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绩优投顾组合的作业靠谱吗?

微积分量化价投 2022-12-14 07:57

某些基金投顾组合是“白盒策略”,持仓和调仓结果公开透明,因此很多朋友就有了直接抄绩优基金投顾组合作业的想法。这篇文章主要探讨的问题是:抄绩优基金投顾组合的作业,是否会实现1+1>2的效果。抄一个基金投顾组合的作业,相对比较容易操作,直接对照复制就可以了。但对于多个投顾组合,有两个问题需要特别注意:

1. 一个是调仓频率的问题,是固定时间调仓,比如每月或者每季度调仓一次,还是跟踪的投顾组合一旦有调仓,就开始调仓;

2. 权重分配问题,有的绩优组合基金数量比较少,所以权重比较大,有的数量多,比较分散。另外,部分有债券基金,权益基金,甚至黄金等商品基金,这些基金类型是否应该纳入?

在这两个问题处理方法的细微差异,就会有不同的组合构建模式和不同的结果。

投顾组合

下面是我通过历史业绩筛选的历史表现优异的大V基金组合。部分基金的成立时间不一样,华夏90后智享自由组合虽然成立时间比较早,但最近的调仓记录只有2020年7月以后,时间太短,不考虑。另外嘉实全明星类似,而且这个投顾组似乎也有变更过主理人。另外,价值五剑和成长五剑都是二鸟说主理,所以取业绩更好的成长五剑作为代表作。

所以综合考虑下来,用来抄作业的组合有:

    • 研选基汇;

    • 远足;

    • 成长五剑;

因为不同组合成立时间不一致,所以我重点考虑在2019年之后的业绩表现。雪球投顾组合没有历史调仓记录,天天基金网的组合调仓历史数据相对不全,所以尽可能参考了且慢平台上的投顾组合数据。这些投顾的选择有一定的主观性,本文更多的是方法的思考,探讨和交流。

调仓频率分析

从投顾组合历史调仓频率来看,研选基汇这个组合的调仓频率非常高,而且调仓幅度也比较大。如果按照之前的思路,每个投顾组合调仓了,你跟着去同频率调仓,整个换手率会很高,实际操作难度很大,比如研选基汇在2017-08-2017-10-11,总是在不停地调仓。

下表统计的是在单个投顾组合在调仓日期的调仓绝对值求和,反映了整体调仓幅度的大小。

研选基汇从择时收益来看,主要是一次择时贡献收益比较多,并不是特别稳定。但整体来看,大多数情况下还是正的收益贡献。

2018-08-16,主理人认为:

创业板已经回到了牛市起点的位置,估值也是近三年最低。全仓买入优质的成长型基金华安媒体互联网,该基金成立于2015年最高点坚持投资成长股,同期创业板指跌幅近60%,而该基金目前净值是正的。比较抗跌。今年年初创业板反弹期间,该基金涨幅超40%,向上弹性极大,当前时点值得All in。

清掉其他基金,然后去单调一个基金,这种风格有点太激进了。

方案1

下面是抄作业方案1的详细说明:

参数 说明
调仓频率 组合调仓就跟着调仓
权重设置 首先,截止到调仓日获取各个跟踪投顾组合最近的调仓信息,剔除货币基金,债券基金等。对于剩下的持仓,按照投顾组合的最新持仓,重新归一化处理,得到新的持仓。
交易费用 为了简化,不考虑交易中的申购赎回费用(实际中有申购和赎回费用)
滑点设置 为了简化,也不考虑滑点,假设调仓第二天就生效。(实际中不一定成立)

举一个具体的例子:比如在2019-01-02,这一天开始建仓,那么截止到这一天这些投顾组合最近的调仓记录分别是:远足,2018-07-23,成长五剑,2018-12-18,研选基汇2018-08-16。

然后根据最新持仓权重重新归一化得到组合的权重。这个归一化就是按照持仓权重的大小来分配的,权重越大,对应的组合中的权重也越大。但这样有一个缺陷。比如远足在2019/1/2调仓的时候,是直接参考2018/7/23的调仓数据,实际上随着内部基金的涨跌,在2019/1/2这一天权重并不是与2018/7/23这一天一致,但这里做了简化处理,直接拿2018/7/23的权重作为调仓日的权重。

从回测结果来看:似乎整体表现并没有显著提高

从业绩对比来看,整体业绩表现介于三个组合之间,并没有实现资产配置宣传的“免费的午餐”。具体来说,年化收益还有降低,但是在回撤和波动率上有降低,毕竟底层的基金数量增加了,会更加均衡贴近于市场整体表现,但整体还是优于业绩基准:主动股基,工银股混。

另外一个简单的思考,如果我不超作业,而是直接等权买这3个投顾产品,也就是简单的3个产品等权配置了,那么整体业绩表现如何呢?下面的等权考虑的每天再平衡,保证权重在每天相等,这个与实际有点差别,但比较容易计算,作为等权配置的比较粗略的代替。

从业绩曲线对比来看,这个结论就有点尴尬了。自己忙活来忙活去,还不如直接等权买3个组合,而且业绩还好。(模拟组合的结果相对来说还是高估的,因为没有考虑交易费用,滑点等)

方案2

在方案1的基础上,可以看到,后续持有基金数量会显著增加:早期只有10个基金,但后期有接近25个基金,这个大的基金数量,自己手动去调仓也是一件比较麻烦的事情。

所以在方案1的基础上,是否能够考虑一下缩减基金数量,保持单个投顾的基金数量在5个以内,然后整个抄作业组合的数量控制在15个基金,这样实际操作也方便一点。

方案2,对于每个投顾组合只选择权重最高的前5个基金,如果不足5个,那么全部入选。因为选取不是全部基金,这样先在内部做归一化处理,归一化之后,每个组合的权重和都是1,也比较好对比。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再去做一次归一化处理得到抄作业组合的权重。(比如研选基汇基金比较多,假设入选的前5个基金权重和只有50%,远足入选的5个权重和是90%,这个就不太好直接对比,如果直接归一化,那么远足分配的权重会比较多,所以先内部做一次归一化,这样才好直接对比)

从结果来看,持仓基金数量显著下降,在2021年之后就限制导了15个以下。

从业绩对比来看,这种方案的结果,似乎并没有得到非常显著改善。

从业绩指标来看,收益没有提高,同时整体波动和回撤也没有减少,因为基金数量少了,对应的分散效果也没有那么好了。

方案3

之前的方案是直接按照跟踪投顾组合调仓频率来调仓的,也就是只要有一个投顾组合调仓了就跟着调整,这样调仓的节奏会很快,是否能够做一个简化,每个季度最后一天才调仓呢,而且也按照方案2那样去限制基金的数量。这样的抄作业方案,实际操作起来也是最简单的。但这个有一定的滞后性,毕竟在调仓前这些投顾组合都已经调仓有一段时间了,甚至中间发生了多次调仓。

从方案3的结果来看,调仓的频率显著降低:

从测试结果来看,这种方案的结果并没有太大的改善。

模拟组合的整体效果也不是很好,虽然最大回撤和波动率有所降低,但累计收益和年化收益降低幅度更大。

方案对比

从上面的尝试来看,似乎不同抄作业的方案都没有取得比较好的结果。从2019-01-02到2022/11/7的业绩评价指标来看,最简单的三个组合的等权配置,都比不同抄作业方案的历史业绩表现要好。

这个结论可能给想抄作业的朋友泼了一盆冷水,但这个背后的原因是可以解释的。

首先方案1,是最完整的抄作业方式,调仓频率跟上同时所有成分基金都要考虑,但是你需要考虑这种实际操作的难度,首先是调仓频率的问题,其次是样本基金数量的问题。实际操作太麻烦了。

如果考虑简化一点的方案,缩减基金数量,同时缩减调仓频率,整体的效果都比较差,都还不如直接单个投顾组合业绩好,这样子还不如直接买投顾组合省心省力呢。至于投顾费,这个取决于自己的偏好了,有的人愿意麻烦一点去省一点投顾费,但有的人觉得自己去跟踪调仓太麻烦了,浪费精力。但正如之前某大V曾经说过的,抄作业的人多了,让写作业的人无路可走了。如果大家都去抄作业了,可能大V们都没法继续写好作业了。

但即使等权配置,也并没有看到类似于资产配置那种显著的整体的收益风险比提升。这主要是底层资产的相关性很高,一味增加数量,并不能够起到有效地分散风险的作用。

那么如何更好通过去投资基金投顾组合呢?如果自己对于市场的风格和行业没有太多择时判断能力,选择躺平,可以考虑选择优秀的1-2个基金投顾组合,投顾数量数量太多了并没有太多分散风险的作用。如果你对于市场风格有一定的预判,比如在这个位置,你想更多地布局进攻,而不是防守,那你考虑成长五剑,因为成长五剑是偏成长风格。如果是偏防守,你可以选择远足,远足是高股息低估值的防守风格。

成长五剑的穿透持仓的风格分析,之前是很典型的成长风格,最近主理人加了红利风格,作为防守为后续进攻做准备。

远足的穿透持仓分析,这个红利风格和低估值就比较明显了。

当然这种操作的成功取决于你对于未来的风格预判正确同时你对于投顾组合有比较深入地理解。

小结

如果抄单个基金组合的作业,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操作。如果想抄多个基金组合的作业,首先在实际操作中会比较困难,几个关键问题需要考虑清楚,一个是什么时候调仓,一个是哪些基金应该选入,是全部选入还是部分选入。但从我的回测来看,抄绩优组合的业绩组合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还不如几个组合等权配置,这样省心省力。另外不同的投顾组合在风格和构建逻辑,调仓频率等方面都会有比较大的差异,有时候同时看几个表,可能都不知道真正的时间了。不过,我觉得绩优投顾的主理人的持仓和调仓还是值得关注的,从他们的实际仓位中可以观察到他们对于市场风格的预判,从而也可以指导和辅助自己的投资。我会定期发布我跟踪的这些数据,记得关注我。

更高级一点,那就是结合自己对于未来的判断和对于投顾产品的理解去主动选择投顾产品。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