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个海外大牌基金,要花多少钱?

资事堂堂主 2023-04-15 07:46


作者 | 孙建楠

编辑 | 袁畅


时钟拨入2023年,越来越多的海外大牌投资机构,把自己海外的“王牌产品”通过各种渠道送到中国投资者的手上。


这是中国理财市场加速开放的象征,也是其巨大潜力被发现后的必然。


但海外大牌基金,可以“一投而忘忧”么?


它们可以给出更好的盈利纪录么?

它们的收费是“辛辣”,还是比较平价呢?

这些问题值得追索。

01

三条主要途径“出海”

目前,国内资管市场体量最大、最普及的还是国内的私募基金和公募基金,但海外的一些大牌机构已经开始把“当家产品”塞了过来。

来自业界的信息,目前“洋基金”入华主要是三条渠道。

其一、最直接的方法是通过产品嵌套“直接投资”。

考虑到法律法规的需要,所谓的“直接投资”经常是,国内投资者投资一个国内产品(通道),该产品再通过一定渠道投资到海外某个产品(通道2),海外该产品再去申购海外目标基金

其二、其次是通过基金互认安排投资海外基金。

但这样的投资限于与中国证监会签订互认协议的地区,且在名单上的产品。产品类型和个数较为有限

其三、通过QDII产品出海,间接投资海外基金。

这样的操作对投资者比较简单,但其主要投资决策由QDII基金经理决定,针对性可能不足。

02

 “直投”有大牌

事实上,在高净值人群里,过去几年已陆陆续续有内地资金,通过券商和代销机构的产品“直投”海外大牌基金。

这个做法的好处就是,产品“专注”于某个(或某几个)“王牌产品”,指向特别清晰,但往往有比较高的费用。

比如,日前某“中字头”券商的财富管理部门就推出了一个投向海外大型债券机构“高收益债”的产品。

其间的产品设计之复杂,投资路径之波折、收费之繁复,颇令人关注。

03

“四层结构”

据悉,这家机构的产品最终目标是投向海外头部债券基金PIMCO(品浩)的一个产品。

但所有感兴趣的投资者首先要投资一个内地国有控股信托公司发起的信托计划:XX信托-品浩海外战略金选1期集合资金信托计划。

这个信托计划再把资金投向一只名为“品浩海外信用”的私募基金产品。

而这个私募基金,再把资金再投入一只境外基金

该基金最后把基金资产投向PIMCO管理的一个王牌产品(母基金)。

梳理后,我们发现这个产品的资金是通过以下环节完成投资的:

信托计划→PIMCO独资私募旗下产品→PIMCO境外基金→PIMCO境外母基金

04

底层策略年化7.3% 最高回撤15%

那么这个产品最终投向底层策略基金的费后收益会有多少呢?

相关材料显示,底层策略基金费后年化收益7.3%,年化波动率6.4%,最大回撤15.2%(下图)。

 

上述回撤值,与中国本土许多权益产品回撤水平类似。

而其中收益较高的阶段2013年-2014年出现,当时正值海外银行的“货币大放水”。

05

投资费用“叠床架屋”

尽管收益率有高有低、分化明显。但投资上述产品,投资者要支付的费用比较惊人,且层次很多。

材料显示,上述投资计划中,产品费率有三层结构(下图)。

 

仅仅在“最外层”的信托计划上,投资人就面对四个“收费项目”:

1%的认购费,每年还有0.1%的信托报酬,每年0.01%的保管费,每年0.9%的固定代理销售费。

此外,在私募基金这一层,投资人还要缴纳三个“收费项目”。

管理费0.23%/年、托管费0.06%/年、行政管理费0.06%。

“更贵”的收费还在最后一层,即境外基金部分。

每年固定管理费和行政管理费分别为1.25%和0.20%,以及每年末一次性收取的超额业绩报酬。

业绩报酬的收取比例是超过门槛收益后的20%,且按月累计,年末一次性提取

06

选大牌要理性

投资理财是个人自由,理论上旁人无权置喙。

但从实际情况看,海外大牌基金的收费会更复杂,投资环节更多,一旦发生意外情况,处理成本也较高,这是不争的事实。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内地资金走向海外,进行全球配置,选择全球某个资产类项下的最知名机构,也无可厚非。

惟有想提醒的是:

投资者要看清合同、算清账!

销售渠道要充分沟通、解释清楚!

本文首发于“华尔街见闻”。    

本期责任编辑 倪静

***

资事堂保留本文的所有权利,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转载、编辑、重新发布,否则将被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