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F小厂的心声:大哥们,你们卷死我算了!

ETF令狐冲 2022-07-22 23:57

对于内卷,百度百科是这么定义的:

内卷,网络流行语,原指一类文化模式达到了某种最终的形态以后,既没有办法稳定下来,也没有办法转变为新的形态,而只能不断地在内部变得更加复杂的现象。经网络流传,很多高等学校学生用其来指代非理性的内部竞争或“被自愿”竞争。现指同行间竞相付出更多努力以争夺有限资源,从而导致个体“收益努力比”下降的现象。可以看作是努力的“通货膨胀”。

在基金界,也存在一个非常内卷的领域,就是ETF基金。

ETF是一个同质化非常严重的产品,对于跟踪同一指数的ETF产品来说,收益理论上会无限趋近标的指数的收益。

尽管从实操上看,不同公司之间的ETF收益会有一些区别,但这个差值非常小。

既然产品之间理论上的差异不大,那么基金公司就会想方设法地在规模上做文章。

毕竟这个会直接影响到它们的收益情况。

但是并不是每一家基金公司都像华夏、易方达这样贵气,一些实力稍弱的基金公司由于缺少资金渠道,或者宣传不利,就可能出现产品流动性被同类ETF抽走的尴尬局面。

比如,华夏中证1000ETF,今天成交量超过22亿,成为今日成交额最大的中证1000ETF。

从陪跑者到领头羊,华夏基金只用了一周。

自年初开始,ETF管理人之间就开始了疯狂内卷,SEEE碳中和、政金债、到这一周铺天盖地的中证1000。

半年过去了,内卷下的ETF竞争格局发生了什么变化?

我统计了一下2021年末至2022年H1,各家管理人ETF基金(剔除货币、债券)管理规模变化情况。

榜单前三名并没有出现变化,华夏、易方达、华泰柏瑞依然稳坐钓鱼台。

4-10位会出现一些次序的变动,比如国泰基金从第5位上升到第4位,广发基金从第8位上升到第6位。

但变动的幅度并不大。

名次上升最快的管理人是万家基金,管理规模从2021年年底的2000万,上涨到2022年年中的8.3亿,名次上升了23位。

但是其他中小基金公司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比如国寿安保、浦银安盛、新华基金、中银基金,这四家管理人ETF管理规模下跌幅度接近30%。

规模变动的原因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净值下跌,一方面是份额下滑,而如果把净值下跌这部分影响因素抹去,只留下基金份额,将会更加真实地反映出市场资金对于这些ETF的态度。

头部管理人依然保持了强劲的上升势头。

比如排名第一的华夏基金,2022年上半年ETF基金管理份额增加474亿份,在自身基数很大的情况下,份额依然较年初增长30%左右。

而其他头部管理人,ETF份额同样实现或多或少的增长。

反观份额排名在中下游的管理人,出现了很大程度的分化。

有人星夜赴考场,有人辞官归故里。

国寿安保,2022年H1ETF份额较年初下滑16.63%;万家基金,ETF份额的增幅更是超过百倍,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管理人要摇身一变成为ETF市场的中坚力量。

如果将这两个管理人放在一起对比,更能体现出“内卷”对于中小ETF管理人的影响。

国寿安保的拳头产品是国寿300ETF,截至2021年末,这只产品的份额为22亿份,时间来到2022年6月中,这只产品的份额大幅缩水,仅为12.3亿份。(这只ETF是纯正的机构产品,2021年年报显示,机构投资者的持仓比例超过99.9%,场内流动性很低,份额容易出现较大波动)

万家基金的拳头产品为国证2000ETF,也是目前市场上唯一一只跟踪国证2000指数的ETF产品,最新份额8.45亿份。

沪深300与国证2000最大的不同是什么,如果从竞争格局上说,沪深300ETF是一个非常“卷”的赛道。

截至2022H1,市场上跟踪沪深300指数的ETF规模超过1200亿元,华泰柏瑞与华夏两家管理人,就瓜分了沪深300ETF约60%的市场份额。

中小基金公司想从中分一杯羹,那真的是太难了。

反观万家基金,选择了国证2000指数这样一个没有被挖掘的赛道,成为现在市场上唯一一家国证2000ETF的管理人。

作为市场独苗,自然能收割一波看好国证2000指数的市场资金。

这才是中小管理人在ETF市场中站稳脚跟的最佳选择。

2022年4月,中国证券报发表了一篇名为《砸钱”难换高回报,中小基金公司“ETF热”降温》的文章。

文章中的观点可以概括为:如果管理人ETF产品的管理规模没有达到一定的门槛,那么发行ETF实际上是一个亏钱的事情。

从这个角度我们也可以看到,ETF是一个“吃资源”的产品,一旦格局成型,后来者就很难从中获取利润。

除了挖掘一些还没有被大厂攻城拔寨的赛道外,中小管理人还有没有另一个方法与大厂抢夺ETF的市场呢?

有一个方法,虽然有一些Dirty,但是很有效。

很多人吐槽诺安成长混合把主动基金硬生生搞成了一个半导体ETF。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上说,这个选择无比睿智。

因为提到半导体行业的投资机会,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并不是半导体ETF,而是诺安成长混合。

这只基金最新规模超过260亿元,比目前市场上规模最大的半导体ETF华夏国证半导体ETF的规模还要高出不少。

更为关键的是,主动基金的管理费用更高,在ETF管理人还在为0.5%的管理费相互较劲的时候,人家已经收着1.5%的管理费了。

当然,市场上对诺安成长混合也是毁誉参半。

不过,这都没关系,互联网2.5时代,黑粉也是粉,

赚钱吗,不寒碜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