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小米、百度,互联网/科技巨擘新能源造车之路

趋势与取舍 2022-08-18 08:01

回望2021,注定是又一个被载入史册的“跨界造车”的大年。

在经过一年时间的沉淀之后,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留下痕迹的行业巨头,似乎仅剩下华为、百度、小米这三家互联网/科技巨头。而在造车战略的制定中,这三家行业巨头在体现出了迥然不同的造车逻辑。

那么,新势力造车的华为、百度、小米的造车之路有何不同,它们对于当下汽车行业而言,又将带来怎样的新气象?

华为造车赋能派

对于多次强调“不造车”的华为而言,其布局造车的逻辑是做技术供应商,力图成为手机界的高通+谷歌。

其实无论是大疆还是AI四小龙里的商汤科技,再到科大讯飞甚至是地平线、黑芝麻等一众汽车自动驾驶和车联网初创玩家,不难发现,很多科技型玩家当前布局汽车赛道的一致发力方向都是做赋能派,这无外乎两点原因:

一、用流量思维来看,赋能派们看中的正是驾驶,这个曾经一直都是孤岛的场景。对赋能派选手们而言,研发自动驾驶等智能技术多年,如今迫切需要的是一个可以让技术落地的场景。

互联网产品存在一个共性,这对于当下的汽车风口同样适用,即整条产业链上,最大的红利永远集中在流量波峰,被誉为下一个移动互联网的驾驶场景正是这样一个波峰,也是造车赋能派所向往的温床。

二、从技术思维来看,虽然如今造车是风口,但风口里真正刮起来的并不是发动机和整车的机械制造。如今颠覆传统汽车,无异于两个风口:一是能源从燃油到电能的更迭,二是自动驾驶、车联网等智能化技术的需求出现缺口。

总而言之,对于不善于智能化的传统车企(赛力斯)而言,华为的赋能,能够助力其在新能源时代获得更强的技术支撑,令它能够在竞争激烈的新能源车市中获得生产空间;而对于长安等强势的传统大厂来说,华为技术的加持,更可以推动品牌向上,并迅速积累经验技术,阿维塔11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百度造车融合派

百度自2000年创立以来,一直都在眺望一个对手与导师,那就是大洋彼岸的谷歌。对汽车领域的布局,百度同谷歌一样,在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等方面的研究都是国际上相对较早的玩家。

这就给百度的造车带来了一股核心势能,即AI和自动驾驶技术。相较于华为,百度布局造车走的是亲自下场+供应商路线,持一种融合派的姿态。

缺失的制造业基因

不同于华为,百度是一家纯粹的互联网公司,在制造业和供应链基因上存在天然短板,出于这一前提,理论上走和华为一样的纯供应商路线才更能突出自身优势,事实上百度也在这样做,即Apollo在自动驾驶方面与威马汽车的合作。

但用自己All in的AI技术,来做自动驾驶供应商,如今看来这并不是百度的全部意图。除此之外,百度还选择了与吉利汽车进行深度合作。

小米汽车,尚未起航

相比拿着科技筹码入局的华为和百度,小米则是一家有互联网思维的制造业公司,在造车这件事上也是最执着的一个。通过完全自己造+投资布局思路,小米像是把智能汽车当作智能手机来做,与大洋彼岸的苹果存在一定的相似性。

做这件堪比二次创业的事情,小米无疑是跳入了泥淖。这也是为何,仅仅早宣布造车三个月的百度已经出了样车,但如今小米的汽车尚未起航。


此时,距离小米官宣正式进军电动汽车行业已经过去500天。如果按公司正式成立的时间来算,甚至还不到一年的时间。

而按照小米制定的时间表,首款电动汽车将在2024年上半年实现量产。但是,涉及到车辆生产的环节,短期内仍将是小米的短板——不同于华为找来小康,百度牵手吉利,小米并未选择与成熟车企合作或是如蔚来一般寻求车企代工,而是选择自建工厂,后者落户于北京经开区,一期项目已于今年4月开工。

总地来看,目前小米造车已经蓄势待发,在汽车制造与智能化技术上都有阶段性突破,且投入颇大。其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与时间赛跑,不仅需要尽快让成果落地,以避免带着全身家当却错过末班车的情况发生。

更重要的是,雷军的个人魅力与情怀是小米造车的加分项,但这并不是基础项,小米的第一辆车能否符合市场的期待,这是小米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最后

总而言之,华为、百度、小米所各自代表的三种“造车”路线,除了华为模式目前有大量的真实数据支撑外,百度与小米各自的造车进展则尚未有大的突破。

#腾讯第二季度净利润186亿元#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