥纺织品有限公司的纺织企业抢在小米之前申请注册了“小米汽车”商标。

据启信宝,该公司申请的“小米汽车”商标类别为12-运输工具,目前的商标动态为“申请收文”。

图片

图片来源:启信宝



小米“造车”的消息发布后,网友则纷纷沸腾,称年轻人的第一辆车来了!


受消息影响,今日港股小米集团尾盘快速拉升,收盘报价25.6港元,涨2.2%,总市值6452亿港元。

图片

小米新LOGO亮相遭吐槽

实际上,今晚的发布会一开场雷军就宣布了一个大消息:小米更换新LOGO。

图片

雷军表示,新十年,新形象,新LOGO由国际著名设计师原研哉设计,提出全新的设计理念,为小米品牌视觉融入东方哲学的思考。

图片

“小米新LOGO的设计概念是Alive(生命感设计),也是原研哉和小米,对科技与生命关系的新思考。”

在“Alive”设计理念之下,具备“超椭圆”数学之美的小米新LOGO,不再局限于画面的一角。

不过,对于新LOGO的这番解释,部分网友依然表示理解不了:

图片

图片

图片



“有备而来”

从相关布局来看,小米此次官宣进军智能汽车领域显然是“有备而来”。

公开资料显示,小米在2014年投资了地图厂商凯立德;2015年雷军创立的顺为资本投资了新造车公司蔚来汽车;2016年和2019年,顺为又两次投资小鹏汽车;2020年4月,小米以战略投资者身份参与车载服务系统厂商博泰的B轮融资

另在研发方面,小米已悄然申请了多项与汽车有关的专利,并积极踏入智能汽车领域。2020年初,小米曾公开了一项名为“一种变速车档位自动推荐的方法和装置”相关专利。2月,北京小米松果电子有限公司公开一项名为“共享交通工具的调度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发明专利。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小米集团与汽车有关的专利数已达到834件,涉及车辆定速巡航、车辆操控、车辆导航、停车信息预测等内容。

智能汽车与智能手机的发展迭代之路极为相似,因此,小米等作为智能手机革命的成功者,对于智能汽车的发展趋势具备天然敏感性,这也正是其跨界的重要原因之一。”安信证券在相关研报中表示。

基于此,在人机交互层面较有经验的小米或将智能座舱作为“跨界”造车的切入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小米在智能座舱方面的专利申请数为18项,专利公开的最早时间为2016年3月,主要涉及智能控制、信息传输以及AR(增强现实)等领域。如,小米在专利中将后视镜调整方式改为“眼睛控制”,即通过车载摄像头对用户虹膜的监测,识别出用户眼睛移动的角度和变化信息,并根据该角度的变化信息自动调整后视镜视野。

而在具体业务方面,小米此前已公开的发力点是物联网大版图里的车联网车载服务系统。2019年6月,小米宣布与梅赛德斯-奔驰合作,推动旗下虚拟语音助手小爱同学进入汽车人机交互系统。同时,小米MIUI负责人也公开表示,小米正在考虑研发基于MIUI的车载服务系统。此外,2020年6月,小米则进一步申请注册了小米车联商标和相关图形商标。

对于小米“跨界”造车,汽车行业分析师钟师曾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小米资金充足,可以进行技术整合。同时,小米对于消费者有深入的了解,且对进入汽车行业没有任何包袱。“随着汽车的科技属性越来越强,未来科技公司在汽车行业的涉足会越来越深。”钟师说。

对于崇尚“风口论”的雷军来说,此次宣布亲自下场造车,应该是看到智能汽车的风口真的来了。

下场时机已到?


小米在这样的时间节点“造车”,值得玩味。
以百度、腾讯、阿里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和以华为为代表的科技企业已经先于小米,以不同的形式投入到新一轮的造车运动之中。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智能电动汽车在过去的一年里逆势而起,成为引领全球经济恢复的重要力量,同时,新能源汽车概念在国际资本市场大放异彩,以特斯拉为代表的新造车企业股价飙升,全球车企估值排行榜大洗牌。
而且,新能源汽车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计,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有望达到40%的增长。根据国务院印发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 年)》文件要求,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将在 2025 年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 20%。
在国家战略和政策的扶持下,地方政府对新造车项目的支持力度显而易见。上海先后引进特斯拉、参与威马D轮100亿融资、参股智己汽车,合肥在2020年引入蔚来后再次向零跑伸出“橄榄枝”,珠海国资被传通过格力集团和华发集团向法拉第未来投资 20 亿元人民币。
与新造车运动的“火爆”相反的是,智能手机的增长天花板触手可及,同质化、价格战问题此起彼伏,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在近两年陷入停滞。IDC此前预测,在出货量和出货规模方面,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金额从2020年至2023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仅为4.31%。
汽车作为下一个最具前景的智能终端设备,也必然成为小米、华为寻求多元化发展、开拓新的增长点的重要抓手。
尽管前景向好,但不可否认的是,造车是一项复杂且庞大的过程,涉及到巨额的资金投入以及强大的研发水平,也关系到整合上下游产业链资源的能力和服务体系力。尽管目前科技公司基本掌握算法等方面的核心技术,但相较于手机行业的供应链整合和渠道铺设方式,智能汽车行业的技术壁垒显然更高。
巨大的资金压力也是小米无法回避的问题。
蔚来初创之时,李斌曾扬言没有200亿不要造汽车,但蔚来烧钱的速度还是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数据显示,2017—2020年,蔚来的净亏损分别为49.85亿元、96.39亿元、112.98、53.04亿元。2016年以来,蔚来的累计净亏损约为337亿元。
恒大汽车称自从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以来,累计投入已经达到437亿元,不过,目前恒大的车还没有交付。
此次小米宣称将初期投资100亿元,未来10年投资100亿美元。与造车新势力相比,小米本身拥有较为雄厚的资本实力,不至于像部分造车新势力那般在PPT阶段就因为资金链问题而“胎死腹中”。
但是,造车注定是一场马拉松赛跑,需要长时间投入巨大的人力和资金成本,推出来的车能否得到市场认可,也充满未知数。




小米如何造车?


目前来看,国内智能电动汽车的有力参与者主要包括三个不同的阵营。第一类,是特斯拉、蔚来、小鹏、理想、威马等造车新势力;第二类,是传统车企以及传统汽车孵化的全新电动车品牌,如北汽新能源的ARCFOX、东风的岚图等,目前外资品牌也开始发力。第三类,则是互联网巨头与传统车企一起打造的全新电动品牌,如上汽联手阿里打造的智己汽车、百度吉利成立的新合资公司。
从一定程度上来看,与整车企业之间达成合作,由整车厂进行整车的架构开发和生产制造,互联网公司进行设计、智能网联方面的开发,能够发挥各自的优势,尽快将产品推向市场。
不久前,曾传出小米和长城汽车合作的消息。双方也给出了相关回应。小米集团表示,一切以公告为准。长城汽车则否认了这一消息。
尽管双方对此合作并未给出明确回应,但长城和小米在之前已经有过深度合作。据了解,长城旗下的电动汽车品牌欧拉曾经在2019年就和小米开始“金牌经纪人计划”,小米向欧拉“开放”了其多达3亿的粉丝资源。同时,双方还表示将在用户经营联动、新零售渠道共建、IoT物联网服务、5G及AI应用场景生态服务上达成深层次合作。
随着互联网巨头纷纷下场造车,新能源汽车的竞争将变得更加激烈。2015年前后,中国曾经涌现近50家造车新势力,但是大浪淘沙之后,现在留下来的只有少数几家,并且淘汰赛仍在持续。
中国新造车运动,一直都离不开互联网巨头们的推动。中国的第一批造车新势力都有互联网背景,在成长的过程中,大多数头部车企都收获了百度、腾讯、阿里、美团等互联网巨头的融资。
如今,巨头们真正下场造车的时候已经来了,新造车运动进入竞争更为激烈的下半场。
目前小米并未透露造车的具体路径和形式,未来,小米能否将其在手机、家电等消费品领域的高性价比优势复制到汽车行业,值得关注。

相关证券:
  • 小米集团-W(01810)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