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行情结束了吗?没有

君临汇 2022-01-18 00:01

开年以来的下跌,让许多投资者哀叹:

“春季行情已经结束。”

真的结束了吗?

开年至今才走了两周呢,不过春季的六分之一,这么快就要下定论了?

今天君临对历史上的春季行情做了一个复盘,跟大家聊聊今年可能的行情走势,以及投资策略。

1

通常我们将1-3月视为春季,但因为A股有“五穷六绝”的说法,4月份的行情走势通常是2-3月的延续,甚至处于一个阶段性的景气高点,所以我们将1-4月视为春季行情的常规月份。

我们回顾过去十年的上证指数走势,将单月指数涨幅超过3%,视为春季行情发生的月份。

2012-2021这十年,大致上可以划分为三种走势类型。

首先是第一种:1月高开,前高后低,乐极生悲。

2012、2019,这两年,春季行情一片火热。

2012年,1、2、4月;2019年,1、2、3月,涨幅都超过了3%。

2013、2018年,春季行情较短,都只有1月份涨幅超过了3%。

这4个年份,都是1月高开,但无一例外,春季都是全年指数的最高峰,后面就一路下行。

其中2012、2018年,更是让人记忆深刻的大熊市。

然后是第二种:没有春季行情,前低后高,结构牛。

2014年,前半段都是半死不活的谷底震荡,7月起跳空高开,一段牛市开启(成长牛);

2017年,1-2月涨幅虽然不到3%,但都是收的红盘,算是“准春季行情”吧,犹犹豫豫了两个月,3月起就不行了,但后半年又出乎意料的倔强走高,算是一个结构性的小牛市(漂亮50)。

2021年,刚走完,同样是前半段无惊喜,后半段也有结构性的小牛市(周期+新能源),其实是超越了很多人在年初的预期的。

最后是第三种:1月大跌+春季行情,妥妥的大牛市。

2015,1月份负收益,2-4月份妥妥的大牛市,甚至5月份涨幅也超过了3%。直到6月份之后牛市才见顶。

2016,1月份负收益,跌幅-22.65%,罕见的大崩盘,3月后便一路向北,孕育了2016-2017的小牛市。

2020,1月份负收益,2-3月因为疫情恐慌,同样经历了大崩盘,4月逆转大涨,此后同样孕育了一轮牛市。

总结一下:

过去10年,其中有4年的1月份大涨,结果都是乐极生悲;

其中有6年的1月份负收益,后面3-6个月都会有超预期的行情发生;

当中又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是发生了春季行情,当年都是历史留名的大牛市;

一种是没有发生春季行情,但下半年都超预期了,形成了结构牛。

划重点:

“1月涨,熊出没;1月跌,有牛吃。”

2

1月份下跌,当年有的是结构牛,有的是全面牛,无一例外竟然都是牛市。

是不是很超出意外?!

说实话,看到这个结果,我都感到惊讶。

这背后的原因,或许是一致预期的反噬,或许是逆周期的政策驱动,还需要深入分析。

但结论是很清晰的,1月份大跌,并不是坏事。

今年下半年的行情总之是不会差,毕竟去年业绩垃圾的消费医药金融地产等主流板块,今年下半年都有业绩反转的预期。

现在只剩下一个猜测:2-4月份,还会不会有春季行情?

有,就是全面性的牛市,没有,也至少是个结构牛。

我们思考一下,春季行情的本质是什么呢?

是放水预期驱动的行情。

从去年的10月份开始,市场就已经感受到了经济衰退的迹象,因此11-12月,随着降准和宽信用的一系列政策落地,市场对放水有了更多的预期。

那为什么今年1月份会下跌呢?

主要原因是,放水预期已经有了,但还没有正式落地,目前处于政策的空窗期;

在这个当下,海外美国的加息却突然出现,是为“逆风”。

月初,美联储公布的2021年12月议息会议纪要显示,大部分与会者认为,美联储加息时间可能比预期提前。

部分与会者表示,缩表也可能在加息后快速启动,一些与会者认为,未来可能需要采取不那么宽松的政策立场,较市场预期更加鹰派。

再回看2021年12月的美联储议息会议预期:2022年将加息3次,利率将升至0.75%至1%的区间。

当下,市场的预期是:美联储3月将加息1次,5月加息1次,下半年再加息1次,预计每次加息25bp。

此后,2023年将继续加息3次,2024年加息两次,最终长期利率回归至2.5%。

在这种情况下,持续了几年的美股大水牛,有可能终结,市场不紧张是不可能的。

即使美股牛市不终结,在加息作用下,资金成本走高,高估值的、依靠融资扩张的成长股被市场抛弃也是必然归宿。

由此,成长股暴跌,资金拥抱低估值的消费蓝筹,就成了1月份的现状。

可见1月份的下跌,是由外因引起的,跟春季行情的驱动因素:我国的放水预期,关系不大。

2-4月会不会有春季行情,还是要回归到我国的政策分析上面。

说个题外话,安信证券近期做了一个测算,基金重仓股下跌和基金净值下跌之间的关系,发现当下新能源板块的下跌,主要是由于跨界小基金的跑路导致的。

测算是这样做的:统计基金的公开十大重仓股,看它们的当天加权涨跌幅,跟净值的偏离度,偏离度大的,说明基金已经进行了调仓换股。

结果发现,很多趋势派的小基金,可能去年上半年重仓的还是消费医药,下半年眼看新能源节节上涨,就跨界进来的,今年1月份跑路最快。

这些小基金,换股频繁,热衷于玩短线的,通常长期业绩都不太好,所以规模也不大。

而那些大基金,通常都是对某个赛道进行重仓,长期持有,因为有信仰才能拿的久,所以在结构牛的时候往往都业绩很好,规模快速放大。

但是一旦市场风格反转,往往也是跌的最狠的。

去年的冠军基金,就是例子。

3

春季行情的发生,最终取决于放水什么时候落地。

我们回顾历史,过去4年有过2轮宽信用周期,

第一次是2019年一季度,当时催生了2019年的火爆春季行情;

第二轮是2020年,时间几乎从年头到年尾,由此孕育了当年的牛市行情。

但细看这张图,你会发现,降准几乎是持续在进行的。

从2018年到现在,存款准备金率从15%左右,一路下跌到12%左右,只是降准的时间间隔有长有短。

很明显,降准其实对经济的实质意义不大,更多是心理层面的打气。

因此,天风证券认为,降准更类似于信号弹,对市场没有实质影响,关键看是否有全面信用扩张。

目前的市场预期就是:

【信号弹】来了,但【大部队】不一定能来。

历史上也有过类似的情形,比如18 年 3 次降准,但随后没有宽信用;

19 年 9 月降准,但随后没有宽信用;

21 年 7 月降准,但随后没有宽信用。

只有信号弹,没有大部队,那就只是一场空欢喜,最终还是要跌回去。

对于决策层来说,大部队出不出动,主要取决于经济层面的衰退程度。

我国是一个制造业出口大国,经济的兴衰波动主要由海外市场的景气度决定。

尤其是美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消费进口国,它的景气度,对我国的出口影响是决定性的。

美国消费→中国出口→制造业→就业

就业稳定,直接影响着政局的稳定,所以,美国消费衰退对我国的就业冲击有多大,决定了大部队要不要出动。

1998、2008,历次美国金融危机,都催生了我国的大放水行情;

2014、2018,同样也是由于美国的消费快速下滑,对应的我国出口低迷,进而开启了一波信用扩张。

只不过,当时美国的消费下滑时间比较短,没有酿成全面金融危机,对应的我国放水周期也只有1-2个季度,所以牛市行情缺乏持续性。

2020年因为疫情的缘故,美国消费悲观,对应的放水时间也持续了一年。

如上图,

什么时候放水,最灵敏的先行指标,就是:出口金额同比增速。

实际上,今年随着美国加息对消费的抑制+全球供应链的重启造成分流,我国的出口形势是比较严峻的。

一旦出口增速跌落至-20%以下,我国的大部队就会立即出动,放水行情全面开启!

在这种情况下,不用犹豫,金融地产+消费医药,一剂服下。

当然,今年的行情格局,如上文分析的,

即便没有大部队,没有春季行情,偏暖的小气候也是可期的,只是“结构牛”和“全面牛”的差异罢了。

参考:

天风证券-策略·专题:降准是“信号弹”,关键要看“大部队”来不来-211205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