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风云 | 港股年度最大IPO,“锂”王这次能翻身吗?

零碳风云 2022-07-16 00:17

动力电池风云再起。

今年1月,全球第二动力电池公司LG新能源上市,110亿美元融资额成为韩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IPO。如今,港股也将迎来年内最大规模IPO,主角同样来自动力电池行业。

7月13日,港股首日上市的天齐锂业开盘即跌破发行价82港元,截止发稿时,其股价报74.15港元,跌9.57%。但天齐锂业按每股82港元发行价,全球发售所得款项总额预计达到134.58亿港元,创下2022年以来港股最大规模IPO。

如果按2020年和2021年产量分别计算,天齐锂业是全球最大的锂矿生产商,也是世界第四大以及亚洲第二大锂化合物生产商。因此,天齐锂业在A股素有“锂王”之称。

图片

动力电池供不应求,作为影响上游原材料锂供应量的锂矿生产商,天齐锂业炙手可热也在情理之中。不过,根据招股书显示,天齐锂业这笔过百亿的募资款项,有73%计划用于偿清智利锂矿公司SQM(SQM.N)项目剩余债务,约9.7%用于安居工厂一期建设,其余则补充营运资金等。

你可能很难想象,2020年底天齐锂业还在债务压顶的生死边缘。风光之下,天齐锂业还有一些历史旧账,而天齐锂业之所以能有今天的市场地位,也与这些历史旧账有关。

在很多人眼里,天齐锂业是一家大起大落的公司。就在上市前夕,7月11日,天齐锂业A股跌停,虽然锂电板块全线下挫,但天齐锂业却是跌得最厉害那个。

王座之下,还是有一些犹疑。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天齐锂业,那就是“家里有矿”。天齐锂业拥有全球最好的两块锂资源,一个是澳大利亚的泰利森,另外一个是智利的SQM。其中,泰利森的锂矿供给全球约25%的市场份额,SQM是全球最大的锂盐生产商,供给约全球27%的市场份额。

但是仅仅靠资源也是不够的,天齐锂业在产业链的整体布局有待加强。相比A股同期上市的赣锋锂业,已经稳打稳扎在产业链上中下层布局,整体表现也更稳健。

这次上市,能不能借助资本之力和行业红利,实现真正的脱胎换骨,对天齐锂业来说是一次机会,也是一次挑战。

豪华“朋友圈”

这次IPO,天齐锂业赢得了全球动力电池产业链公司的青睐,这从此次上市的基石投资者名单也可见一斑。

根据天齐锂业的公告,此次招股共引入7名基石投资者,包括中创新航、太保投资、LG 化学、太平洋资产、德方纳米科技、四川能投及金山国际矿业,合共认购49.03亿元,以发售价中位数计,占未行使超额配售股前的发行规模约39.6%。

这7名基石投资者中,有动力电池产业链下游的“朋友”们——LG化学、中创新航、德方纳米。

LG化学全资子公司LG新能源是仅次于宁德时代的全球第二大锂电池企业,中创新航则是国内第三大锂电池企业,德方纳米则是一家主要生产磷酸铁锂的上市企业,目前市值超过700亿。

实际上,LG化学、中创新航、德方纳米不仅是天齐锂业的投资者,还是天齐锂业的大客户。

就在近期,中创新航、德方纳米、LG化学与天齐锂业还进行了紧密互动。

5月9日,天齐锂业全资子公司成都天齐与中创新航签署了《碳酸锂供应框架协议》,双方约就电芯及电池材料、新材料、锂盐、锂矿等领域开展共同投资、合作研发等多领域的合作。

6月24日,成都天齐与德方纳米签署了《天齐锂业销售合同》,双方达成碳酸锂产品的供需交付计划,锁定了两年半的供货计划。

6月27日,成都天齐与LG化学签署合同。合同约定,自2023年1月1日起至2026年12月31日,由成都天齐向 LG化学销售单水氢氧化锂,销售数量按照《合同》的约定,由卖方根据买方需求分批次交付。

对于这些下游客户来说,投资了天齐锂业,也就更能锁住上游原料资源——在锂矿资源供应紧张的当下,这关乎企业的生存。

出乎意料的是,基石投资者中也有锂资源千亿市值“同行”,如四川能投(香港)及金山(香港)国际矿业,背后均涉足锂业上游,和天齐锂业处于产业链的同一环节。

其中,金山国际矿业是千亿市值企业——紫金矿业的全资子公司,紫金矿业最近两年大肆在阿根廷、刚果(金)涉足盐湖或者锂矿,其碳酸锂储量大有后来居上之势。

四川能投(香港)则是四川能投集团旗下企业,四川能投集团下面的主要锂矿资产是李家沟锂矿。

这两位基石投资者,和天齐锂业可以说是“对手”。但作为能源巨头,投资对手,或许可以带来风险的对冲。

两次“蛇吞象”

天齐锂业成为全球最大的锂矿生产商,源于两次收购——2013年拦截洛克伍德收购泰利森,以及2018年参股智利SQM。这两次收购在让其成为全球最大锂矿生产商同时,也带来了巨额的债务危机。此次IPO,天齐锂业在招股书中也披露,募集资金用途一部分要偿还SQM债务的未偿还余额。

2012年,洛克伍德宣布以总金额合计7.24亿加元(折合人民币约45亿元)的现金收购泰利森100%的普通股股权。洛克伍德是全球锂盐加工巨头,一旦泰利森被洛克伍德收入囊中,作为竞争对手的天齐锂业将不得不面临卡脖子的困境。昔日赣锋锂业为获得原材料而不得不与SQM签订竞业限制协议的历史,可能也会在天齐锂业身上重演。

为了不失去锂产业的话语权,天齐锂业参与竞购。

但是当时天齐锂业的营收不过16亿元人民币,超40亿元的收购计划,对于天齐锂业来说无异天方夜谭。不过,天齐锂业经过一系列艰苦努力,最终成功拿下了泰利森的全部股权。

图片

此次收购之后,让天齐锂业发展进入了快车道。2018年,公司的营收及净利润均创下了历史新高,营收60亿元,净利润28亿元。

或许尝到了优质锂盐所带来的的甜头,在赚疯的2018年,天齐锂业又以杠杆方式向商业银行贷款35亿美元,收购了当时世界最大盐湖锂矿SQM约23.77%的股份。

但不幸的是,天齐锂业踩在了SQM股价的最高点,65美元/股。23.77%的股份,天齐锂业为此付出了40.66亿美元(约258.93亿元)的高价,而当时天齐锂业的净资产只有119.37亿元。

并购完成后,天齐锂业成为SQM第二大股东,但是却元气大伤,负债累累,负债总额从70多亿直接飙到了300多亿。负债率从2017年的40.39%激增至78.41%。截至2020年三季度报告,天齐锂业的负债率更是达到81.2%。

更惨的是,2018年过后,遇上去杠杆和新能源车的低迷,锂价连续走低。2019年底,SQM股价下跌至26.69美元/股,天齐锂业损失惨重。

2018-2019,天齐锂业连续两年出现重大亏损,2019年年报显示,天齐锂业对该笔投资计提减值52.79亿元,直接导致公司当年出现上市以来最大亏损——54.82亿元。

2020年11月中旬,天齐锂业无奈发出公告,称已无力支付因并购产生的贷款利息4.71亿元,同时并购贷款中有18.84亿美元将于11月底到期,被迫申请展期。

债务压顶的天齐锂业,可以说陷入了“生死边缘”。

崛起在望

对于天齐锂业的评价,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声音:有人认为它过于激进、敢于豪赌,而也有人认为它目光远大,善于把握机会。

从资源的角度来说,泰利森和SQM拥有不可再生资源,也事关天齐锂业乃至国内锂电产业链是否卡脖子的问题。但是,从财务角度看,这两项收购又让它背负上了巨额债务。

2020年,由于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IGO,天齐锂业终于获得了喘息的机会,2021年三季报显示资产负债率已降至60.59%。

而后,随着全球锂业市场再度迎来高景气周期,锂产品价格大涨,“家里有矿”的天齐锂业开始正式“活过来”。

图片

据年报披露,2021年,天齐锂业实现营业收入76.63亿元,同比增长136.56%;实现净利润20.79亿元,同比增长213.37%,成功扭亏为盈。

2022年一季报也很亮眼,受下游新能源汽车需求及销量大幅增长影响,天齐锂业的主要锂盐产品销售价格迅速增长,产品供不应求。1-3月期间,主要产品继续量价齐涨,实现营业收入52.57亿元,同比增长近5倍;实现净利润33.28亿元,同比增长超过14倍。

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天齐锂业即将迎来高涨期,享受锂价上升所带来的红利。

这次在港股上市,对于天齐锂业来说是一次非常好的价值重整机遇,可以彻底摆脱债务阴霾,走上二次发展之路。之前两年因为深陷债务泥潭,天齐锂业在整体的布局和发展上并未大展手脚,给人留下了资源型公司的印象。

但是仅仅有资源是不够的。它能不能在产业链上稳打稳扎,深入布局,真正将锂矿资源优势转化成市场优势,还有待观察。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