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涨幅超茅台,他的未来之路能否继续保持?

君临汇 2019-09-05 14:21

今年有三大板块股票表现异常出色。

第一个是科技板块,特别是跟5G、芯片相关的个股,一改去年团灭的悲催,气势如虹。

兆易创新韦尔股份圣邦股份北京君正飞荣达沪电股份 ,这些君临反复介绍过的公司今年都是一骑绝尘。

其中沪电股份是君临在7月初介绍,当时沪电处在短线调整阶段,有人说君临是在高位吹票,结果呢?又涨了65%。

实际上君临开始写沪电股份的时候才10块钱,写的过程中哐哐哐3个涨停。

虽然三个涨停错过了,但文章提及的投资逻辑是没问题的。

第二个板块是医药生物

这是传统强势板块,同样也是君临长期重点覆盖的板块。

天坛生物迈瑞医疗益丰药房凯莱英爱尔眼科 等等,君临都曾精心梳理。

第三个板块是食品饮料 贵州茅台 又又又又创新高了,你敢想?你敢买?你买得起?

今年似乎跟吃沾边的,表现都非常强势。

酱油三强 海天味业中炬高新 千和味 业, 醋王 恒顺醋业 鸭王 绝味食品 ,东三省的标杆 桃李面包 ,这些股票仿佛都回到了2017年。

悄悄说一句,今年创新高的食品饮料个股,君临也大多“吹过”。

这三个板块有多猛呢?

截至2019年8月底,年内有324只股票创历史新高,其中118只是年内上市的新股,也就是说有206只老股年内创历史新高。

由于大盘从4月22日开始下跌,所以我们选择4月22日之后创新高的股票作统计,这样更有说服力。

4月22日之后创历史新高的股票共有122只,分布情况如下:

数据来源:君临研究院

如果把电子、通信、计算机都算作大科技股,那么今年以来表现最猛的当然就是大科技板块,有28只,集体很嚣张。

当然,如果把农林牧渔和食品饮料都算作大吃货板块,这个板块数量还要多过大科技板块,有29只。

总之一句话,今年买这三大板块的人,大都属于命好的一个群体,而且大概率就是君友。

可是,在君临进一步梳理今年这些表现优异股票的时候,发现一家公司没有达到此前预期,这就是 伊利股份

伊利股份虽然也是在4月22日之后创了历史新高,貌似不错,但是这个新高很水。

此前伊利股份的历史高点是2018年1月16的34.28,而今年创下的历史新高是34.66,只超了1%。

而今年整个食品板块(不包括白酒)指数的最高点距离去年的高点都有超过16%的涨幅。

今年食品板块指数涨幅38%,伊利股份只有28%。

加上去年的跌幅远大于行业,可以说伊利股份已经连续一年半大幅跑输行业,而在过去的绝大多数年份伊利股份都是行业扛把子。

目前整个走势看上去,很像一个超级M大顶。

刚刚公布的中报显示,今年上半年,伊利股份总收入450.71亿,同比增加12.83%;归母净利润37.81亿元,同比增加9.71%,小幅低于市场预期。

作为A股老牌消费大牛股以及亚洲第一的乳制品公司,大伊利怎么了?

1、前世恩怨

伊利股份和他最大的竞争对手 蒙牛乳业 都位于“中国乳都”内蒙呼和浩特。

现在所有人都认为内蒙的奶业强大是理所应当的事情,其实不然。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的奶业都只能说聊胜于无。

奶牛12万头、年产奶量20万吨、人均牛奶消耗量不足0.5千克。

那个年代全中国唯一拿得出的奶制品是上海的大白兔奶糖,一粒小小的奶糖曾经作为国庆10周年的献礼,也曾经作为赠送尼克松的国礼。

大白兔奶糖当年的广告语是 “七粒大白兔奶糖等于一杯牛奶” ,喝不上牛奶的中国人,把大白兔当作牛奶、营养品。

1978年,原来做奶粉的 上海光明 开始生产液态奶。

一直到2003年,光明乳业是中国最大的乳制品公司,内蒙奶业是之后起来的。

而带动内蒙奶业发达的公司就是伊利。

伊利脱胎于1956年成立的呼和浩特回民区养牛合作小组,类似于养牛生产队。

1970合作小组变成了红旗奶牛场,没几年红旗奶牛场成为内蒙农垦系统最烂的公司,濒临倒闭。

1983一个叫郑俊怀的人担任厂长。10年努力,郑俊怀把红旗奶牛场带出了成绩。

1993年郑俊怀又力争把红旗奶牛场改制,因为奶牛场始于回民,所以更名为伊利,取义“伊斯兰的利益“。

这也是为什么你会在所有伊利产品包装上看到“清真“的字样。

你可以说郑俊怀权力欲很强,也可以说郑俊怀视伊利为自己的孩子,总之他在伊利唯我独尊、事无巨细、高压管理,不够人性却也成绩斐然。

1996年伊利成为中国最早上市的奶制品公司。

当时他还有个得力干将,牛根生。

牛根生和郑俊怀几乎同时进厂,但牛根生是从底层工人做起,勤奋+脑子好使,牛根生步步高升,到上市之时已是伊利副总。

但他和郑俊怀之间产生了间隙,1999年牛根生愤而辞职,创立了蒙牛,一批牛根生的手下追随过来。

牛根生在伊利期间带队创造了伊利80%的业绩,他的手下都是伊利真正的精兵强将。

但失血的伊利依旧处在快速发展的路上,因为伊利又一个人才出现,潘刚。

1999年29岁的潘刚受命成立液态奶事业部,4年后的2003年,伊利液态奶收入从1999年的6千万达到了46亿,4年暴增75倍!

液态奶收入的暴增也带动整个伊利实现了4年5倍的成绩。

也正是2003年,伊利凭借63亿的总收入力压光明的60亿,成为中国最大的乳制品公司。

作为伊利一把手的郑俊怀此时可谓春风得意。

但2004年12月,他因为挪用公款罪被逮捕,等待“中国乳业教父“的是4年的铁窗生涯。

35岁的潘刚成为伊利的掌门人,而牛根生带领蒙牛也超越光明,成为中国第二大乳制品公司。

日后,这三个人的恩恩怨怨成为中国奶业挥之不去的阴影。

去年伊利和郑俊怀的纠纷满城风雨,而今年伊利举报蒙牛的事情也让市场颇为惊愕。

但纠纷这不是我们要说的重点,原因你应该懂。

法律的归法律,道德的归道德,市场的归市场。

2、开拓时代

潘刚接手伊利的第一年,2005年,伊利继续延续此前的涨势,并成为中国第一个年收入破百亿的乳制品公司,当年销售额达到121.75亿。

这种高增长来源于他开拓的液态奶市场。

现如今液态奶占据奶制品的绝大多数份额,而且很多人甚至已经把各种牛奶喝腻了。但20年前的情况不是这样。

1999年伊利总收入11.51亿,液态奶只有6000万,占比5.21%。

这个占比甚至和伊利当时的副业,如速冻食品、矿泉水等产品占比相当。

那时候冰淇淋是伊利的拳头产品。伊利从1993年开始生产冰淇淋,在牛根生的经营下,伊利从1994年起就成为中国最大的冰淇淋厂家,到现在依旧是。

伊利的奶粉当时全国第三,也是伊利的招牌产品。

1998年,伊利率先在中国大规模引进了瑞典利乐液态奶生产线,同年推出了卖到今天的伊利优酸乳。

第二年潘刚成立了液态奶事业部并担任总经理。

2000年伊利液态奶收入达到了5亿,随即就是火箭般的增速。

在2000年之前,中国严格意义上讲没有全国性的牛奶公司。

由于包装技术有限,此前的乳制品公司只能生产低温奶。

但低温奶没办法长期保存,牛奶公司都是在自己的地盘小打小闹,自己出不去,别人也进不来,顶多就是往外卖奶粉、冰淇淋、奶酪等乳制品。

内蒙大部分地区位于“黄金奶源带“,但过去内蒙的这一天然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利乐包装技术让常温奶成为现实,也就可以全国铺货。

加上内蒙的奶质优良,伊利腾飞了,率先成为全国性的牛奶公司。

南方人,终于喝上了北方奶。

伊利由此带动了中国乳业的“黄金十年“,也让中国进入液态奶时代。

瑞典利乐公司 在1972年进入中国,是最早进入中国的外国公司之一。中国最开放地区之一的广州是利乐在中国的第一站。

到1993年利乐又在上海、北京等地开设办事处。

但是直到1998年伊利大批量采购之前,中国鲜有企业采用昂贵的利乐设备。

伊利身处闭塞的中国内地,而且当时在规模上被光明碾压,却敢于重金砸向利乐,确有开拓精神。

3、双雄争霸

牛根生和他的手下原本在伊利做冰淇淋和奶粉业务的,而且非常成功。

正常逻辑他们会再次切入他们非常擅长的领域。

可是蒙牛太幸运了,成立之初恰逢伊利液态奶势如破竹,于是牛根生迅速跟进。

没有知名度怎么办?

牛根生采用“碰瓷“大法。

到处打出口号 “向伊利学习,为民族工业争气,争创内蒙古乳业第二品牌”

不明真相的群众都觉得蒙牛也是家大公司。

这一招有了奇效,蒙牛梦幻开局。

2003年蒙牛又打出“航天员专用牛奶”的广告,和航天英雄杨利伟一起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名字。

到2004年蒙牛就紧随伊利超越光明,成为行业第二,而且在港交所上市。

而此时其他竞争对手才恍然大悟,也纷纷进入常温液态奶领域。

但呼市双雄凭借先入为主已经有了渠道优势,而且他们每年打广告的钱都比很多竞争对手的年收入高,品牌影响力与日俱增。

数据来源:Choice

​从2005年开始,中国乳制品行业进入二人转时代。

蒙牛率先发难,强势推出了特仑苏。

特仑苏之前,伊利蒙牛在低端牛奶领域的竞争已经非常剧烈,利润空间被压缩。

当时牛奶的蛋白质含量最高是2.9 g/100ml,特仑苏率先做到了3.3 g/100ml。

一句 “不是每种牛奶都叫特仑苏“ 宣告高端牛奶到来。

2005年蒙牛酸酸乳还冠名了巨火的“超级女声“,并为此专门打造了一首传遍大江南北的主题曲,《酸酸甜甜就是我》。

蒙牛风光无限。

在蒙牛的刺激下,伊利只有更猛一点。

你推出酸酸乳,我直接成立酸奶事业部;你冠名娱乐节目,我重金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赞助商;你推出一款高端产品,我推出三款:高端婴幼儿奶粉金领冠、第一款有机奶—金典、舒化奶。

其中的两款高端液态奶定位非常聪明,一个主打有机,有机食品在当时是个热门概念,沾上就火。

舒化奶则解决了中国的乳糖不耐症,也就是空腹喝牛奶拉肚子的问题。

这些都是伊利在2005年-2007年密集完成的动作。

但由于高端产品推出太晚,伊利还是在2007年被蒙牛超越。

而且更让伊利头疼的是,净利润已经连续4年被蒙牛超越。

数据来源:Choice

最大的悲剧在2008年到来- 三聚氰胺事件

中国的奶牛规模化养殖比例长期很低,绝大多数牛奶都是通过向奶农收购。由于监管的缺失,也由于中国乳制品企业过于追求速度和市场占有率,对上游奶源问题不够重视,甚至默许一些违规操作。

三聚氰胺事件中,没有一家中国乳企无辜,也没有一家中国乳企幸免。

2008年伊利巨亏17.37亿,这一次亏损几乎吞掉了过去上市11年的净利润。

4、绝地求生

讽刺的是,在三聚氰胺中亏的最惨的伊利一直在奶源上花大力气布局。这也是他过去净利润低的一个原因。

得奶源者得天下,这句话就出自伊利。

可是一来奶源布局并非一蹴而就,二来短期利益驱动之下难免糊涂,伊利的奶源优势并没有发挥出来。

现在全行业都出事了,是时候展现真正的实力了。

伊利一方面继续加强对上游稀缺资源的控制,一方面加大营销,2009年他又成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赞助商。

由于三聚氰胺事件中伊利自己承担了损失,渠道商感激涕零,后面的合作也更愉快,甚至还收编了竞争对手的渠道商。

此外伊利还搞了个数字化参观平台,所有人都可以通过视频观看产品生产并跟踪产品流向。这是为了恢复市场信心。

灾难之后的伊利展现出了正面形象。

恰在此时,蒙牛的情况也有了变化。

受三聚氰胺事件影响,蒙牛现金流遇到问题。

而蒙牛高管一句“我们发到HK的产品和出口的产品是一样的,保证比内地的产品质量更好、更安全“又让民众对蒙牛彻底失望。

2009年7月,牛根生找来 中粮 成为蒙牛第一大股东,他要给危机中的蒙牛找到靠山。

中粮系非常善于资本运作,但不善于赚钱。

说的通俗一点就是擅长瞎折腾。

中粮系入主的第二年蒙牛就收购了君 乐宝。

此后还有一系列收购,大多对蒙牛帮助不大。

但这些都没什么,关键问题是中粮系的到来让原本的蒙牛创始团队逐渐分崩离析。

2011年牛根生也离开了蒙牛。

前面说了,蒙牛的创始团队都是曾为伊利立下汗马功劳的精兵强将,而且又在直接竞争中击败伊利,他们都是业内最顶尖的人才。

特别是牛根生,他是蒙牛的精神领袖。

那些年牛根生和马云一样,还是年轻人的精神导师。

他的语录流传度不比马云的差,他本人也是各大媒体的常客。

牛根生凭借口才和曝光度给蒙牛带来巨大流量。

随着牛根生等人的离去,蒙牛失去了过往草原狼的霸气,品牌影响力也渐弱。

牛根生离开的当年,伊利的收入和净利润双双超越蒙牛,夺回第一。

从此以后,伊利再也没给过蒙牛机会。

2014年,伊利成为亚洲最大的乳制品公司,这一头衔保持至今。

而且,伊利也学会了蒙牛当年冠名综艺节目的妙招,开始大量冠名综艺节目,现在几乎所有知名综艺节目都能看到伊利的影子,蒙牛却沉寂了。

走蒙牛的路,让蒙牛无路可走。

5、上下通吃

伊利后来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于两点,上游奶源+下游渠道。

奶质是牛奶的核心竞争力,而奶源决定奶质。

放眼国内外的高端牛奶全部打出专属牧场的旗号。

到2011年伊利已经独家拥有三大奶源基地,呼伦贝尔、锡林郭勒、新疆天山。

特别是新疆天山,这里可能是中国最好的奶源。

新疆人民基本不喝伊利蒙牛,味道太渣。

伊利除了有国内最好的奶源基地,还有次好的东北、河北、四川奶源基地。

反正国内叫得上号的奶源带都有基地。

伊利还把基地建到了新西兰。

在所有奶粉中,婴幼儿奶粉对品质的要求最高,而新西兰产的原奶大多用来加工婴幼儿奶粉,可想而知其品质之优良。

今年8月初,伊利收购新西兰第二大乳制品合作社威士兰100%股权。这是一家有80年历史的老牌原奶供应商,其目的不言而喻。

其实早在2014年伊利就怒砸30亿人民币在新西兰建了生产基地,2017年基地二期揭牌。

这是全球最大的一体化乳业基地。

作为世界上“最土”的发达国家,乳业是新西兰的支柱产业。

外国人去那里建厂不仅要遵守政府严苛的条例,还要跟当地农民兄弟打成一片,甚至还得学会跳毛利舞。

目前来说,伊利在新西兰人缘还不错。

如果说奶源是奶企的根,渠道就是奶企的躯干枝叶。

所有快消品行业,渠道都是重中之重。

快消品的渠道模式有多种,伊利采用的是深度分销。

伊利在3000多个经销商至少安排一名员工做协调与监督工作,通过非常细致的考核方式,而并非仅仅考核收入来提升经销商的工作完成度。

当然,钱肯定是到位的。

这种模式的搭建费时费力费钱,但一旦搭建好就能对渠道有着很强的把控力度,还能不断向下渗透,到2018年底,伊利的村级网点就有60.8万个,全国有175万。

在介绍 海天味业 的时候,我们强调过海天的渠道能力在调味品公司中是一绝。

但是海天味业的网点不过30多万个,完全没法和伊利比。

蒙牛则采用了不同的模式-大经销商制。

这种模式简单粗暴,给大型经销商高额回报,让他们去拓展市场。

在发展早期这是一个扩张利器,可大经销商一旦做大了就不好管,而且你也不知道他们为了赚钱会不会做一些损害品牌的事情。

关键是一旦他们吃喝不愁了,也就没有进一步向下渗透的动力。

现在蒙牛终于幡然悔悟,开始向伊利学习。这回是真学了。

凯度消费者指数6月的数据显示,伊利品牌渗透率高达90.9%。

现在还没喝过伊利产品的中国人,不多了。

6、前途何在

那么伊利未来会怎么样呢?

先从伊利8月5日公布的股权激励计划说起。

这是伊利历史上第四次股权激励计划。

此前三次可以说非常成功。

但这第四次一经公布就引来一阵狂嘘,因为设定的业绩门槛太低。

折算下来,2019年-2023年的年净利润增长率分别是8%、9.26%、8.47%、7.81%、7.25%。

从2020年开始逐年降低。

过去10年,伊利的加权净资产收益率是24.9%,这次却只要求15%。

最狠的是激励计划的行权价格是15.4元。

目前伊利股份股价在29元左右,前段时间伊利刚刚耗资接近60亿回购股票,均价是31.67元。

这不就等于是让参与计划的474个人“卷款跑路”吗?

这个激励计划反映了伊利目前的困境。

全球品牌价值评估权威机构Brand Finance发布的“2019年度全球最有价值食品品牌50强”榜单中,伊利仅次于 雀巢、达能 ,位居第三。

“十大最具价值乳制品品牌”榜单中,伊利仅次于达能位居第二。

这足以说明他的成功。

但是现在的伊利已经有点增长乏力。

数据来源:Choice

如果对比一下近两年的净利润增速,会发现他们设定的净利润增速其实已经很高了。

今年有两份举报信轰动市场。

一份是 格力电器 举报 奥克斯 ,一份是伊利股份举报蒙牛乳业。

格力电器和伊利股份,这两个A股的模范生以及各自行业的绝对龙头,在今年不约而同地举报竞争对手。

背后的原因,都是增速下滑。

空调和乳制品都已经逐渐进入存量市场,作为高高在上的龙头,他们比谁都急。

空调的事情放一边,我们只说乳制品。

2013年-2018年,中国乳制品行业收入年复合增长率5.33%,总规模3991亿。

看上去还不错。

真实情况是,这5年销量年复合增长率1.06%,均价年复合增长率4.22%。

很明显,收入的增长是靠提价推动的。

涪陵榨菜 不断提价,啥样了? 东阿阿胶 不断提价,啥样了?

目前中国人均牛奶消耗量是14.33kg,相当于日韩、中国香港等地的70%左右,看着还有增长空间,但是已经过了那个可以大幅增长的阶段。

特别是,城市地区的人均消耗量已经逐渐接近发达地区水平。

中国市场现在能够保持2位数增长的牛奶品种,基本只剩下高端奶和低温酸奶。

伊利的问题在于,他在这两类产品领域有点过于成功了。

伊利的常温酸奶龙头产品安慕希市占率53.6%,是第二名蒙牛纯甄的2倍多。作为低温酸奶的开创者光明莫斯利安只有13%,被碾压得体无完肤。

2018年安慕希销售额突破150亿!

伊利的高端奶金典市占率39.1%,行业第二,和领头羊蒙牛特仑苏的44%差距不算特别大,而且差距在缩小。

2018年金典成为伊利第二款年销售额破百亿的超级大单品。

另外,伊利还有多个介于50-100亿的单品。

而且以上重点产品的增速都超过30%。

可是当一款产品已经占据半壁江山,它还能有几个30%?

随着成本上涨以及总销量增速放缓,伊利和其他同行一样,逐渐砍掉低毛利的低端产品以及负增长的风味乳饮料,然后用高端产品替代。

用多少高端产品替换低端产品能取得最大效益这个是关键问题。

替换少了,错过机会,替换多了,被市场抛弃。

现在,伊利在常温奶领域占有37%的份额,能增长到多少确实很考验想象力。

数据来源:公开信息,君临研究院整理

在低温奶领域伊利倒是还有空间。

数据来源:公开信息,君临研究院整理

在低温奶领域伊利没有绝对优势,而且这些年市场份额总体在降低,虽然2017、2018年有所提升,但速度很慢。

低温奶有地域性,短期难以逆袭,而且我们现在也看不到伊利更多的操作。

伊利增长有点乏力的时候,蒙牛恢复了一些往日的锋芒。

2019年上半年蒙牛收入和净利润增速分别是15.61%和30.26%。

2016年9月蒙牛新的管理层上任后,蒙牛比过去猛了很多。

从股价表现上能看出市场对两家公司的态度。

估值一向偏低的港股市场给了蒙牛30倍的市盈率,这个市盈率和 腾讯控股 相当。而A股的伊利股份则只有26倍。

蒙牛的股市表现曾长期弱于伊利,这两年的表现却不输伊利。

不过由于蒙牛刚刚卖掉了百亿收入规模的君乐宝,短期内规模超越伊利变得不可能。

可这种存量零和博弈的市场,还是应该让人警醒。

综合来看,君临认为,未来2-3年,伊利股份大概率是温和增长状态。

由于行业格局问题,高增长变得很难,这是现实问题,但伊利还是有机会成为相对出色的那个。

第一,伊利的管理效率足够高。

伊利过去10年之所以能有超高的净资产收益率,原因在于他的周转效率很高,2018年总资产周转率1.64,不仅远高于对手,在所有高净资产收益率的消费品龙头公司里面都名列前茅。

快消品,唯快不破。

第二,伊利的渠道渗透足够高。

伊利的渗透率在所有消费品公司中仅次于 宝洁 ,而且差距很小。

宝洁在中国消费品领域是祖师爷级别的存在。能比肩宝洁,说明伊利已经出师了。

由于一二线城市市场逐渐饱和,乳制品的增长点已经逐渐下沉到三四线城市以及县、乡镇、村级别。

在这些市场,伊利拥有绝对的优势。

前面说了,伊利在农村的销售点都超过60万个,这是伊利多年耕耘的结果。

伊利未来的看点还在于多元化。

伊利是一家非常善于长期“织网“的企业。

无论是控制奶源还是渠道建设,都是要慢工出细活。

在伊利面前有一座大山,也是完美的学习对象- 雀巢。

作为世界最大的食品公司,雀巢的发展史可以说就是一系列产品品类和市场区域的扩张史。

雀巢习惯性主打高端产品,或许很多产品在很多地区都没有做到第一,但都属于头部。

和雀巢一样,伊利也对高端产品运作得心应手。

伊利去年收购了泰国最大的冰淇淋企业,同时在印尼推出冰淇淋产品,看得出伊利有意走出去,而且很有可能不想在国外被认定为一家牛奶公司。

今年,伊利还推出了咖啡产品“圣瑞思”。

这是不是伊利正在织的一张大网呢?

在网初具规模前,伊利会依旧被作为核心资产,这是地位决定的。但是这个阶段股价可能无法再有往日的辉煌。

但君临希望给伊利一点时间,他有成为中国雀巢的潜质。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