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亏损400亿,贾跃亭为他破产,这行业竟有大机会

君临汇 2019-10-25 14:37

总有人在黎明前呐喊,也有人倒下,新能源汽车就是。

带着满腔热血的互联网企业家们杀入这个领域,试图复制他们原来的辉煌成就,但不曾想,江湖险恶、加上自己道行不深,在这领域屡屡碰壁,曾经的豪言壮语转眼成为大众茶余饭后的笑料。

曾把自己称为“特斯拉杀手”的蔚来,4年亏损400亿,股价已经跌至退市边缘。

不怎么喝白酒的何小鹏,为了应酬买了几千瓶茅台。

贾老板为了造车,带上“下周回国”的帽子。

回看过去辉煌岁月,不少大佬在底下应该苦苦冥思,为何当初就蹚了这趟浑水呢?

但如果不是“江山”如此多娇,又怎会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2018年,中国乘用车的销量接近2400万辆,蹩脚的自主品牌车市占率在50%附近徘徊,今年不足50%。

但是,吉利、比亚迪的市值却都上了千亿元,这还没算上国企自主车。

全球超过十万亿的整车终端密不透风,已经难以让新成立的传统燃油车企业分一杯羹,新能源车企在全球各国政府要政策给政策、要资源给资源、要补贴给补贴的密切呵护下,领着尚方宝剑在传统车企的市场中切开了一个口子。

整车市场的壁垒有多高,可以参考小鹏汽车创始人李小鹏的采访。

互联网公司研发很贵,但是没有复制成本,也没有生产制造成本,更别提交付成本了。

制造企业,你造一件的成本假设是一万,可能造一万件的成本能降到两千,十万件成本是一千五,一百万件的成本是一千二。如果你能造十万件,你可以卖两千,是不是很赚?

但对不起,一个新企业,从零到十万,可能需要一年,可能要N年,那你怎么可能有定价权?你卖两千,之前每一件都会亏损。你卖八千,就根本卖不出去,等死吧。

2018年,上汽集团广汽集团长安汽车、吉利汽车的销量分别是705万、219万、213万、150万。

即便在这么高的销量情况下,他们的毛利率也非常低,毛利率最高的是吉利汽车,在20%左右,毛利率最差的是上汽集团,仅11.4%。

一方面是超高的性能要求,另一方面是超低的价格,一般的创业者见状哪还敢参与。

新能源汽车靠的也是政府补贴,否则在价格上根本不具优势,体验上也还不值得花这么高的溢价。

但现在,政府准备断奶了。

补贴大幅度退坡,甚至退出补贴,以及造车新势力不断传出的负面新闻,7、8、9月份新能源汽车的销售同比增长为负数,分别为 -4.2%、 -15.5%、 -33.4%,下滑还在不断扩大。

种种因素结合,这很容易就让人联想,新能源汽车是不是要不行了?

1、能源利用率更大化

君临在看资料的时候,看到这么一个信息:

由于卡诺循环的限制,燃油汽车内燃机的理论效率在 40%左右,而扣除怠速、传动系等的损耗,实际有效能量输出效率在 15%左右,造成了能量的巨大浪费。

然而,电动车的运转模式却有极大差别,能量主要损耗集中在电池和电机的电阻损耗和传动损耗,而对于动能和热能的损耗能够降到极低。

总体来看,电动汽车的能量使用效率高达 80%。

看到这里,君临深感震惊,从40%下降至15%,下降比例达62.5%,能量的传输损耗能有这么大?

从整体来看,电动车的能量使用效率是燃油车的5-6倍之多?

当然,这个信息没有考虑从电的生产、传输再到充进电动车的电池内存储,这些过程都会产生能量损失,因此实际电能损耗会更多些。

真实的差距又是多少呢?

据了解,我国及许多国外政府都有这么一个要求,到2020年燃油车每百公里的燃油消耗量在5L左右。

目前我国汽车油耗量基本在5.5L左右,如果考虑到车型不同和因为城市交通拥堵、红绿灯众多导致的启停次数过多,实际油耗更高,为7L以上。(大排量汽车就更高了)

目前汽油的价格大约在7元/升左右,那么7L的价格约为50元。

而最新的电动车百公里电耗都能控制在15度以内。

国内的充电桩的电价计费方式有三种,民用、国家电网、第三方充电桩,价格在0.4-0.6、0.4-0.9、1.2-1.8元每度,我们假设一度电价格约为1元,那么15度便是15元。

毛估估,燃油车的百公里消费金额是电动车的3.33倍。

但仅靠价格并不能证明电生产过程的能源利用率比石油高,煤炭占国内能源总量比例超过70%,也是国内的主要发电能源,而煤炭价格远低于石油,因此是造成差价形成的主要原因。

但电动车的能源转换效率确实比燃油车高。

从资源到能量,需要经历两个步骤,即生产与使用。

生产环节,煤炭—电的转换效率是37%。

使用环节,充电效率是80%,电池放电效率是80%,电转换为驱动汽车的能量的效率是95%,煤—电—车驱动的整体转换率是22%。

而燃油车则是从原油提炼成汽油的效率61%(生产环节),使用环节的发动机将汽油转换为驱动能量的效率是28%(使用),从原油—汽油—车驱动的转换率是17%。

虽然电动车的能效看上去只比燃油车高5%,但这5%却占17%的比重接近30%,也就是说整体的电动车能效是高于燃油车30%的。

虽然达不到5-6倍这么夸张的数字,但也有极大的提高。

煤炭不仅价格低于石油,最终运用于车辆的能源使用效率又高于石油,不管是价格上,还是以人类不断追求最高能源利用率和最低能量消耗率的角度来看,新能源汽车符合这样的趋势。

2、新能源汽车并非是我们的一厢情愿

国新能源汽车的补贴力度很大,尤其是2018年补贴退坡之前,一辆车的补贴金额基本在8-10万左右(纯电动)。

不过即便在巨额的补贴之后,新能源车依然比同等级别的燃油车贵,而且整车配置还不如燃油车,唯一的优势是能源特别便宜,能吸引高频行驶的群体。

一方面,它对绝大部分的群体吸引力不大,另一方面,行业增速又很快。

这很容易给人造成一种印象:

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之所以能够快速增长,都是因为补贴。

2015年中国的新能源汽车销量是33.1万辆,2018年是125.6万辆,三年复合增速超过50%。

但有趣的是,在此期间,全球新能源车的增速仅略微低于中国

这说明,全球的新能源汽车同样处于高速增长的状态,中国的增速仅是在正常范围内。

再进一步看,政府的扶持在全球来说也是很普遍的,力度之大甚至不亚于中国。

国内的扶持政策都有借鉴国外的例子。

以美国为例,分别从供给端、需求端、基础设施端进行补助。

1)供给端

2018年加州的新能源汽车销量达15万辆,占到全美的一半,这个政策也被复制至其他州使用,10个施行ZEV(纯电动汽车)州的新能源汽车份额是没有施行ZEV政策州的4-5倍。

▲美国新能源汽车整体销量及各州销量,加州是最多的

美国除了个别地区实施了新能源积分,在全美还有对传统汽车企业提出了油耗要求。

新能源汽车积分指的是,根据传统燃油车企在当地的销量,要求销售一定比例的新能源汽车,如果积分的比例不达标,则必须按法规向加州政府缴纳每个积分5000美元的罚款。

其计算方法为燃油车年销量*零排放车占比(新能源汽车)=企业应达到的积分目标。

不达标的车企往往会向有富余积分的企业购买积分,专门生产、销售新能源汽车的企业必然有大量富余积分,因此除了赚卖车的钱,还可以赚卖积分的钱。

除了新能源汽车积分,还在全美实施燃油积分制度,设定了各个规格汽车的百公里耗油量,达不到要求的企业也会被处罚。

这即要求车企需要大比例的资金投入传统燃油车的节能开发中去,又要加大新能源汽车的销售量,这必然也涉及新能源汽车的更新迭代,研发成本很高。

车企面临两难的选择,要么加大燃油车投入,要么加大新能源汽车投入,否则双向投入会使资金压力大,不足以产生足够优秀的产品与对手竞争,这就逼迫车企做出选择。

燃油车再怎么改善,有害气体、温室气体的排放和油耗的问题依然存在,且越来越面临现有科技所能达到的极限排放值,此时的特征是,巨额的资金投入,砸起小小的水花。

政府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大量的资金投入传统能源车已不是明智的选择,显然只有选择新能源汽车这条路。

2)需求端

美国政府提出了“车辆补贴退款计划”等多项法案与专项计划,如若美国民众购买新能源汽车,则税务局会对购买人进行税务减免,最高的减免额度为7500美元,甚至一度提高至1万美元,折合人民币在4万-7万之间。

3)基础设施

除了对需求端的刺激,美国政府还对基础设施端大力补助,个人建充电站高达20%-35%的免税优惠以及最高50%的退款补贴。

多维度,全方向的补贴,形成从供给端逼车企降低燃油车生产量,转向新能源汽车的研究和生产,到需求端对消费者补助,促进市场体量的形成,再到基础设施端大力建设,保障能源供应,全方位一条龙的发展新能源汽车。

中国的发展与美国何其相似,可以说就是沿着美国的线路走的,只不过时间相对晚了几年。

2013年开始大规模补贴,2017年提出双积分政策并在下一年执行,2018年整车补贴快速下滑,开始转向充电桩等基础设施。

其他国家的鼓励政策也一点都不逊色。

欧洲由欧盟统一制定碳排放政策,针对于燃油车的排放量折合成的油耗标准,是全球最严格的。

目前来看,欧洲几大车企均不能达标,届时将面临大额的罚款。

政策很明显,企业根本达不到要求,而新能源汽车对企业的排放有拉低作用,那企业必然会加大投入,增加销量。

欧盟的各个国家在销售端补贴方式各不相同,但基本以现金补贴为主。

韩国在2010年提出“绿色车辆综合推进路线图”,计划2020年达成新能源汽车自立,2030年成为世界绿色汽车三强。

日本更是最早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国家,因为资源贫瘠,传统燃油车所需的石油全部依赖进口,对于能源自主可控的需求极度迫切,很早就对新能源汽车有所支持,这使得日本车企在技术上取得领先,尤其是在混合动力领域。

丰田混合动力汽车普锐斯为例,从1997年上市到2009年第三代普锐斯上市时,丰田做到了每升汽油行驶里程可达38km,是同类型欧美汽车的2~3倍。

截止到2018年底,丰田混合动力车型销量突破了1200万辆,占据了全球90%的混动市场份额。

在全球的新能源汽车发展中,中国的超强力度补贴不是特例,也并不孤单,是顺趋势而为。

3、变与不变

新能源汽车有没有不足之处,毫无疑问,肯定是有的。

例如,高昂的价格与不匹配的配置,单电池就占整车成本的40%以上,导致分配给其他配置的金额低。电池衰老快,且废旧电池处理难度大,环境污染高。

但跟所有的不足相比,君临认为新能源汽车最大的优势就是不断在“变”。

这种变化,就如同高速发展的中国与国外之间的差别。

据了解,大部分在国外生活过的人都有一种感受,生活节奏慢,身边事物的变化缓慢,甚至过了十几二十年回到当地会发现依然还处于原样。

而国内大部分地区甚至连农村都是几年一变,发展促进活力产生、活力又反向促进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在企业层面便是,虽然国外企业很有优势,但我们在不断追赶,与我们的追赶相比,他们就像在原地踏步。

我们都知道,新能源汽车的主要构成便是电机、电控、电池,有操作系统和执行界面,既有电脑、手机等产品的电子属性,又具有汽车这样的耐用品属性。

电子属性的产品有三个明显的特征:

第一点,科技含量的增加能够增加附加值,支撑高昂价格;

第二点,在规模化和生产技术进步的加持下,产品价格下降很快;

第三点,落后的产品会被飞速淘汰。

新能源汽车的高价格问题随着行业的发展将不会是最大的问题,同时因为具有活力,遇到行业性的问题,有较大的回旋余地。

与之相比,传统燃油车的变化几乎是停滞的,即便在政府有强制要求的耗油量和排放量上都进展缓慢,其他方面的进步则需要更长时间的跨度才能看出来。

至于现阶段新能源汽车的所有问题,都是科技或者时代的副产物,这些副产物将继续交由科技的进步所解决。

在燃油车普及的时代,也曾经出现过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最终阻挡不了时代的趋势。

目前新能源汽车最重要的是降低成本和提高性能。

毕竟与同等价位却更加舒适的燃油车相比,新能源汽车还是太贵了,而且续航作为最基本的要求都达不到的话,那基本上不指望能够普及。

纯电动汽车的主要成本是电池、电机、电控,以及还有一些零配件,其中三电成本占比达70%以上,因此降成本主要降的就是三电的成本。

三电中,以电池成本最高,占整车比重达40%。

在2019年,新能源汽车的销售以A级车为主,A级车所配的电池基本都在50KW/h以上,电池的价格在1200元/kwh,50千瓦时便是6万,也就是说,一台售价十几万的纯电动车光电池的价格就得6万元。

就这样高昂的售价,还是经过了价格降幅85%的成果。

据统计,2010 年左右锂电池价格接近1200 美金/kwh,常规续航在 400km 的汽车带电量为 50kwh 左右,仅电池包的价格就接近 60000 美金。

经过年年的技术改进和巨大的市场放量产生的效果,八年的时间,锂电池的价格仅为过去的七分之一,这放在现在燃油车的发动机领域是不可能的。

2018年全球的新能源乘用车销量是200万辆,全球乘用车的销量是8000万辆,新能源的渗透率仅2.5%。

随着销量的放大,电池价格还会下滑。

在电机及电控的成本控制上,车企又有新的方案。

大众、比亚迪等主机厂目前主推电动车平台化方案,计划2019年下半年开始推广平台化解决方案,其中驱动系统集成可实现成本降低33%,高压系统集成可实现成本降低40%。

除了成本端的不断节能优化,性能端也由于补贴政策的因素不断提高。

2017 年第 1 批推广目录纯电动乘用车型平均续航里程仅 202.0km,到 2019 年第 7 批推广目录时增加到 361.9km,两年半时间续航里程提升 71%。

纯电动乘用车配套动力电池系统能量密度平均值从 2017 年第 1 批工信部推广目录的100.1wh/kg 攀升到 2019 年第 7 批的 150.7wh/kg,同比提升 50.5%。

除了硬性能的提升,在软性能上,也就是乘车的舒适度和车内环境都有极大的改变,并渐渐体现出了科技含量。

如果单单只是性能的提升或者只是价格的下降,那么也不足为奇,但新能源汽车可怕就可怕在——

新能源汽车不仅续航里程、能量密度提高了,整车的科技感、乘车的舒适度提升了,价格竟然还下降了。

这种下降的趋势还在持续。

▲补贴前的售价年年下滑

据机构测算,同等级别车型的新能源汽车价格将在2025年追平燃油车,甚至低于燃油车。

虽然说,新能源汽车的吸引力提升了,但过去驱动销量增长的核心因素便是政策的补贴,从我国汽车的销售结构来看就是跟着政策走的。

2018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主要销售的级别是以质量极差的A00级为主,当时政策补贴很宽松,短续航、低能量密度的车子依然能够得到较多补贴。

在2017年以前,续航200公里以下新能源汽车都能拿到4.5万的国家补贴,再加上地方补贴大约能够有8-9万左右,并且对能量密度没有要求,这样的补贴水准跟高性能的车子差不多,生产成本扣掉补贴后还有较大的利润,造成很多车子专门是为补贴而设计的。

但2018年6月份后,整车市场的销售结构由A00级到A0级,再到目前主流的A级车,这样的销售结构全是因为政策越来越严格。

补贴的目的是扶持,而不是持续的补贴,补贴的滑坡和退出是迟早的事,这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

美国目前的政策是,销量超过2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制造商,六个月内的订单税收(对消费者)补贴将减少50%,随后六个月再降至1875美元,最终完全取消。

甚至在今年的4月份,特朗普在白宫向国会报告2020年财政预算时,提出了取消每台电动车7500美元的抵税补助。

我国则在2019年下半年之后,对续航250公里以下汽车取消补贴,250公里以上的,国补基本减半,地补全部取消。

2020年,对新能源汽车整车的补贴将全面退出。

不管是作为供给端的车企,还是需求端的消费者,补贴在过去起到的作用都是至关重要的,一时的快速退坡必然会造成不小冲击,为了缓解这个冲击,我国准备修改双积分制度,并在今年7月份发布征求意见稿。

4、补贴“退坡”积分“护航”

双积分顾名思义,便是两种积分,一种是新能源汽车积分、另一种是燃油积分,双积分是一种专门针对燃油车企的制度。

传统汽车企业每年会生产大批量的车型,能够达到国家油耗要求的车型,获得正积分,达不到要求的则是负积分,如果总的积分加起来是负的,则需要跟关联公司进行积分转结。

例如大众集团旗下的汽车公司有大众汽车、奥迪、布加迪、保时捷、斯柯达等,大众汽车有大量富余的正积分,而其他公司都是负积分,那么作为其他公司的母公司,大众集团能够调度大众汽车的正积分与其他公司的负积分进行抵消。

如果进行关联转结计算之后,还是负积分,那必须向新能源汽车企业去买积分,否则只能缴纳罚款,并且汽车的销售受到国家层面的限制。

燃油车企业除了满足燃油积分必须为正积分外,还得配一定额度的新能源积分,比例以燃油车销量作为基础。

假设2018年大众汽车销量是100万辆,而我国2018年的比例要求是8%,也就是说大众汽车必须获得8万的新能源积分,8万的积分可以通过销售新能源汽车获得,或者向新能源车企购买积分。

这个政策在2017年就发布了,2018年开始实施,但并没有取得较好的效果。

原因是销售单台车的积分值太高,再叠加新能源汽车销售火爆,导致大量积分的剩余。原本规定的新能源汽车销量/燃油车销量的积分比例是8%,但当年却达到17%,远超设定值,积分价值很低。

今年新发布的双积分征求意见稿中,做出了新的规定。

对燃油车的油耗要求整体有所放宽,但对新能源汽车的要求大大提高,限于篇幅我们就不对燃油积分做过多的解读,最关键的还是新能源积分。

新能源汽车积分

过去新能源汽车的积分获取难度低,续航为100公里的车子都能获取2积分,单台车子能获得的积分上限是6。

而新的标准直接将续航里程的积分砍半,提高百公里电耗达标后的积分倍数,但由于提高不多,因此未来的新能源积分获取难度大大增加。

新的标准既促使新能源企业往更加节能的方向发展,还增加了新能源积分的价值。

如果执行新的标准,这意味着一批同等数量和质量的新能源汽车所获得的积分至少减少30-40%。

2018年全年销售的新能源乘用车是101万辆,获得的新能源正积分数量是403万分,新能源/燃油车积分比是17%,远超当年要求8%。

但假如按新的标准执行,那么积分比大约是在10%左右,过剩的积分迅速降低。

积分的比例也并非一直停留在8%,而是逐年提高,老版本只制定到2020年,燃油车企的新能源积分比例在2020年需达到12%。

在新版本里,计划在2023年,新能源的积分比例要求达到18%,每年提升2%。

补贴的退出会有较大影响,价格的压力会先传导至整车企业身上,扛不住压力的车企会向经销商、消费者传导,最终整体成本上扬,会在短期内抑制新能源汽车行业。

但双积分政策不仅是长周期的护航,在短期还对泛滥的积分进行出清,增加积分价值,提高卖分企业的利润,激励企业继续研发新车。

总体来看,全球政府的政策倾斜,以及真实的能耗减少、能源节约,再配合全球乘用车8000万辆的销量,是目前新能源乘用车的40倍,未来新能源汽车及其产业链必定跑出大牛股。

对于哪些企业具有较大的投资价值,我们将会在付费内容幸福版发布,本文将主要分析什么样的企业具有风险。

5、看上去很美好

新能源汽车行业大好,肯定会有投资者觉得应该买整车企业的股票。

君临认为这有待商榷。

实际上,整车环节算是个比较苦逼的环节。

过去,在补贴金额大、销售增速快的时候,由于存在大量骗补行为,导致政府暂时先不发放补贴金额,待汽车跑了几万公里后,补贴才会下发。

但这时已经是1年甚至2年以后的事了,因此新能源车企的营业收入高速增长往往伴随着大量的应收账款,现金流极差。

补贴退坡之后,2018年我国打开了行业限制,放开外资持股比例,一放开限制特斯拉便开建工厂,全球的主要汽车生产商也都在国内设立新能源子公司。

要知道,我们的整车企业过去所设计的车子主要是针对补贴的,并且需求人群看中的也是新能源汽车的经济性,例如出租车、网约车等。

他们占了购车人群的很大一部分。

而特斯拉主要以极佳的体验感和超前的科技感为主,科技行业、信息行业是其目标人群,然后需求群体向外辐射。

其他国际传统汽车制造商也重金押注新能源,国内互联网造车新势力也强势介入。

传统国产新能源整车企业过去在国内相对安逸的环境里发展,现在面对种种挑战,胜出的可能充满了不确定性。

在电池端,去年上市的宁德时代(300750.SZ)可谓是王者归来。

业绩和营业收入增速远非同产业链的企业可比,话语权也没得说,别的企业现金流紧巴巴,宁德时代今年的应收账款周转率还逆市提高。

但即便如此,我们却要提醒下风险。

宁德时代过去的增长得益于,我国新能源汽车的高速增长、在行业高速增长的同时,行业集中度提高、行业平均续航里程大幅度提高。

提高续航里程需要增加电池的数量,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增长也会带动电池的销售,即单车电池用量在增长叠加新能源汽车销售的高速增长,再配合宁德时代的集中度提高。

三方面叠加,使得宁德时代收入呈现指数型的增长。

目前能够支撑宁德时代像过去一样高速成长的逻辑,似乎都变了。

一般燃油车满油大约能够行驶500公里左右,在市区也就400多,现在A级新能源车基本能达到400公里以上,A级车的销量在今年上半年的销量中占比达56%。

未来行业的平均续航提高速度会比过去慢很多,这意味着宁德时代只能赚汽车销量增长和市场份额提高的钱。

不过从电动车销量来看,即便不考虑补贴退出,行业增速也不可能一直超过50%(自2011年起行业一直维持超高速增长),叠加补贴退坡因素,增速的下滑也是确定的。

再从市场份额来看,我国电动车的电池市场与整车一样,都是对外处于关闭的状态,自2018年才随新能源汽车的开放而开放。

国外的竞争对手如松下、LG在失去中国这么一大片市场的情况下,这几年的全球市场份额竟然没有掉队,甚至份额还有较大的提高。

这说明,他们的技术水平和实力并不弱。

尤其是松下,几乎算是国外版的宁德时代,这几家国外实力不俗的企业进入中国,尤其是“两家宁德时代”互相厮杀,很难保证国内的宁德时代还能继续维持这么高的市场份额。

毕竟,过去国外的市场是对我们开放的,但我国市场却是对外封闭的情况下尚且只取得这样的成绩,现在市场打开,国内的竞争格局是否还能保持?

松下还是特斯拉的主要供应商,如果特斯拉拓展顺利,松下提高在中国的竞争能力和市场份额是确定的。

宁德时代过去三条主要的业绩驱动力正在消失,未来增速大概率会放缓。

第三个不建议大力参与的板块是最上游的矿石企业,如钴、镍、甚至是锂。

首先,他们的产能供需不好把控,过去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对这些矿石需求这么大,但这些产品价格还是一路下滑,因为供给的增幅更大。

而且从电池路线来看,从铅酸锂电池、钛酸锂电池、镍氢电池到磷酸铁锂电池再到现在主流的三元锂电池,电池的技术路线变化快,这本身就说明锂电池的技术不是非常成熟。

而且以目前锂电池的一大堆缺点,不一定是最优的电池选择,或许只是暂时的过渡产品。

仅在我们了解的新电池备选项里,就有石墨烯电池、钒电池、固态电池、氢燃料电池等,这些都可能在成熟且能够商业化后替代锂电池。

作为中游的企业,例如电池供应商、电池原材料供应商还可以投入研发,跟随技术路线的转变,有回旋的余地。

但一个矿石企业怎么回旋?

难道是打个响指说句见证奇迹的时刻,就把锂矿变钒矿了?

更多的可能,只是认为某一个技术路线是主流方向,然后盲目押宝式的收购。

总的来说,对部分企业,新能源汽车很美好,但对于另一部分企业,新能源汽车只是看上去很美好。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