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站,十四周年,可能会倒闭?但绝不会变质?

苟学家七五 2023-06-25 07:54


哔哩哔哩,简称B站。

曾被誉为中国版油管+网飞,曾被寄予厚望。

靠着弹幕系统+UGC+风纪委员会,在十年前曾形成独特的社区文化。

弹幕系统,可以提供一种独特的陪伴式互动,在消解用户孤独感的同时,还可以让用户对社区产生强烈依赖感。

风纪委员会,曾由大量忠实用户志愿加入组成,自发巡查社区内容,维护良好内容生态。

UGC,用户生成的内容 User Generated Content,这些用户在b站被称为up主。


up主从社区中不断获得正反馈,坚持进行费时费力的高质量内容创作。

最终实现B站、用户、up主的三方共赢。

这曾经是B站的核心竞争力。

靠着这手“独门绝技”,B站不仅反超了A站这个中国弹幕视频网鼻祖。

(A站当年因社区秩序混乱,创始人出走数度易手关门)。

还在老牌UGC视频网站的围剿中强势崛起。

(优酷土豆等网站,当年缺乏弹幕系统和良好社区互动)

在无数up主和忠实用户,“用爱发电”的努力下。

2018年,“小破站”在纳斯达克板块敲钟上市。


但在上市数年之后,B站股价却从历史最高157美元(总市值4500亿),一路暴跌至如今的15美元(总市值不到450亿)。

上市五年,经营累计亏损近200亿元,商业化举步维艰。

一边鄙夷贬低社区用户,一边快速低质量商业化。

量B站之物力,助米哈游厚积薄发,高质量崛起。


2022年B站净利-75亿,营收219亿。

2022年米哈游净利161亿,营收273亿。

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这是智力的沦丧?还是眼光的缺失?

更讽刺的是,当初B站能够上市。

依靠的正是一款“为爱买单”的手游FGO,所提供的数十亿流水。


失天时


2021年1月,B站集中海量资源热推日本深夜动画《无职转生》,原作是日本穿越异世界类型轻小说鼻祖。

独特的地位,精良的制作,加上B站不遗余力的宣传。

让该动画成功破圈,集均播放数千万,追番人数近千万。

不出意外的话,B站将收获一个创记录的爆款IP。


2021年2月1日,意外发生了。

B站元老级up主,曾经的“二次元皇帝”,LEX。

在一场直播中狂喷《无职转生》,并嘲讽该作品粉丝都是下等人,引发社区对喷混战。

2月3日,事态逐渐失控,大量Lex黑粉与Lex粉丝竟达成“共识”,要到广电网将番剧举报下架,将事情扩大化逼迫B站下场。

2月7日,B站宣布下架《无职转生》,一个创记录的破圈爆款IP作品胎死腹中,B站社区哗然,更多用户加入反Lex狂潮。

2月8日,为平息用户不满,B站宣布封禁Lex账号,并取消其获得所有荣誉。


2021年4月,上述事件中的海量举报行为,惊动了广电,从那之后引进海外番剧,都必须进行严格的“先审后播”。

B站就此失去了同步更新番剧的能力,被迫加速转型,进一步切割二次元ACG文化,切割千万粉丝的元老级up主Lex,断臂求生。

因此股价在2月创出157美元的新高后(总市值4500亿),便进入了漫长的下跌之中。


2021年12月9日,避了10个月风头,Lex宣布赔偿B站2000万,账号解封复活。

一时社区群情激愤,引发新一轮反Lex狂潮,Lex累计掉粉三百多万。

但B站依然选择力保Lex,当月股价跌破50美元(总市值1500亿),并在之后一泻千里。


笔者简评:

Lex《无职转生》事件,它的起因其实很微不足道——脱粉回踩。

Lex作为元老级up主,B站敲钟上市后,身价一路暴涨,开始转型男团偶像。

为了切割“低人一等”的二次元ACG标签,他时不时就会放出“暴论”回踩二次元ACG文化圈。

在社区内积怨已久,这次终于踢到铁板,被迫“无职转生”。


在造成如此严重恶劣的影响后,Lex缴纳2000万后便成功“转生”了。

这击碎了许多B站用户对“小破站”的粉丝滤镜。

从此B站的风评开始一路走低,用户忠诚度一路血崩,良好的社区生态也在加速瓦解。

而Lex《无职转生》事件,只是B站破圈战略的一个“缩影”。


失地利


B站曾拥有良好的社区环境,吸引无数up主进行高质量创作。

在2021年之前,低质量的“低创”内容,是会被整个社区系统性抵制的。

这形成了独特的护城河,让B站在一众竞品中脱颖而出。

可以说B站的崛起,源于精品化和差异化。

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这种创作只能“慢工出细活”,低周转、低效率、难以快速商业化。

由此形成的社区,也强烈抵制追求“短、平、快”的低质量商业化。

假如能够沉下心来用心耕耘,也许能够走出像米哈游那样的精品高质量商业化道路。

但很遗憾,B站于2018年上市,股价一路飙升,2021年初市值4500亿风光无限。


而米哈游于2017年申请上市A股,却因“产品过于单一”被多次驳回,2020年9月撤回上市申请,同月《原神》才上线。

彼时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正以惊人的速度成长,吊打所有中长视频平台。

于是在2021年断臂求生后,B站决定加入“Story mode”即竖屏短视频功能,以破釜沉舟的决心填平自己的护城河,重塑社区生态,大力破圈走同质化路线。

一场“自废武功,舍本逐末,邯郸学步”式的破圈开始了。


首当其冲的是中长视频up主。

如上图,笔者制作的一个50分钟游戏视频。

平均有效播放时长19分钟,完播率38%。

在长视频中,这已经是很不错的成绩, 超过77%同类游戏视频,原本应当被推送系统评为“良作”。

这样一个费时费力制作的视频。

只获得了2.2万播放量,1600点赞,1000硬币,400收藏,最终获得162元收益。


而隔壁有一个15秒的同题材游戏视频,剪取高潮片段,再配上一个魔性BGM。

让用户在不知不觉间播放完15秒的短视频,并开始自动循环。

如此一来,一个平均有效播放时长15秒,完播率近100%的“神作”诞生了,推送系统将集中海量资源不断曝光这个“神作”。

推送系统会为这个15秒的“神作”短视频,给予3倍于50分钟“良作”长视频的完播率提权。


而数倍的基础推送曝光,会带来海量播放量和点赞三连。

视频越短,不仅创作门槛越低,也更易于传播,同时在B站还能获得巨大的推送起跑优势。

这个机制“漏洞”,是B站为了破圈转型所刻意形成的。

因此从2021-2023年,无数短视频up主横空出世,快速崛起一大批百万粉丝up主。

但以长视频为主的元老级up主如王老菊等,即使粉丝粘性高得令人发指,流量变现能力再强,也会成为推送机制的“漏网之鱼”。


其次受到影响的是B站自身。

B站在2018年上市后,推出了创作激励计划。

在2021年,1万播放至少可以获得30元收益。

笔者有一个4分钟的短视频,曾以44万播放获得1130元收益。

而视频素材只是自己游戏直播时,遇到的一件趣事。

没有剧本,没有创意,没有心血,随手一剪,就成了爆款。


在巨大的利益诱惑下。

海量短视频营销号涌入B站,注册海量账号,使用“短平快”打法,量产海量短视频,薅创作激励羊毛。

在买量式破圈的“帮助”下,B站实现了亏损的大幅增加,净利率重挫。

即使2022年对创作激励一砍再砍,也没能阻止亏损扩大化。


创作生态崩溃,大量低创“神作”短视频被推上首页。

这么一顿折腾,年报中各项数据持续增长,B站看似前途一片光明。

但这是一个自我实现式的预言。

创作激励和推送机制,双管齐下对短视频倾斜巨量资源。

这实际上等同于暴力买量,数据能不大幅增长吗?


结果就是,年报一直“赢麻了”,股价却跌麻了。

到2023年甚至出现了冰火两重天的一幕。

一边是团队型up主叫苦连天,抱怨收益养不活团队,甚至有百大up主宣布停更。

一边是B站宣布有收入创作者突破130万,在创作激励腰斩再腰斩之后,激励支出总额91亿,同比2021年增加18%。


与此同时,用户社区也“深受其害”。

海量“低创”短视频冲上首页,不仅体验观感极差。

而且短视频要在海量竞品中“脱颖而出”,就只能“语不惊人死不休”。

挑起对立,煽动情绪,越是魔怔,流量越大。


长视频:我们要明辨是非,不应该互相贴标签,煽动情绪制造对立,事物都有两面性,千万不要断章取义。

短视频:要断章取义。

而在大数据系统的影响下,只要用户点了一个魔怔短视频,就会有无数个同样“魔怔”的短视频被推荐到首页。

三人成虎,当魔怔短视频铺天盖地而来,难免会陷入一个铜墙铁壁般的“信息茧房”。


良好的社区生态环境被摧毁。

社区充斥负能量,性别对立,极端情绪,满是戾气。

风纪委员会疲于奔命无力回天。

B站核心竞争力逐步瓦解。

up主创作收益腰斩又腰斩。

实现B站,up主,用户,反向三赢。



失人和


2019年至2021年,B站的员工数量分别为4791人、8646人和12281人,每年新增员工都超过3500人。

在破圈战略的指引下,B站招募了大量员工。

但许多新员工,不仅不认可B站核心的二次元ACG文化,甚至轻视鄙视社区用户,本事不大架子却很大。

2022年8月爆出惊天大瓜,B站HR称核心用户都是Loser。


而在B站出资主导的IP改编动画项目中,这个问题更是暴露得淋淋漓尽致。

“惨遭B站动画化”,绝不是一句玩笑话。

斥资2亿制作的《三体》动画,豆瓣喜得3.8分。

不仅被剧版《三体》完爆,甚至远不如B站社区自制的MC《三体》。


决定制作质量的终究还是人,导演、编剧、制作组成员是否原著粉,可以极大影响改编作品的质量。

为何B站改编动画屡屡翻车?

《异常生物见闻录》,《黎明之剑》,《三体》动画等等,一个比一个惨烈。

《异常》原本有希望成为中国版《银魂》,惨遭B站动画化后喜得3.8分。


这些都是B站出资拿着版权,挑选制作组完成的改编项目,最终无一例外全部暴死。

即使是曾经口碑极好的“艺画开天”制作组也难逃“诅咒”。

究其原因,这些项目都是看在钱的面子上开工的。

编导和制作组“被迫”接触原作,难免会抱着抵触,甚至是批判找茬心理。

除非电波对上路转粉,否则肯定是鸡飞蛋打。


而《凡人修仙传》,《火凤燎原》,《我的三体》这些作品则正好相反。

是原作粉丝抱着圆梦的心态开始制作,拉投资启动项目,力求尽可能还原自己喜欢的作品。

主观能动性简直是天差地别。

B站却宁愿砸2亿,追求“短平快”炮制出《三体》动画。

也不愿意依靠“用爱发电”的社区,通过活动选出一个由原作结晶粉丝组成的改编委员会,为制作出高质量的改编作品保驾护航。


B站坐拥全国最大的“用爱发电”型创作社区,坐拥上亿愿意“为爱买单”的用户。

但它的破圈商业化方式,偏偏不跟你谈“爱”,而要跟用户谈“钱”。

除了没有贴片广告外,在评论区、播放器、首页推荐,甚至长视频播放途中,都四处可见广告的身影。

坚持不加入贴片广告,如今只是B站最后的倔强。


为什么没倒闭?


自废武功,舍本逐末,邯郸学步。

就是B站破圈战略,最好的注解。

这种“失天时,失地利,失人和”的破圈,代价实在过于巨大。

B站2020-2022年的经营现金流分别为,7.53亿,-26.47亿,-39.11亿。

2021年是一个明显的转折点,从此B站经营现金流常年为负。

但假如算上每年新增融资,B站年终现金流2020-2022年都是增加的,46.7亿,75.2亿,101亿。


B站五年亏损200亿,连续两年经营现金流为负,为什么市场还愿意给B站提供巨量融资?

答案就在股东列表当中。


二股东腾讯集团持股10.70%。

三股东淘宝中国持股7.5%。

有这俩卧龙凤雏背书,B站几乎不可能会倒闭。

哪怕最糟糕的结局,也只是被其中之一全资收购,继续运营。

而B站能被这俩“卧龙凤雏”青睐,就是靠着“全网消费能力最低”的年轻人社区。

大概没有企业比腾讯更了解年轻人的价值所在。

QQ与微信,将腾讯抬到了本不属于它的高度。


继续变质


虽然笔者也不喜欢如今的B站。

但也不得不承认,B站通过不断“变质”,摆脱了昙花一现的命运。

2023年3月,有传闻称B站考虑取消播放量,改以显示用户消耗时长。


假如这个改动能够落实,将极大利好长视频与高质量内容,同时减少短视频与低质量内容。

新机制下,观看一个30分钟长视频,会结算30分钟用户消耗时长,30min。

观看一个1分钟短视频,只会结算为1min。

这将彻底扭转,短视频在B站机制漏洞下,形成的优势局面。

终结80%完播率1分钟短视频,比40%完播率30分钟长视频,多2倍完播率推荐提权的现状。

不过如此“大刀阔斧”的改动,推进阻力恐怕大得难以想象,创作激励分成也会出现巨大变化。


不知道是否会重塑一套以“硬币”为核心的分配方式,毕竟B站硬币的获得方式很困难,可以有效抑制刷数据薅羊毛。

在B站社区一直以来都有一个神奇的“误会”——硬币是决定up主收益的关键。

不管up主,还是用户都将投币看得很重要。

但实际上,硬币只是权重较高的变量之一。

B站的短视频部门,作为最大既得利益群体必然会强烈反对,近两年崛起的大量短视频up主,收益也会受到严重影响。

但优酷、爱奇艺、小红书等“友商”,早已用“热度”或“点赞”取代了播放量显示。

B站被短视频营销号,薅了两年创作激励羊毛,现在才终于反应过来。


假如B站能够成功再次“变质”。

利用改革亡羊补牢,重新整顿社区生态,调整发展战略。

当恒生科技指数于2023年三季度,发生季K九连跌触发技术性反弹时。

股价也许能够迎来又一次“大修复”。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