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下一个爆发赛道

君临汇 2021-12-07 00:02

作为行业年度收官大戏,今年广州车展全球首发新车54辆,其中新能源车型达30辆,首发新能源汽车首次超过燃油车,汽车电动化之势浩浩荡荡。

新能源汽车销量高歌猛进,产业链一片欣欣向荣,但一个短板也越来越明显——充电。

充电桩——行业之痛

国庆假期高速公路充电难直接被送上了热搜,有车主充电1小时排队4小时,害怕没电,甚至连空调都不敢吹。

据充电联盟(EVCIPA)数据,2020年我国充电桩数量达到167.2 万个,同比增长36.7%,过去5 年复合增长率为52.3%,增长不可谓不快。

但相较而言, 新能源汽车放量来势更加凶猛。

2021 年以来,新能源车每月销量增速均保持在150%以上,9 月新能源车销量达到35.7 万辆,同比增长150.0%;1-9 月新能源车销量达到216 万辆,同比增长156.0%

9 月新能源车渗透率已提升至17.3%,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达到19.5%,2020年国务院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定的目标是2025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20%。

按现在趋势,目标达成可能提前2-3年。

国家发改委等部委2015 年联合下发的《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 年)》显示,到2020 年底,要实现车桩比1:1 的目标

然而,截至2020年底,国内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492万辆,若按照这一数据计算,车桩比仅为3:1,离1:1政策目标相差甚远。

充电桩数量少、充电慢、找桩难、利用率不高、里程焦虑、安全焦虑等,严重影响了电动汽车的用户体验,成为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掣肘和梗阻,充电桩建设亟需补短板。

充电桩何以成为行业之短?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有一个很著名的论断,“如果有10%的利润,资本就会保证到处使用;有20%利润,资本就能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资本就会铤而走险”。

直观上,充电桩行业过去5年50%+的复合增速理应是抢破头的生意,充电桩应该遍地开花,但资本总归是聪明的。

过去几年,充电桩并不是一个好的商业模式。

充电桩产业链相对简单,上游设备商、中游运营、下游就是各类电动车

上游设备商产品差异化程度小、进入门槛低,竞争较为激烈,份额分散,核心竞争力就是要打入充电桩建设运营商供应链,抱上大腿。

如,国家电网是国内最大的充电桩公开招标企业,2015-2019年在国网充电设备招标中,国电南瑞许继电气和山东鲁能占领了中标前三席,且三家均是国网旗下公司,这基本奠定了全国充电桩设备竞争格局。

中游充电桩运营属于典型重资产经营,前期充电桩采购、土建投入较高;另一方面行业收入来源单一,收取服务费是其主要的盈利来源,且服务费一般还受到政府管控。

好的一面是,运营商的重资本属性也提高了行业壁垒,市场份额较为集中,星星充电、特来电(特锐德)、国家电网三家已经占领了国内公共充电桩超60%市场。

赚吆喝不赚钱的运营商,特锐德就是行业这几年的缩影。

在子公司特来电充电业务强劲拉动下,特锐德充电桩业务收入上升势头明显,但公司前期在电网铺设方面投入较大,且前期需向下游用户垫付资金,目前已经积累了近60亿应收款,还背上了超过60%的负债率,每年坏账减值大幅影响业绩。

但情况似乎在好转,特来电亏损幅度已经逐年收窄,行业新的变局正在发生——高压平台、商业模式创新,还有巨大的补短板空间等都在改善行业盈利能力。

拐点临近

■ ①10倍成长空间

在政策支持以及供给驱动下,我国新能源车产业链逐渐成熟,多元化新能源车产品不断满足市场需求,新能源汽车有望继续保持超预期的高增长。

新能源车渗透率快速提升,我国充电桩数量必将迎来新一轮高增长。

据充电联盟(EVCIPA)数据,2020 年我国充电桩数量达到 167.2 万个,车桩比仅约为3:1。

中性情况下,如果我国新能源车到 2025 年渗透率提升至 35.0%,车桩比到 2025 年为 2.5,充电桩保有量预计将达到1256万个;

乐观情况下,如果 2025 年新能源车渗透率达到 50%,车桩比下降至 2.0,充电桩保有量预计将达到2060万个。

相比2020年的167.2万,到2025年国内充电桩扩容可能达到7-12倍;巨大的成长空间,催发的将是全产业链机会。

由于与欧美很多家庭独栋居住、停车位充足,私桩建设方便等国情不同,我国车主居住多以小区为主、物业情况复杂、停车位紧缺,在新能车普及率扩大后,公共充电桩更是会成为建设重点。

对于充电桩运营而言:

一方面,利用率低下是目前制约运营商盈利能力的核心因素,2018 年全国公共充电设施利用率不足10%,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增长将直接提升充电桩使用率;

另一方面,布局早、布局广泛的头部企业先发优势愈发凸显——

前期早铺网的一般占据比较优质的位置,这些都是稀缺资源;

政策对充电桩补贴开始逐渐从过往盲目追求数量,到对大功率、智能化和网络平台化等精准扶持,头部企业在技术、运营质量和用户规模等都具备领先优势。

■ ②高压快充技术改善运营商盈亏平衡点

根据盈利模型,公共充电桩盈利能力取决于满载充电量、利用率和充电服务费。

充电服务费,当前行业竞争激烈、用户对充电费用较为敏感,短期服务费价格预计还难以有大的提升;

此外,为了新能源汽车普及,不少城市对充电服务费进行管控,当前充电服务费约0.5-0.8 元/kWh。

但也有北京、济南等地率先放开了价格管制,毕竟如果行业要补短板,涨价是最好的增加供给方式。

利用率一个是关乎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另一个就是充电速度,这和充电功率挂钩,也决定了充电桩的满载充电量。

高压平台技术发展直接提升了充电桩的“翻台率”,同等时间内满载充电量更大。

通常对于普通纯电动汽车,交流充电桩充满电需要7-10 小时,充电功率较高的直流充电桩充满电仅需40 分钟,800V高压平台甚至能做到15分钟充足80%电量。

因此,快充是新能源汽车和公共充电桩未来的发展方向,而在快充方案中,低压大电流有支持功率充电的SOC范围窄、发热量大等劣势,目前高压平台逐渐成为主流。

要实现高压快充,需要从充电端到整车端共同努力,需要电池、电驱、热管理、充电机OBC,到电网、充电桩等全产业链适配。

对于充电桩,实现高压充电,除了电枪、线、接触器和熔丝等需要升级,其他部件无需变更。

充电桩高压化难度不高,瓶颈在车端电气架构高压化。

随着电池、碳化硅充电机等关键零部件高压技术成熟,产业链配套逐步完善,整车高压化已经初步进入量产。

自保时捷首次推出800V高压电气架构,华为、现代、吉利、比亚迪、小鹏、长城、广汽埃安等越来越多车企加速研发、推出高压平台,高压平台市场化加速。

高压技术的推广有望改善充电桩运营商的盈利能力。

从头部企业技术布局来看,特锐德已经在主攻盈利能力更强的大功率、直流快充电桩,如一体式大功率液冷充电机,可实现单枪充电最大电流600A,最大功率600kW 的高性能输出。真正做到充电和加油一样快的体验。

商业模式创新——聚合平台

近两年充电桩一直是资本青睐对象,多家充电桩公司获得了大量融资。

今年5月星星充电获得高瓴、IDG等B轮融资;6月云快充完成宁德时代等投资的B1轮融资;

特来电通过增资扩股方式引进包括国家电投、三峡集团等10家企业的战略投资;9月云快充再次宣布完成由蔚来资本等投资的B2轮投资。

各路资本真金白银输血,行业模式也开始变得多样起来。

①品牌运营商(充电桩设备商和运营商)

特来电、星星充电等为代表,算是传统势力,盈利模式基于土地权益建桩,向客户直接售电服务获利,小部分广告、增值服务费等。

品牌运营商可基于自家app与硬件协同为用户提供“即插即用”,甚至未来提供”V2G“车辆与电网双向交易、负荷调节等服务,拥有自主品牌,可建立用户粘性。

劣势是重资产,需要高昂的成本支出,充电设备、土地建设、选址规划、运营管理等都颇为复杂。

一个充电站的负责人表示,充电桩目前单枪成本高达10万,加上服务费、充电差价等费用也至少3年半才能实现盈利,这还没算上运营成本。

②第三方聚合平台

过去十年,要说中国最成功的商业模式毫无疑问首数“互联网经济”,互联网/移动互联借助天然的网络、虹吸效应,整合上下游各方资源,形成平台经济乃至垄断经济,最终实现轻资产、高收益。

面对充电桩这个数千亿的“蛋糕”,互联网的“old money”自然不会错过,也在尝试把重资产的充电桩运营添上“互联网+”的翅膀,让他轻盈起来。

第三方聚合平台运营商应运而生,其一般不参与充电桩投资建设,而是与品牌商合作在平台接入多个品牌充电桩,为用户提供从找桩到支付一站式服务,主要通过分成服务费盈利,属于轻资产运营。

新电途(朗新科技)、快电、星络充电等为代表,依靠互联网打法快速扩张,在自家APP/小程序上对接多个品牌运营商,提高充电桩覆盖率,提高用户体验。

劣势是,上游品牌商掌握充电桩控制权,且互联网打法难免价格战,行业通过补贴获取市场份额。

比较特别的是新电途,和支付宝深度绑定——支付宝间接持有母公司朗新科技股权17.6%。

根据华西证券测试,相比其他充电平台,如通过支付宝扫码,星星充电需扫自家品牌二维码,然后跳转到支付宝星星充电小程序;若使用快电、星络等第三方聚合平台更是必须进入自家平台内扫码,新电途则能直接扫“支付宝二维码”进入自家小程序充电。

新电途的底层逻辑是在桩上贴“支付宝二维码”,相比其他第三方平台,新电途能省去打开自家APP/小程序步骤,等于直接嫁接了支付宝庞大的流量入口;相比品牌运营商,新电途和其他聚合平台一样可以给用户带来“先充电后付钱“的支付便利。

③一体化+全托管

中电智谷是今年充电行业的一匹黑马,今年3月“横空出世”,至今短短7个月就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21年业绩将达到5亿。

在11月初完成第三轮融资后,估值已高达1亿美元,并准备赴美借壳上市;22年上市后,智谷创新计划启动对国内新三板电力设备企业收购。

中电智谷打造的是一种“电桩+分布式能源+储能+综合商业”的综合体,重点建设光、储、充一体的公用充电站,且采用全托管运营模式,波谷时把电能储存起来,缓解波峰时的电能压力,全面提高充电站的盈利效率。

智谷模式本质上也是类似于互联网思维,综合利用PPP(政府与社会资本相结合)+BOT(建设运营移交)+Retis(新基建投资信托基金)多个发展模式,与业内、政府、资本等多方合作,以产业为载体、资本放大加速做大。

客户服务上,智谷首先抓住物流、出租车、公交集团、政务车辆和特殊场景车辆等已经有快充需求的大 B 端客户,受到资本青睐也是不难理解。

对于充电行业而言,目前仍然处于群雄逐鹿状态,大家各自为政、各有各的算盘,最后胜出的一定是能实现用户、企业双赢,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这个市场很大,细分场景、消费对象也很多,也注定了模式可能是多样,其中包括了覆盖更广、布局更科学,且以快充为趋势的充电桩模式;也包括了充电更快、效率更高,适用商用车、物流车等场景的换电模式

百花齐放、多技术竞流才是把新能源汽车这个短板尽快补全。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