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赞VS微盟集团VS Shopify:社交电商SaaS,未来?

并购优塾 2021-03-25 00:03

今天我们要研究的赛道——电商SaaS,属于SaaS领域的明星赛道。

2004年成立的Shopify,为中小型商家提供一站式网上开店服务,定义了去中心化电商的商业模式。近年来增长迅猛,目前在美国电商市场已占据约6%的销售额,成为美国市场的明星公司。

去中心化电商,即电商SaaS服务,本质是为中小型商家提供电商IT赋能,搭建自己的“小店”。具体内容包括电商网站(海外的主要模式)、小程序(国内的主要模式)、营销邮件系统(海外没有微信公众号,邮件是主要的信息发布工具)的搭建,日常IT维护外包,以及营销等增值服务。

而传统中心化的电商平台(包括社交电商)类似 “集市”,其中汇聚了流量和各类商品信息,实现了对流量(大量的注意力)和商品交易(交易的IT基础设施)的垄断,从商户中收取“佣金”。

从产业分工的角度来看,电商SaaS属于电商产业在社交媒体时代的分工细化,通过向客户仅提供交易基础设施(电商IT服务)的方式,让客户自由选择其他更低成本的流量,从而促成交易。从而,帮助商户减少向中心化电商所支付的“流量溢价”。

从产业进化角度来看,传统的平台型电商(阿里、京东、拼多多)是流量集市,而在社交网络出现后,流量逐步“去中心化”、“圈层化”,商家开始在社交网络里拥有“私域流量”,开始拥有自己的固定客群,因而逐步催生出了有赞(以开店需求衍生出的Saas服务)、微盟(以社交网络广告衍生出的Saas服务)这样的商业模式。所以,它们的本质,是社交网络这个物种进化衍生而来的产物。

所以,这类生意的本质驱动力,是“社交电商”、“私域电商”。

从产业链看,上中下游为:

上游——主要为电商、社交网络平台、亚马逊、Facebook、腾讯、阿里等。此外还包括,IT设备、基础软件、中间件、网络服务提供商,如IT设备厂商联想、浪潮、戴尔,基础软件和云服务商阿里、腾讯、微软等;

中游——电商SaaS服务商,全球龙头为Shopify,国内厂商包括有赞、微盟、光云科技(传统电商服务系统)、兑吧(积分体系IT系统)等;

下游——中小零售型商家,非常分散,多数依赖于社交网络积累的私域流量开展业务。

Image

图:产业链

来源:塔坚研究

此次研究,我们需要深入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从历史来看,去中心化电商(电商SaaS)的崛起,根本驱动力是什么?这个行业空间有多大?

2)该领域有什么护城河?未来竞争格局如何演化?

  本报告,将更新到产业链报告库  

 长按下方图片,扫码一键订阅  

此外,还有一些关于家族财富传承,家族信托,海外上市,财务分析,股权激励,并购重组等线下活动,现在报名,可以享受早鸟优惠

2021年3月27日~28日,我们将在上海举行为期两天的《企业股权设计实务:顶层股权结构如何安排?激励方案如何规划?考核退出机制如何设定?》主题研讨会。详解股权激励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顶层架构、控制权、激励模式选择、考核制度、退出等一系列问题!

2021年4月17日~18日,我们将举办全球税务透明下,企业家族财富传承、海外投资并购的离岸架构、信托如何安排?高净值人士如何做好财富规划?主题研讨会,2位跨境财富管理领域资深财税法专家,从家族财富传承、离岸架构、家族信托、跨境投资、私人基金会、企业海外上市、海外投资等方面分析跨境财富规划现有的风险以及应对措施!

 【重要声明】  

 本文坚决不做任何形式建议,  数据和内容不具备任何参考价值    我们仅呈现产业研究内容,  仅服务于产业研究需求、学术讨论需求   如为股市相关人士、无信息甄别能力人士    请务必自行取消对本号的关注  

数据由以下机构提供支持,特此鸣谢

国内:Wind数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

智慧芽专利数据库、理杏仁、企查查

海外:Capital IQ、Bloomberg、路透

如有购买以上机构数据终端的需求,可和我们联系

(壹)

Image

图:收入结构

来源:塔坚研究

首先,从收入结构来看:

中国有赞——2019年收入为11.74亿元,85.4%来自商家服务(10亿元),14.52%来自支付业务(1.7亿元)。

根据近期报告,2020年Q3,其收入为13.07亿元,86.7%来自商家服务(11.31亿元),13.3%来自支付业务(1.74亿元)。

其中,商家服务内容包括:SaaS服务(微商城、零售、连锁、美业、教育等各类行业解决方案,整体占比超过60%)、PaaS云平台服务(面向开发者的有赞云PaaS)、增值服务(分销、担保、导购等)三大类。

Image

图:业务介绍

来源:有赞年报

微盟——2019年收入为14.37亿元,64.72%来自精准营销服务(9.3亿元),35.28%来自SaaS产品(5.07亿元)。

根据近期的2020年年报,收入为19.69亿元,31.6%来自订阅解决方案(6.22亿元),26.8%来自商家解决方案(5.28亿元),41.5%来自数字媒体(8.18亿元)。(2020年业务分类方式有变化,从电话会议纪要来看,订阅解决方案是原SaaS产品,而精准营销服务拆分成了商家解决方案和数字媒体)

其精准营销服务内容主要为商户在流量平台(腾讯为主)投放广告精准导流(买量服务),而SaaS产品主要为订阅化IT系统(包括商业云、销售云、营销云三大部分)。

Image

图:微盟业务矩阵

来源:广发证券研究所

Shopify——2019年收入为110.1亿元人民币,59.25%来自于商家服务(60.77亿元),40.68%来自电商SaaS订阅服务(41.73亿元)。商家服务包括支付系统、交易系统、物流、营销系统等增值服务。此处的支付系统,是Shopify自身的特色POS,加装一个外设设备,可让ipad或iphon变成POS机,刷信用卡和Paypal。这种模式和国内不同,国内都是用二维码支付。

根据其2020年年报,收入为191.15亿元人民币,69%来自于商家服务(132亿元),31%来自于订阅服务(59.15亿元),

综上,总结一下:

从电商SaaS收入体量来看:Shopify > 有赞 > 微盟。

从服务内容来看,有赞侧重电商系统(更侧重电商IT搭建),而微盟侧重营销系统(部分承担CRM功能),Shopify则兼顾了电商系统(底层技术)和营销系统(增值服务)。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当前有赞和微盟均对腾讯生态依赖较大,但从全球电商SaaS龙头Shopify的商业模式来看,其成功之处恰恰在于实现了各大流量平台(Facebook、Instagram等)和电商平台(Amazon、Ebay等)的“连接”,实现了对于“流量(注意力)”和“交易”的高效撮合。

因而,对有赞和微盟来说,未来观察其基本面发展和经营的核心,也在于“多平台拓展”、“多种服务一体化拓展”。

Image

图:Shopify商业模式

打通注意力经济(社交、内容平台)和交易平台(电商)

来源:Shopify官网

(贰)

Image

图:2020年三季报经营数据

来源:塔坚研究

从2020年Q3数据来看,三者均保持了较高的增速,共同原因是卫生事件导致下游中小商家数字化加速。从增速数据来看,Shopify > 有赞 > 微盟。

有赞——商家服务GMV达723亿元,同比增长90%;存量付费商家为97875家,同比增长29%;新增付费商家数量为45328家,同比去年的新增数量增长22%,流失率36%(2019年年报53%),客户流失率稍高。

Image

在小商户较多的情况下,遇到卫生事件,商户抵抗突发风险能力弱,流失率就会较高。这一点,也体现在相关的银行领域,尤其面对小企业的农商行赛道,也较容易受到卫生事件冲击,例如常熟银行

微盟(2020H1上半年)——SaaS收入同比增长39%,付费用户数为88463家,同比增加26.4%,新增付费用户数15726家,同比增长41.84%,流失率10.6%。精准营销收入同比增长70%,广告主数量为26084家,同比增加33.5%。需要注意,其电商SaaS的GMV数据未披露,而精准营销服务增速更高。

Shopify——GMV达784亿美元(5096亿人民币),同比增长109%。同时,其开始与TikTok展开渠道合作,让商家使用TikTok for business创建视频广告并销售产品。销售策略方面,为了更大幅度吸引客户,延长了免费试用期的时间(从14天至90天)。此处,从Shopify的收入体量,也可管窥有赞和微盟可能的未来。

接下来,再看历史季度增速,有赞> 微盟 = Shopify。其中,有赞在2018H1-2019Q1收入增速较高,主要受2018年4月有赞借壳中国创新支付上市影响(有赞商城业务并入中国创新支付)。

Image

图:季度增长情况

来源:塔坚研究

(叁)

从回报的角度看,三者均未实现稳定盈利,回报水平仍然为负。拆开杜邦分析三因素来看:

Image

图:回报数据

来源:塔坚研究

净利率方面,微盟波动较大,主要是受金融负债(可赎回及可转换优先股)的公允价值变动影响。2019年刨除金融负债和研发费用资本化的影响(研发费用资本化比例80以上%),其利润已经转正。

2020年,Shopify净利润已经转正,但持续性有待观察;有赞未呈现净利率转正的趋势。

周转率方面,有赞较低,主要原因是商誉及无形资产占比较大(合计占总资产比例36%,无形资产16亿、商誉19亿),无形资产主要为电子商务应用和商标(但商标不用摊销),商誉主要来自借壳中国创新支付产生。

权益乘数方面,中国有赞经营负债较高(支付业务产生的结算应付款),微盟2017、2018年权益乘数为负,主要原因是金融负债较高(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如果刨除二者特殊情况影响,微盟还有额外的银行借款。

Image

图:杜邦分析

来源:塔坚研究

再来看净利率的情况:三者毛利率水平接近,净利率的差异,主要来自销售费用率和研发费用率,也就是说,大家烧钱主要就烧在了这两块。

Image

图:利润率分析

来源:塔坚研究

销售费用率方面,微盟 > 有赞 > Shopify,微盟在销售投入力度方面较大。

根据年报显示,微盟的销售费用主要花在了“精准营销收益的广告流量成本”,可以看出,其精准营销服务属于流量二次销售。而中国有赞的销售费用主要是销售人员工资成本。

Image

图:微盟销售费用结构

来源:微盟年报

再看研发费用率方面,有赞 > Shopify > 微盟。

根据年报披露,有赞和Shopify在PaaS技术平台方面均投入较大。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微盟在研发费用资本化方面需要注意,资本化之前研发费用绝对值为1.51亿元,占收入的比例也只有10.5%。因此,将此处考虑进去整体看,微盟在研发投入力度方面低于有赞。

整体看来,社交电商SaaS赛道处于发展早期,还没有走出烧钱扩张阶段。Shopify由于起步较早,烧钱力度较低,策略方面采取了研发、销售齐头并进。

而国内两家龙头的发展策略有所差异,有赞投入的方向主要为研发(技术能力搭建,如PaaS平台),而微盟的重点放在了销售费用(重心在精准营销服务,以及扩大用户规模),这和两家的业务侧重点相关。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电商SaaS这个行业,增长的核心驱动力是什么?烧钱扩张的模式,是否可持续

(肆)

电商SaaS厂商提供的服务,本质上是赋予中小商家进行线上化、社交网络化的IT能力。其行业增长的确定性和“去中心化”电商模式息息相关

梳理电商行业发展的脉络,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前电商时代(20世纪-1990年);

2)传统中心化电商时代(1990s-至今);

  3)去中心化电商(2010年代-至今)。   传统的电子商务平台,本质上是在数字空间中,集成了流量和交易两大要素。   前电商时代,流量和交易这两大要素,是互相割裂的——流量(即人们的注意力),被各大中心化内容生产方(电视台、广播、报纸杂志等)垄断;而交易,由于没有信息技术的支撑,只能在线下完成,比如商场、超市、杂货店。

比如,商家(品牌方)通过在媒体投放广告的方式,吸引消费者注意力,形成品牌认知,然后促成消费者在线下购物时采购其商品,保证交易量的增长。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1990年代末,传统电商平台如Amazon、Ebay、阿里开始出现,将流量和交易这两大要素,通过中心化的平台实现了统一。其社会价值在于通过技术手段,大幅度降低了流量(注意力获取、信息传递)和交易成本。

对商家来说,即使不花钱打广告,好的产品也大概率可以通过购买量、客户评价等数据更广泛的传播。对消费者来说,当有购物需求的时候,只需要前往大型电商网站,就可以买到心仪的产品,从而节省了大量出行和在物理空间寻找的成本。   因此,传统电商平台成功的关键在于:实现对于流量交易这两大要素的垄断。在这两方面做到极致的电商平台,可以实现GMV的持续增长,并从中持续靠租金获利。(租金高低体现为货币化率高低,包括交易佣金+广告费等流量成本)   从这个角度看,传统电商平台属于中心化的“集市”。不过,随着互联网红利的消失,传统电商的高增长也会逐步触及边界。

根据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网上实物零售额约8.5万亿,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 20.7%,增速从2018年的28%下降至21.4%。伴随着服装、电子等传统品类渗透步入高位,放缓趋势更为明显。   Image 图:传统电商增长放缓,获客成本提升 来源:国泰君安   因此,高大上的“集市”,变得比较适合大型品牌(通过长期积累的品牌溢价来维持利润)。而对于长尾市场的大量中小商家来说,中心化的电商平台货币化率提升,直接导致其经营成本提升,因此利润空间下降。于是,大量长尾商家有需求去寻找降低自身电商成本的路径。

从降成本的角度看,交易佣金属于搭建电商IT的“技术基础设施”成本,下降空间不大。但是,流量成本的下降却是技术迭代浪潮下的必然。   2010年开始,移动互联网,让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直播平台,以及各类自媒体(内容平台)崛起,内容产业的供给端变得空前丰富;并且AI技术可以让各类碎片化内容高效分类,精准匹配用户注意力。   精准内容的崛起,带来了广阔的流量洼地出现,流量市场正式进入“去中心化时代”,使得中心化媒体对流量(注意力)的垄断瓦解。

据CNNIC数据,2018年12月至2020年3月,即时通讯、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短视频、网络支付的用户规模分别增长13.2%、17.3%、 19.3%和27.9%。根据中国电信数据,截至2019年12月,具有社交属性的即时通讯、网络视频、网络购物、网络直播、短视频的应用使用时长合计占比达到了49%。

  Image 图:碎片化内容、社交 来源:CNNIC、国泰君安   有了更便宜、更精准的流量,那么广大长尾客户要建立一个“线上小店”,缺少的只是电商IT能力。因此,仅提供IT能力的电商SaaS模式,满足了这部分 “长尾商家”的需求,去中心化电商模式开启。可以说,后续,只要去中心化电商这个大趋势还在延续,有赞和微盟的增长就不会触及天花板。   综合来看,电商SaaS(去中心化电商模式)崛起的确定性在于“低成本”:   1)传统电商的“交易+流量”双成本,包含太多流量溢价,无法吸引长尾客户(小微商家);   2)内容产业进入去中心化时代(注意力经济的崛起),流量成本急剧降低,仅提供IT服务(交易基础设施)的电商SaaS模式成本优势凸显。

因此,电商SaaS(去中心化电商)增长,并不是偶然,而是必然,其背后具有产业逻辑的确定性,接下来的问题是:这个市场空间有多大?

(伍)

2019年,我国去中心化电商(社交电商SaaS)市场规模约为150亿元人民币。

对于未来该市场规模的测算,取决于三个因子:商家数量(主要为长尾用户,即线上小微商家),付费渗透率(小微商家的付费能力),ARPU值。即:   去中心化电商市场规模=商家数量*付费SaaS渗透率*电商SaaS产品客单价。   1)商家数量——   根据光云科技招股书所披露,阿里平台店铺呈现出明显的长尾分布,月销售额100-1万的微型商家数量较高,达293.41万个;月销售额在1万-10万的小型商家数量为87.94万个;月销售额在10万-100万的中型商家数量在21.37万个;月销售额在100万以上的大型商家为1.34万个。   此处,我们保守假设,2020年小微商家总数为380万个,考虑到更多线下长尾商家数字化转型成功,假设至2022年,小微商家总数可以达到500万个。   2)付费SaaS渗透率——   付费率情况来看,头部商家的付费率更高,大型和中型厂商的付费率接近100%,而小型和微型厂商的付费率分别为84%、48%。

此处,保守假设小微厂商电商SaaS付费率为50%,乐观假设SaaS付费率为80%。   3)ARPU值——   2017-2019年,我们选取头部厂商SaaS业务ARPU值平均数:有赞ARPU值分别为6290元、9295元、12287元,复合增速39%;微盟ARPU值分别为5100元、5365元、6373元,复合增速为11%。   有赞的ARPU值更高,主要原因是有赞产品的定价,整体高于微盟。两家公司提供的产品都分为三个版本:基础版、专业版、旗舰版。微盟三个版本的官方报价分别为6800元/年,9800元/年和16800元/年,有赞三个版本的官方报价分别为6800元/年,12800元/年和26800元/年。   基于此,我们简单假设,2019年社交电商SaaS平台,平均ARPU值为8000元,未来三年复合增速为15%。  

Image

图:电商SaaS市场规模测算

来源:塔坚研究

综合来看,根据以上预测,到2022年,保守情况下,社交电商SaaS市场规模达304亿元,乐观情况下,市场规模可达487亿元。

(陆)

以上,我们通过量、价拆分的思路测算了行业规模,接下来,我们再通过自上而下的方法,来做交叉验证。从自上而下的角度看 :

去中心化电商SaaS规模=电商成交额*去中心化电商渗透率*去中心化电商货币化率

1)总电商规模:

根据我们在电商产业链报告中的分析,电商行业成交额=社零总额*线上化率,社零总额增速和GDP强相关,而线上化率增长的上限约为45%(目前3C产品已经实现的线上化率)。2019年我国电商成交额为10.6万亿元人民币,未来10年的增速中枢约为12%。 2)去中心化电商渗透率:

决定去中心化电商模式渗透率(去中心化电商成交额/总电商规模)的核心因子,是全社会流量成本的下降幅度。内容供给越丰富,全社会流量成本越低,去中心化电商性价比越高。

根据沙利文数据,我国去中心化电商GMV从2015年的0.2万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1.1万亿元,约占整体电商市场交易金额的10%。预计至2024年,去中心化电商渗透率将提升至20.2%,GMV达3.8万亿元。未来五年,中心化电商渗透率增速约为15%。

Image 图:去中心化电商市场规模测算 来源:有赞科技招股书、沙利文

3)去中心化电商货币化率:

根据有赞Q3数据,其商家服务收入11.31亿元,GMV为723亿元,货币化率约为1.5%。

根据行业驱动力的分析,去中心化电商的刚需属性在于“帮助下游降成本”,因此,其货币或率理论上要低于大型中心化电商平台,目前阿里货币化率约为4%、京东4.21%、拼多多2.94%。

保守情况下,我们假设去中心化电商的货币化率维持不变,增速为0%;

乐观情况下,我们假设去中心化电商货币化率2024年提升至2%;

Image

图:电商SaaS市场增速测算

来源:塔坚研究

综合来看,2022年保守情况下,去中心化电商市场规模为340亿元,乐观情况为405亿元。

因此,两种方法交叉验证后,未来三年电商SaaS市场规模约在340亿-405亿之间,年复合增速约在31%-39%之间。

(柒)

目前,电商市场结构中,中心化电商仍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去中心化电商的占比还不高。   比如,根据Digital Commerce数据,2020年美国零售电商销售额达到8611亿美元,同比增长44%。电商渗透率稳步提升到21.3%。其中:   亚马逊占有31%的市场份额位居首位,亚马逊全球GMV为4164亿美元(其美国GMV贡献了64.6%,约为2694亿美元),其次是Ebay(GMV为1000亿美元)和沃尔玛等传统零售线上店。

Image

图:USA电商市场

来源:塔坚研究

同样,从我国情况来看,2019年我国网络电商零售市场总规模为10.32万亿人民币,预计2020年达11.8万亿。当前,阿里GMV为7万亿元(年度活跃买家数7.79亿)、京东2万亿元(年度活跃买家数4.72亿)、拼多多为1.6万亿元(年度活跃买家数7.88亿),对应市场份额为60%、17%、14%。

根据近期数据,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虽然拼多多GMV仍然落后,但年度活跃买家数已经超越阿里和京东。

Image

图:我国电商市场

来源:塔坚研究 而以SHOPIFY、有赞、微盟为代表的去中心化电商,GMV与中心化电商仍存在显著差距,市场份额也不高。 但是需要注意,去中心化电商模式的发展速度很快,在整个电商市场的结构占比有进一步提升趋势。   2020年,Shopify的全球GMV高达1195亿美元,增长96%(其中美国产生的GMV约为600亿美元)。而国内龙头有赞,2020年Q3电商SaaS GMV723亿元,同比增速90%。   可以看出,海外去中心化电商市场内部格局较为集中,而国内格局相对分散,原因可能是,该领域属于资本支持下的野蛮生长和烧钱扩张(并非像Shopify漫长的成长期,属于自然竞争),因此,有资本加持的企业可以短时间崛起。   综合来看,对于国内的电商SaaS行业的竞争格局,有赞、微盟处于同一起跑线,未来竞争力可以从两个维度考量:   1)客户规模   规模效应——和传统中心化电商平台竞争逻辑相似,只有不断扩大用户量和交易规模(GMV),才能实现边际成本递减(交易基础设施)。因此,该行业主要的护城河还是来自于规模效应。   从这个角度来看,有赞目前处于领先地位。无论从电商SaaS收入规模、GMV、用户数量来说,有赞都较为领先。   Image 图:有赞VS微盟 来源:国泰君安研究   2)差异化竞争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有赞和微盟的战略侧重点不同。   有赞——有赞以电商SaaS业务为主,支付业务为辅(拥有第三方支付牌照),收入结构相对单一更侧重于电商SaaS技术模块以及PaaS平台建设。   Image 图:有赞的系统稳定性更高 来源:有赞官网   微盟——从业务结构看,更侧重精准营销(该部分收入一直高于60%),因此从功能来看其承担了部分CRM属性的功能。而在研发投入方面,微盟也相对保守一些。   综合来看,有赞的后续增长情况,需要跟踪:   1)用户增长速度更快、ARPU值更高;在SaaS产品定价高于微盟的情况下,SaaS产品增速依然较高。   2)战略更具有长期主义,技术投入更大,PaaS投入有利于长期竞争力。   微盟的现状在于:收入大部分来自精准营销,该业务比较像流量的搬运工,较为依赖腾讯流量生态。在SaaS产品方面,客户增长和客单价方面暂时落后于有赞,后续需要观察其如何提升SaaS产品方面的布局。

(捌)

去中心化电商SaaS服务,当前依然处于起步期,属于得“增长(GMV、用户规模)”者得天下。

1)研发费用、专利布局   有赞的研发投入力度大, Shopify研发投入较为稳定。并且,根据智慧芽专利数据库的数据情况来看,Shopify、有赞的专利储备更广泛。   Image 图:研发费用 来源:塔坚研究   Image 图:专利布局 来源:智慧芽专利数据库

2)GMV、新增客户数:  

…………………………

以上,仅为本报告部分内容。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