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新千亿赛道即将爆发

君临汇 2021-04-29 00:02

这两年,癌症早筛,起风了。

从相关企业在一级市场大笔的融资,到国际巨头对该领域布局出手阔绰的收购,再到年初诺辉健康港股上市,开盘即大涨215%。

不过癌症早筛不是新冒出来的概念,其实5年前就热过一次。

如今“卷土重来”,按照技术成熟度曲线理论,意味着肿瘤早筛这一新技术,似乎已经跨越了“死亡之井”。

这就意味着,癌症早筛从意见领袖喜欢的“有趣的科技”,开始变成普罗大众接受的“有用的产品”。

要从以前的赚眼球,变成现在的能赚钱。

这背后的逻辑,是人们内心对于肿瘤早筛越发接纳。

行业在走入正轨,一些靠谱的公司逐渐成长起来,一些重磅产品开始进入研发后期或者商业化阶段。

是时候开始密切关注了。

对普罗大众来说,肿瘤早筛,仍旧像一团迷雾。

我们不妨从一个问题开始。

你知道什么是“满清第十一大酷刑”吗?

懂行的人会告诉你,是肠镜检查。

先不说检查前吃泻药,排空肠道的虚脱感,后续恐怖的更让人从身理和心理上都难以接受。

据说痛苦程度有生孩子的40%,还可能引发肠穿孔等并发症。

但作为结肠癌诊断的“金标准”,这是癌症早筛的关键环节。

如果癌症发现的早,其实并不可怕。

就拿最凶险的肺癌来说,早期肺癌患者5年生存期高达92%。

而等到肿瘤大到一定程度被医学影像发现时,往往到了III期,5年生存率骤降到20%以下。

所以消化科医生一般建议年过40岁的人,每年做一次肠镜。

生命诚可贵,作为中国发病率第二的癌症,按理说,爆个菊在保命面前算不得啥。

但大众的思维显然不是这样,因为人们总有侥幸心理。

癌症发病没那么高,人好好地,干嘛要花冤枉钱受那茬罪。(肠镜检查费用在600~1000)

换言之,在人们内心的利害计算中,并没有什么生命无价的理想叙事。

现实中,癌症筛查成本太高,甚至高到人们可以舍弃生命。

那么当这个成本降低到一个阈值,让人们都负担的起了呢?

但首先得明确这个“成本”,是由四个维度构成的。

1、体验

2、费用

3、准确性

4、规模性

传统肿瘤早筛技术主要为医学影像学检查、组织活检、肿瘤标志物检测。

医学影像,大家都很熟悉,主要有CT、MRI、X光、B超。

医学影像不会让人体验不舒适,但问题在于费用和效果。

简单来说就是,便宜的准确性差,贵的耗时长、对设备和医生要求高,难以进行大规模筛查。

组织活检,就是从人身上提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

组织活检准确性极高,但一是体验差;二是使用场景有限,挖一块脑子来活检就不现实;三是步骤繁琐,同样很难进行大规模筛查。

肿瘤标志物检测,指通过对血液中的肿瘤标志蛋白进行检测,从而预判肿瘤。

日常体检中的抽血化验,我们或多或少都体验过肿瘤标志物检测,常见蛋白包括癌坯抗原(CEA)、甲胎蛋白(AFP)等。

从上文提到的四个维度中,肿瘤标志物检测体验好,费用低,可大规模实施。

但唯一的遗憾,就是效果差,容易出现假阳性。

假如解决了效果差的问题呢?

我们不妨假设一下:

40岁以上群体6亿人,假设渗透率10%,以早筛产品千元以内计算,市场规模百亿起步。

癌症早筛其实并非什么新概念,就像肠镜发现肿瘤,肿瘤发现的早叫早筛,要是发现的晚,那就是晚筛了。

如今的早筛概念,是指用革命的技术手段,大幅降低了癌症筛查的成本罢了。

一滴血,就可以准确筛查多种癌症,并准确追溯到癌症部位。

你想想,这是多么爆炸性的完美产品。

这就是泛癌种早筛,也是我们认为未来最有想象力的突破性产品。

当然,相对于单癌种早筛,其研发和验证难度更大。

但时间不等人啊。

要知道,中国是全世界最多癌症病例的国家之一,也是中国导致最多死亡的疾病之一。

癌症患病人数从2014 年的1846万,上升到2018年的2670万,5年年化增长接近10%。

站在微观角度,那是每一个家庭的悲剧;

站在宏观角度,那是国家医保的可持续性。

还是以结直肠癌为例,早期患者治愈费用不到2万,而到了晚期费用要10倍往上翻,治疗效果还差。

换言之,在推广癌症早筛产品上,政府可能比谁都积极。

在《2019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指出:

“要实施癌症防治行动,推进预防筛查,早诊早治和科研攻关,着力解决民生痛点”;

那么现在有这样的早筛产品吗?

有的。

它就是液体活检,指通过血液、唾液、尿液等体液对疾病进行诊断的技术。

“唐氏综合征”无创产前诊断,就是比较成熟的液体活检。

其原理,就是通过孕妇的血浆进行筛查诊断,因为其中有较高浓度的胎儿DNA。

液体活检用于癌症早筛,也是一样的原理。

在“唐氏综合征”的筛查中,检测的标靶是胎儿DNA。

癌症,特别是要检测多种癌症,主要有两种标靶:

1、循环肿瘤细胞(CTCs)

2、循环肿瘤DNA(ctDNA)

两者的区别在于一个是肿瘤细胞,一个是其DNA。

前者是肿瘤原发灶或转移灶脱落进入外周血的肿瘤细胞,尽管是个完整的细胞,可以提供最佳的肿瘤信息,但问题在于数量太少,难以捕获。

最有希望的是后者。

所谓循环肿瘤DNA,指坏死或凋亡的细胞释放到血液中的DNA(ctDNA、cfRNA)。

ctDNA的特异性好,准确性高,富集、测序技术相对成熟,标志物检测内容丰富。

当然,技术方面的投资者没必要成为专家。

反正只需要知道,液体活检的主流方案,就是通过检测血液中死掉的癌细胞DNA,来确定是哪种癌症,就OK了。

只需记住,ctDNA是绝大多数企业的选择。

液体活检,“检”才是关键。

这个检,简单来说,就是基因测序。

所谓基因测序,是人类应对复杂疾病的解决方案。

例如肿瘤、老年痴呆、骨质疏松等,其发病原因复杂,传统医疗方法用药的总体平均无效率为51%,尤其是恶性肿瘤死亡率居首,用药无效性最高。

怎么办呢?

答案是个性化诊断,更精确用药,这就是精准医疗的概念。

要做到精准医疗,就要深入细胞内部,进行基因测序。

基因测序可以实现对个人的基因组分析,提供个性化的诊断,在精准度上、信息密度上远超其他诊断方式。

从第一代 DNA 测序技术问世以来,目前市场上已经有了四代基因测序方法。

现阶段最主流的是二代基因测序技术(NGS),又称为高通量测序。

之所以成为主流,是因为在这一领域存在“类摩尔定律”。

过去的二十年,对单个人类基因组进行测序的成本从约 4.5 亿美元(首次人类基因组测序的成本)降低至600美元。

就像光伏行业的“平价上网”一样,随着时间推移,光伏组件成本不断降低,单位发电经济性提高。

按照这个趋势,预计2022年成本有望降低至300美元/人,2024年进入100美元/人的全基因组时代。

低廉的高通量测序,将使大规模的液体活检成为可能。

所以,目前业界说的癌症早筛风来了,实际上就是指基于高通量测序(NGS)的液体活检。

换言之,目前依然处在市场爆发的起飞前夜,投资者还有大把的时间来观察和追踪。

目前,泛癌早筛主要有5家公司,其实Grail最具野心和进取心,也有两家未上市的国内公司。

不过我们今天不打算介绍具体产品和研发验证进展。

毕竟太早了,意义不大。

不如先理解整个产业链,以便对行业有个通盘的思考架构。

癌症液体活检产业链主要分为上、中、下游。

下游主要为医疗服务提供商。

主要有医院、体检机构、C端客户,他们向中游提供检测样本。

由中游企业提供测序服务并分析测序数据,生成液体活检报告。

中游则为液体活检服务提供商。

包括华大基因贝瑞基因艾德生物、燃石医学、泛生子、诺辉健康等。

具体又分为两类:

一是中心实验室模式(LDT),指医院把患者的样本寄送给公司的实验室进行检测,例如华大、金域。

二是IVD模式,即帮助医院建立内部实验室,搭建NGS检测平台,例如安图生物迈克生物等等。

国内企业就主要集中在中游的诊断试剂生产领域。

虽然国内企业已占据市场主流,但其实也就意味着中游门槛低,竞争异常激烈。

用手机行业类比,中游就好比小米、蓝绿二厂,做系统方案集成和服务。

上游测序用品的供应商,就好比提供“芯片”。

所谓测序用品,包括测序仪、DNA/RNA提取仪以及各种测序耗材、试剂盒。

目前测序仪器供应商主要以illumina为主,几乎垄断了二代测序机器的供应。

其余企业主要供应耗材、DNA/RNA提取仪器及试剂等,主要也是国外公司。

富集在中游的国内公司,也不是咸鱼,同样在积极涉足上游。

有自主研发的,例如紫鑫药业和中科院联合开发的二代测序仪,瀚海基因自主开发三代测序仪。

有拿来主义,直接收购的,比如华大基因收购美国CG,获得二代测序仪。

华大的MGISEQ-2000测序仪,虽然是买的,但自主研发要从仿造起步 来源:华大官网

是的,“芯片”固然重要,是产业链核心价值所在。

但挣钱,还是要靠卖手机卖服务,而不是单单卖芯片。

“芯片”和“手机”,就像高通和苹果、华为、小米一样。

当然,苹果华为也能设计芯片,其目的,是让手机软硬件更紧密的配合,带来更好的使用体验,能挣更多钱。

所以中游服务商,就像个“平台”。

互联网思维来类比,“平台”足够大才能赚大钱,就有规模效益带来的马太效应,平台优势最终汇聚到头部的一两家公司,类似阿里、腾讯。

首先,平台垄断了医院、科研院所、三方检测机构等客户资源。

其次,平台会不断积累数据。

一方面,在人工智能时代,数据越多,意味着测序解析服务即分析报告,会越来越精准,越来越有价值。

另一方面,数据越多会加速新产品开发。

所以产业链中游,才是整个行业的价值高地,会跑出千亿级万亿级公司。

但前提是,规模足够大。

换言之,未来随着测序费用不断降低,“小而美”的公司将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

目前国内中游公司众多,每家公司看似都占有某一优势领域,例如做无创的贝瑞基因,做肺癌的艾德生物,做结直肠癌的诺辉健康。

但这些华大基因都能做,而且华大自产测序设备,拥有成本优势,小企业拿什么来竞争?

竞争到最后,这个行业竞争的不是技术,而是成本。

我们这篇文章,着眼长远,对当下关注的比较少。

至于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是目前癌症早筛领域的商业化产品。

一是单癌种筛查不够性感;

二是竞争过于激烈。

例如港股上市的诺辉健康号称“国内第一”,基于便检测的结直肠癌早筛产品“常卫清”。

尽管美股有家有同类产品的十倍股——精密科学。

但我们认为诺辉健康很难再现其辉煌。

因为很快,艾德生物的结直肠癌早筛产品“人类SDC2基因甲基化检测试剂盒”获批。

还有鹍远基因基于NGS的结直肠癌检测产品,效果可媲美肠镜。

当然,如果此类产品进入医保,那又另说。

精密科学之所以成为十倍股,与其产品能进入美国医保不无关系。

所以单癌种筛查,关注产品不如关注医保政策。

从长远看,未来属于泛癌种早筛。

了解整个产业链后,其实可以看出,依然可以用手机行业来类比。

关键在于硬软件结合。

硬件是一条腿;

软体、数据、行业技术是一条腿。

目前只有华大基因能够做到,有条件做到,也清晰的表现出战略方向。

所以业界称其为“基因领域的华为”,是有一定道理的。

目前,华大基因的PE绝对值上20多倍,并不高。

如果不考虑新冠检测业务爆发这一外部事件冲击带来的“利润加成”,恐怕PE就要100往上了。

但着眼长远的话,巨大的市场空间,就显得华大基因目前的估值就不算高。

可这个长远有多远?

尽管目前癌症早筛媒体热度很火,投资还是要保持冷静,密切关注而不是一把梭哈。

等真正来到临界点,君临会写文章告诉你的。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