牌照放开竞争加剧,免税业往何处破局?

时代商学院 2021-03-15 22:09

时代商学院研究员 杨志鸿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国外的免税行业受到巨大冲击,尤其是头部免税店。2021年3月1日,据媒体报道,韩国两大免税店因客流稀少,难以维持运营,将正式撤出仁川国际机场最主要航站楼。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免税市场消费在2020年大幅提升,免税消费大潮延续到2021年。受益消费的大幅回流及我国消费者巨大的购买力,今年春节假期海南免税同样热火朝天,吸引了全球高端商品供货商的目光。

从内部格局来看,此前我国免税运营的主要进入壁垒是牌照,截至目前,持有牌照的免税运营商共计8家。但随着免税牌照的逐步放开,持牌经营已不再是主要的壁垒,免税业务的高利润必将吸引一部分新进入者,这势必加剧免税运营商之间的竞争。

那么,随着竞争加剧,免税运营商要如何提升核心竞争力,加强自身壁垒?我国当前免税业务运营商间的格局是怎样的?哪一模式想象空间更大?

01

3大免税模式利弊分析

免税行业深受高端消费者的喜爱,最重要原因是其所售商品的价格优势,尤其体

现在奢侈品上。据不完全统计,免税品享受的税收优惠,包括进口关税、增值税及消费税合计可达到商品成本的20%-40%。

从免税店所处的位置来看,传统免税店通常分为“机场免税店”“市内免税店”及“离岛免税店”。

机场免税店是最早的免税店模式之一,在我国一直起到支柱作用。通常,机场免税店又可细分成出境免税店与入境免税店,出境免税店又比入境免税店的规模及商品种类更多,区别主要在于旅客购买和提取商品后必须直接出境。

对于机场免税店来说,核心枢纽机场的流量垄断,是其它类型免税店难以撼动的优势。同时,机场运营方与免税运营商有望进一步合作提升机场免税运营效率。

市内免税店为另一个传统模式,主要依托于百货商店,最早起源于韩国。相较机场免税店,市内免税店的优势在于,租金较机场免税店低,同时,其位于城市中心,交通便捷,人流量大,能够有效的增加购买人次和销售额。

另外,市内免税店内客户的停留时间更长,不会被航班起飞时间限制,还可以起到引流和营销的效果。但市内免税店相对于机场免税店来说,无烟酒类的产品销售。

离岛免税店相较于前两者来说,历史更短,当前仅存在于我国海南、日本冲绳、韩国济州及中国台湾金门马祖岛四个地区,属于东亚地区特色。而离岛免税店由于对商品类型之间定位不同,差异化使他们更具竞争优势。但是离岛免税前景广阔,更有助于拉动当地旅游业发展,在新的离岛免税政策以及即将落地的国人市内免税政策之下,国内免税市场销售规模预计将成倍增长。

以上免税店类型均属于线下模式,由于互联网的普及,近几年线上免税店也备受消费者喜爱,尤其是跨境电商。近期也有传统免税运营商开始加强线上的运营,但效果并不理想。

从这个角度来说,在离岛免税层面,适度和差异化竞争将是主旋律,新零售商业

模式则将与跨境电商平台共同分割传统海外代购市场份额。

不过,跨境电商在税收优惠上依然次于免税,加上运输成本等,价格依然不及传统免税店。但考虑到线上销售模式受众更广,潜力巨大,且是传统免税运营商相对薄弱的环节。因此,不排除有弯道超车者出现的可能性。

02

竞争加剧,群雄逐鹿

新零售模式正在驱动行业由传统的“免税零售”走向“旅游新零售”,由此带来的经营边界扩张,将为免税运营商开辟新的增长路径。

在经营边界扩展与可观的业绩增长诱惑下,对于免税运营商来说,将会加剧竞争。从当前情况来看,即是机遇,又是挑战,如何把握住机会,巩固自身优势,抢夺更多的市场份额,构筑起护城河变得尤为关键。

而随着牌照的放开,未来免税经营牌照的“垄断”优势将逐渐丧失。那么,未来免税行业的核心竞争力究竟是什么呢?

时代商学院认为,首先是议价能力;其次,由于免税消费品主要面对的客户群体为中高端消费者,因此引入更多奢侈品牌供应商成为关键;最后,便是完善线上销售与增强客户的购物体验。

具有一定议价能力的核心在于销售规模的提升;而引入更多奢侈品牌供应商的核心在于免税店地理位置。规模决定了奢侈品品牌商是否愿意为免税运营商直接供货,而免税店的区位则决定了门店高奢精品入驻意愿。

从目前我国国内的情况看来,当前有中国中免(601888.SH)、日上免税店(以下简称“日上”)、海免(海口)免税店有限公司、珠免集团(海南)免税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珠免集团”)、深圳市国有免税商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免集团”)、中出服免税店和中侨免税外汇商店、王府井等8家企业拥有免税牌照。而中国中免已将日上与海免集团合并,实际上为6家企业。

从当前我国免税运营商的布局来看,中国中免规模最大,具有明显的规模优势。据该公司近期发布的年度快报显示,2020年营收同比增长8.24%,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32.07%。

2019年,中国中免曾在全球免税运营商中位列第四。至2020年,受益于我国经济的提前复苏与政策利好,大量销售回流国内,中国中免全年创造了营收526.2亿元,将Dufry、乐天等免税一哥甩在身后,全球销售额跃升第一。

图片

当然,这也离不开中国中免对自身的改革,近几年其剥离了大部分业务,收购了日上及海免,战略重心聚焦于免税业务,并从公司团队、人员薪酬等方面也相应进行了改革优化,剑指国际一线免税运营商。

但与国际巨头相比,中国中免的不足之处在于,一是在引入国际一线奢侈品方面相对劣势,二是对合作品牌商(特别是奢侈品品牌商)的议价能力也相对较弱,成本相对偏高;三是其服务能力还亟待提高。

随着未来全球经济回暖、国际旅游复苏,中国中免能否继续维持2020年销售额第一地位,还尚存疑问。

而近期,我国其他免税运营商在市场上的频繁动作也不容忽视。

如王府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王府井”)牵手海南天然橡胶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南橡胶”)。2021年1月15日,王府井和海南橡胶双双发布公告宣布拟与对方出资合作成立新设企业,共同发展海南岛免税项目、岛内日用免税品项目及免税品经营管理,销售对象主要为海南岛居民。

除此之外,王府井还曾表示,王府井在积极探索国际化消费区域建设,2021年将引导鼓励城市免税店落户街区。

王府井的核心优势在于其在全国有多家门店,有成熟可复制的商品分销和零售经验,服务能力也有目共睹,而海南橡胶的国资背景及在海南具有明显的地理位置优势。两者结合,在海南省免税市场中将会成为中国中免强有力的竞争者,当前最大隐忧仅在于能否快速,较好的实现整合。

另外,珠免集团在海南的布局也彰显着自己的野心,且可能借助格力地产的力量。1月12日,格力地产发布公告称,公司下属全资公司斩获港珠澳大桥口岸一宗约1.5万商务地块。根据地块竞拍要求,竞得人在项目用地范围内须将计容建面不少于5000普通办公,作为自用免税业务和跨境物流、跨境电商等跨境业务的办公场所,发展港珠澳大桥珠海口岸免税产业。此次中标“免税商务”板块透露出其进入免税业的“坚定信心”。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电商巨头阿里巴巴在去年末入局了国际免税“一哥”Dufry。Dufry现有优势,尤其是在品牌合作商及议价能力上,加上阿里巴巴在我国线上零售的“霸主”地位。两者联盟极有可能成为我国免税市场上强有力的“搅局者”。

整体来看,我国免税运营商都拥有各自的优势,但劣势也依然明显,自身的护城河尚还需要巩固、建立。

时代商学院认为,国内免税运营商间的竞争将开始变得激烈;此外,随着全球经济恢复,国际免税运营商巨头复苏,也欲进入中国市场分一杯羹。我国免税运营商同时面临着内部与外部的挑战。

03

政策利好,离岛免税迎弯道超车新机遇

不过,去年海南岛多项利好政策的出台,为离岛免税模式增加了许多发展的想象空间。

2020年6月29日,财政部等发布《关于海南离岛旅客免税购物政策的公告》,提出具有免税品经销资格的经营主体可按规定参与海南离岛免税经营,自2020年7月1日起实施。

2020年7月,海南离岛免税政策做出重大调整,消费者的免税购物额度从每年3万元/人,提升至每年10万元/人。这将极大刺激消费,但年人均10万的额度,依然难以满足顶级奢侈品的消费需求。

近期,海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十四五”时期海南将初步建成自由贸易港政策制度体系。2021年将用好离岛免税购物政策和本岛居民免税购买进境商品等政策,力争免税销售突破600亿元。“十四五”时期,海南计划吸引免税购物回流3000亿元。

这或许会刺激免税消费额度的进一步提高。

据海口海关统计,今年春节期间海关共监管销售离岛免税品114万件,与去年春节期间相比(下同)增长225%;购买人数11.5万人次,增长97.5%;销售金额9.97亿元人民币,增长261%,再创历年春节假期新高。

在政策支持下,国内免税业会否借助离岛免税模式,实现对海外巨头的弯道超车?我们拭目以待。

【严正声明】本文(报告)基于已公开的资料信息撰写,文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未经时代商学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及其它公众平台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内容。获得授权转载,仍须注明出处。(联系邮箱:timesbusiness@163.com)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