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爆雷,一边创新高,抱团消费股还靠谱吗?

君临汇 2019-10-30 14:25

10月18日,统计局公布了三季度经济数据。

从最重磅的GDP数据看,第三季度增速为6.0%,低于此前统计局预测的6.1%,当统计局都不能“精准”预测时,这往往意味着实际情况更差。

在创下27年新低的同时,GDP逐季递减的走势也预示着明年进入“5”时代再无悬念。

▲数据来源:东方财富

再从CPI数据看,自今年2月的1.5%节节攀升,9月已达到3.0%,创下近6年新高。

这像极了“滞涨”。

大A再次发挥风向标作用,先跌为敬。

问题来了,在“滞涨”的情况下,A股将何去何从,或者说什么板块才能HOLD住呢?

1

说到滞涨,当以美国1970年代为代表。

1929年经济危机后,罗斯福抛弃自由主义经济,改为实行凯恩斯主义。

在这套模式下,美国经济走出泥潭,通过坐收二战渔利,奠定其世界霸主地位。

可凯恩斯主义不是万能的,随着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对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开始显现,面对日本和西欧的竞争,美国经济进入衰退期。

美国开始大量进口商品,导致货币供应增加,美元贬值,伴随着贸易逆差扩大,黄金储备源源流出。

1960年,美国的黄金储备下降到178亿美元,已不足以抵补当时210.3亿美元的流动负债,其后又恰逢越南战争和石油危机,美国不得不大量印钞,导致其外债急剧扩张。

可借钱是要还的,投资是要承担风险的,做坏事是要付出代价的,这句话在当时的美国也适用。

在固定汇率制下,各国纷纷用美元兑换黄金,甚至引发兑换狂潮,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

凯恩斯主义“失灵”,美国CPI从1960年的1.6%上升到1974年的11%,经济出现“滞胀”。

再看我们,与美国当年何其相似。

我国是大政府社会,天然就喜欢凯恩斯主义,改革开放后取得的成就皆与此息息相关,但4万亿的水放得太大,导致凯恩斯的负面影响提前。

放水本质上是奖励投机,惩罚老实人。

储蓄本来是中国人最喜欢的理财方式,可在被反复收割后,连最没经济常识的农民工都知道贷款买房,储蓄成为鄙视链的最低端。

当全民加杠杆时,受投资的边际效率递减影响,增速放缓已不可避免。

08是放水效果最好的时候,GDP从低点的6.4%增长到2010年3月的12.2%,可此后耐药性开始显现。

从08年开始,我国利率从3.6%降到1.5%,M2从44万亿增加到192万亿,杠杆越放越大,GDP反而从12.2%递减至现下的6%。

凯恩斯主义失效的临界点已到来。

当然,这样说有点绝对,毕竟以我国的经济体量,6%仍是非常了不起的增速,远超西方国家,可谁又能确保"L"不会继续走成"㇏"呢。

基于熟悉的味道,我们选择了“师夷长技以自强”。

80年代的里根经济学,成了最佳模板。

2

里根是蹩脚的演员,却是位伟大的总统。

他本身没有经济学基础,但能像刘邦样从善如流,当智囊们向他介绍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时,他能相信专业。

里根旗下的经济学家认为,造成滞涨的原因在于政府职能过度膨胀,他就敢提出那句著名的竞选宣言:

“Government is not the solution to our problem;Government is the problem.”

1981年,以货币学派和供应学派为理论基础,里根对重病缠身的美国经济开出了药方:

减税、紧货币和放松监管。

这其中的很多政策,在卡特时期就实行过。

1979年,保罗.沃尔克担任美联储主席,上任伊始就紧货币,直接将美元利率从10.5%调到20%的历史高位。

可紧货币会导致经济下行,非谋求连任的卡特所愿,被强行打断。

里根推出这套政策后,效果立竿见影,CPI从1979年的11.8%降到了82年的3.8%,但货币紧缩给经济带来的阵痛不可避免。

经济衰退会激发创造性毁灭机制,实现去芜存菁,使错配的资源得到优化配置,重新确立起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有效服务体系。

道理虽摆在那里,可1982年美国经济陷入衰退时,愤怒的美国人民仍骂得里根不敢出门。

得益于里根坚持,美国的经济重新走向繁荣,房地产、债券、股票迎来史诗级的大牛市。

反观我国,近两年的经济配方,就是效仿里根经济学。

别的不说,如火如荼的供给侧改革就是以供给学派为理论基础展开的。

2016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将降低企业杠杆率作为重中之重,去杠杆成为“主旋律”,辅之以金融反腐,对经济全面纠偏。

在此背景下,无数裸泳者被拍死在沙滩上。

靠加杠杆吹起来的企业纷纷业绩变脸,暴雷的比比皆是,P2P、信托等更是一地鸡毛。

从货币政策看,由积极转向稳健。

从财政政策看,则效仿里根减税,不过与里根为富人减税不同,我们减少的主要是增值税,重点在扶持实体经济。

在此趋势下,“核心资产”成为资本市场的主流,特别是消费板块更是不惧调整,新高不断。

一片欢呼声中,招商策略投资在7月初发布了那篇著名的研报《A股十年:四次著名的“抱团”事件》

研报直指,A股从07年至今出现了4波著名的抱团,分别是:

2007Q1-2010Q1:抱团金融,持续13个季度;

2009Q3-2012Q3:第一次消费抱团,持续13个季度;

2013Q1-2016Q1:抱团信息科技,持续13个季度;

2016Q1-当前:第二次消费抱团,已经持续了13个季度;

从时间周期看,本轮消费股的崩塌已近在眼前。

研报发出后,在资本市场引发轩然大波,消费板块应声大跌。

可三个月过去,再回过头来看,只能感叹:

我信你个鬼,你个糟老头子坏得很!

3

就在招商研报出世的前夜,君临在7月3日发表了《国民食品,洽似牛股》,介绍食品饮料中的遗珠洽洽食品

当时君临也很忐忑,就怕毒奶威力太大,可结果证明想多了,市场对绩优股仍青睐有加。

在大盘窄幅震荡的同时,洽洽食品已从那个深坑里爬出来,又涨了40%,在三季度经济数据公布那天,还因业绩超预期强势涨停。

相同走势还有贵州茅台绝味食品三只松鼠安井食品……

当然,君临并非完全否认招商研报的逻辑,至少从首批基金三季报看,消费股成了被减持的对象,恒顺醋业千禾味业重庆啤酒等已大幅回调。

龙头和非龙头们开始分野。

可简单粗暴地得出消费股将崩盘的结论也是不可取的,至少在当下类“滞涨”的经济形势下,仍有支撑消费股走强的逻辑。

目前市场有个观点是本轮CPI上涨是由猪肉涨价引起,非食品CPI是持续下滑的,得出的结论是当下的通胀是结构性问题,不会导致物价全面上涨。

君临觉得这个说法不对,用个段子很好解释:

早晨去买油条,大妈说要2元一根。

我:昨天不是1.5元一根吗?”

大妈:“因为猪肉涨价了。”

我:”猪肉涨价关油条什么事?“

大妈:“因为我想吃猪肉。”

看,大妈说得好有道理,食品通胀也是通胀,说物价不会涨的,自己去菜市场多溜溜。

目前全国猪肉批发均价已突破50元/公斤,相比月初又涨了20%,以现有能繁母猪创历史新低的现状和非瘟的杀伤力,再涨三两年毫无压力。

这点从近期牧原股份温氏股份等猪肉股的走势即可看出。

券商预测这轮CPI上涨要持续到明年年中,CPI或至4%,而这类基于ZZ正确的预测都趋保守,至少短期内“滞涨”已成事实。

这预示着央妈的操作空间被大幅压缩。

9月17日,央行公布了中期借贷便利续作利率,结果却是保持不变,打破市场的降息预期,导致股市大跌。

在全球大放水的背景下,央妈仍能抗住压力,表明已坚定了紧货币的决心。

参考里根经济学,除紧货币外,还要放松监管。

于是我们看到:

10月18日,证监会修改《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为创业板并购重组松绑。

同样在10月,科创板迎来第二轮高潮,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股市再次充当了尿壶。

10月25日,启动全面深化新三板改革。

这系列操作,固然能带来结构性机会,可供应大增却会导致股市整体承压。

在此之前,我们曾经历过四次比较明显的滞涨,分别是1987-1989年,1993-1994年、2007-2008年和2010-2011年。

前两次是货币超发叠加“价格闯关”;

后两次则是货币超发+“猪油共振”。

这次是货币超发+猪价疯涨,在按住货币后,可能只是微滞涨,但从以往滞涨期间的股价走势看,无不证明:

滞涨无牛市。

无独有偶,从康波周期看,当下也是播种期,而非收获期。

4

美股在这轮大牛启动前,也曾深受滞涨困扰。

1946年开始,美国的14次股市调整半数发生在滞涨时期,特别是1973-74年的大调整,美国标普500下跌了43.3%。

当时那轮滞涨主因是石油危机,故美国在70年代增长最强劲的行业就是采掘业、农林渔牧,几次年增速超50%,远超CPI的上涨,对应板块也表现最好。

同样的原理,我们这轮滞涨由猪肉涨价导致,故猪股最近涨得最欢,与之关联性最强的食品饮料等必需消费品自然也不能忽视。

从美股走势看,从1968年以来必需消费板块年化收益率高达12.9%,是表现最优异的板块,诞生了沃尔玛、可口可乐等数千亿市值的超级大牛股。

我国股市如招商那张抱团图一样,各领风骚三五年,可从绝对收益看,2000年以来必需消费板块年化收益率为10.7%,仍是表现最好的板块。

股市短期是投票机,长期是称重机,诚不欺我。

必需消费板块获取超额收益的关键是持续稳定的高ROE,而这是由该板块的“躺赢”属性决定的。

必需消费板块囊括了所有的细分行业龙头,如茅台、五粮液、绝味食品、海天味业等。

这些企业商业模式稳定,有强大的护城河,现金流充沛,受经济波动影响小,具有弱周期性,躺着都能赚钱,自然是经济不景气时的首选标的。

从三季度经济数据看,出口和投资逐月降低,消费同比增长8.2%,扣除汽车后为9.1%,仍是支撑经济的中流砥柱,这也是消费股最大的底气。

但我们也要看到,我国的消费和投资是同涨共跌的关系,今年8.2%的增速相比去年9.3%的增速已经出现下滑。

这轮抱团的核心逻辑是“消费升级”,主要来自两方面的因素:

贫富差距扩大,带来的高端消费和奢侈品的机会;

行业内部整合,龙头因集中度提高带来的业绩增长。

以白酒行业为例,茅台、五粮液业绩大幅增长,可2018年规模以上饮料酒生产企业比17年减少了223家,2019年上半年饮料酒和茶企业减少了712家。

消费行业,赢家通吃也逐渐成为常态,这才是行业龙头们业绩增长的主要原因。

滞涨之下,“蛋糕”会越来越小,行业内部的优胜劣汰也会加剧,龙头企业仍存在结构性机会。

同时,从整个消费板块看,汽车、家电等可选消费随经济下滑在所难免,必需消费品因其刚需却能熨平周期波动,再次凸显独特性。

这不,安井食品、三全食品等又开始涨价了。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