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高瓴齐看好,怪兽充电将赴美上市

满投财经 2021-03-16 09:59

2016年被称为“共享元年”,这一年诞生了无数共享产品,“共享单车”、“共享网约车”、“共享雨伞”以及“共享充电宝”等等,“共享经济”由此而生。而让人意外的是,“共享充电宝”竟然比“共享网约车”更快一步,企图争夺“共享经济第一股”。曾在2017年被王思聪评价为“要是能成我吃*,立帖为证”的共享充电宝,尽管备受争议,但还是夹风带雨奔向了资本市场。

3月13日有消息称,怪兽充电正式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递交招股书,拟在纳斯达克上市。接下来一起翻开招股书,看一看共享充电宝是不是一门赚钱的生意,怪兽充电又能否被资本市场看好?

营收增长迅猛,行业竞争激烈

说到怪兽充电,相信大家对这个品牌并不陌生,这家公司就是通过移动电源提供服务,移动电源位于合作伙伴的POI(商户点位)中,例如娱乐场所、餐厅、购物中心、酒店、交通枢纽和公共场所。通过公司的小型计划,用户可以租用移动电源,以便使用公司服务时随身携带,并且可以通过公司广泛的网络和强大的技术在任何POI上归还移动电源。

数据来源:招股书;满投财经整理

就行业地位来说,中国共享充电宝行业历史虽然较短,但已经出现几大头部竞争者,行业前四的参与者在2020年总收入占整个行业总收入的83.1%。根据艾瑞咨询报告,按2020年总收入计,怪兽充电是中国最大的移动设备充电服务提供商。截至2020年12月31日,怪兽充电拥有超过664000个POI网络,覆盖中国1500多个地区。截至2019年12月31日和2020年,累计注册用户分别约为1.491亿和2.194亿。

数据来源:招股书;满投财经整理

从招股书来看,怪兽充电在2019年和2020年的营业收入分别录得20.22亿元和28.09亿元,净利润分别录得1.67亿元和7542.7万元。其中,2020年营收同比增长了38.9%,主要是因为POI数量增加、移动设备充电的收入增长。2020年怪兽充电的可用移动电源增加了81.8万个,增至536.08万个。

怪兽充电的收入结构主要分为:移动设备充电业务、移动电源销售和其他收入三部分。从近两年的数据看,怪兽充电的收入过度依赖移动设备充电业务,也就是共享充电宝。招股书显示,2019年和2020年移动设备充电业务的收入分别为19.24亿元和27.12亿元,分别占总收入的95.2%和96.5%。其他两部分业务的收入显得微不足道,占比不足5%。

数据来源:招股书;满投财经整理

单一的收入来源直接导致2020年疫情对怪兽充电的业绩造成极大的影响,在2020年一季度甚至出现了亏损的情况。招股书显示,怪兽充电2020年Q1净亏损为1.37亿元,而去年同期净利润为1386.7万元。

回顾怪兽充电近两年的业绩情况,我们会发现虽然在过去两年里营收大幅增长,并且保持盈利,但是净利润并没有维持正增长,反而增速放缓,这又是为什么呢?

共享充电宝行业本身属于一个高毛利的行业,加上如今收入结构过度依赖移动设备充电业务,也就是充电宝的租金收入,导致行业内的竞争关键点在于如何抢夺更多的POI。而2020年怪兽充电的净利润出现明显下滑最主要的原因也是疫情影响下POI数量出现了明显的减少。

据招股书显示,在疫情期间,怪兽充电的很多商户点位合作伙伴暂时或永久关闭运营,从而对POI的覆盖范围和财务业绩造成不利影响,导致2020年整个上半年都处于亏损状态。

另外,随着行业内竞争逐渐加剧,怪兽充电的成本也在激增,其中营业成本和营销费用几乎处于倍增趋势。其中营销费用在过去两年分别录得13.62亿元和21.21亿元,同比增长了56%左右。

在业务扩张方面,怪兽充电主要采用两只模式,分别为直营和代理商模式。直营模式是和点位合作伙伴进行协商,向其支付激励费用,包括入场费和佣金;代理商模式则是怪兽充电利用他们本地业务网络进行业务扩张,他们购置机柜,同时获得分成。

数据来源:招股书;满投财经整理

从整体激励费用情况来看,怪兽充电的入场费从2019年到2020年增长了260%,支付给合作伙伴的佣金也从2019年到2020年增长了45.5%,佣金费率相对稳定。可以看出,疫情过后怪兽充电的入场费和佣金等支出都出现了大幅的增长,侧面反映行业内竞争越发激烈。

阿里、高瓴、小米等加持,股东背景星光熠熠

怪兽充电在本次上市申请前,就已经完成了数轮融资。2017年的4月、7月和11月分别获得三次融资,总融资额超3亿元。投资人包括顺为、小米、高瓴和清流资本等等。2019年12月,怪兽充电完成C轮融资,募资5亿元。

近期,又有消息传出怪兽充电已完成D轮融资,由阿里和CMC领投,CGI、高瓴、软银亚洲等跟投,募资超过2亿美元,这次融资也是阿里入局共享充电宝的占位局。

从最新招股书显示,怪兽充电的股权结构中机构股东中,阿里持股占比最大,达16.5%为第一大股东。此外,高瓴资本持股11.7%,顺为持股8.8%,软银亚洲持股7.7%,小米和新天域均持股7.5%,云九和CMC分别持股5.8%和5.4%。

怪兽充电的股东阵营可谓是星光熠熠,群星荟萃。为何会如此受资本看好?分析可能有如下几点原因:

1、行业前景广阔,市场空间较大;

根据艾瑞咨询报告,中国移动设备充电服务市场规模到2020年将达到90亿元,预计到2028年将增长至1063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36.2%。

数据来源:招股书;满投财经整理

2、作为行业头部公司,积累了大量用户;

据招股书显示,怪兽充电的用户数量已经突破2亿,其他几家头部公司的官方数据显示,小电的注册用户也接近2亿,来电的注册用户也超过2亿,街电的注册用户更是接近3亿。

3、一二线城市业内竞争非常激烈,但是三四线及此外的下沉市场大有作为。

艾瑞咨询此外发布的《2020年共享充电宝行业分析报告》显示,共享充电宝整体线下消费场景渗透率在20%-30%之间,点位的布局尚未饱和,尤其是三四线城市还有较大的开发空间。

涨价风波未平,科技变革将至

共享充电宝诞生之初,便利、实惠和方便是吸引用户最大的亮点。2017年,大多数共享充电宝运营商均采取1小时免租金吸引用户注册;2019年,共享充电宝的涨价潮悄悄开始,收费标准也从1元/小时涨至2-3元/小时;2020年,价格涨幅更甚,3元/半小时已是常态,甚至有些地方出现10元/小时的高价。

随着行业的发展和扩张,屡屡出现的涨价事件激发了很多用户的抵触心理,“半小时3块钱”也让大家直呼“用不起”。针对涨价问题,怪兽充电回应,不同商家有不同收费标准。街电科技则表示,不同区域门店根据市场情况调整收费标准,非平台统一提价。

受到涨价风波以及疫情的共同影响,共享充电宝的用户数量出现明显下降。本质上,共享充电行业并没有什么门槛和护城河,几家头部平台从运营模式到产品大同小异,难以形成独特的品牌差异化。在盈利压力和竞争对手的威逼之下,涨价是无法避免的结局。这也是行业面临的又一难题--因为涨价并不能解决企业长远发展问题,消费者能不能接受价格过高共享充电宝,又是否会因此直接购买私人充电宝,从而降低用户忠诚度呢?

涨价所带来的收益虽然非常明显,但衍生出的潜在问题及风险也需要行业内公司重视。另外,近期频繁提到的快充技术也为行业的未来发展蒙上一层迷雾。

快充技术无疑是会逐渐取代慢充,在国产手机厂商的共同努力下,手机充电速度越来越快。在未来,该领域是否会出现突破性进步暂未可知,但可以想象例如以更小的体积实现更大的容量,搭配成熟的快充技术,用电焦虑即会得到缓解,对于共享充电宝的需求也必将出现明显下降。

综合来看,在短期内颠覆性快充技术到来之前,共享充电宝依旧是一门高速增长的赚钱买卖,怪兽充电作为行业内头部公司,又深受诸多资本偏爱,受益行业未来市场空间的发展,仍有较大的成长机会和企业价值。但往更长远的角度看,不光是怪兽充电,整个共享充电宝行业的公司都应该认真思考如何摆脱短期属性,让市场看到长期价值。

关注我,持续分享干货!带你了解市场最新热点,及时把握投资风向。

相关证券:
  • 阿里巴巴(BABA)
  • 阿里巴巴-SW(09988)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