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底绩优“中等规模”主动权益基金

机构投资 2023-04-10 07:49


规模是收益的敌人。对主动权益基金来说,在组合构建逻辑、择股择时、风险控制能力等因素之外,规模亦是影响其业绩表现的重要因素,尤其中长期业绩。


整体来看,相较“巨无霸”基金和“迷你基金”而言,中等规模基金在行业配置、仓位控制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灵活度、较高的流动性,资金使用效率也较高,往往容易表现出较好的抗跌性和成长性。



本文将“中等规模”的标准设定为基金资产规模介于20亿-70亿元之间。一方面,若规模太大,主动权益基金的交易成本、操作难度、管理难度都大大增加,且受制于“双十”约束,“巨无霸”基金往往出现“指数化”投资的趋势,从而降低了其获取阿尔法、获取超额收益的能力;另一方面,基金规模太小则申赎压力较大,流动性有限,组合构建缺乏弹性空间,业绩可持续性偏弱,甚至可能面临清盘风险。


我们基于主动权益基金(本文所指主动权益基金包括普通股票型基金、偏股混合型基金以及2022年年末股票占基金净值比例大于60%的灵活配置型基金,且不同份额合并计算)在2022年的业绩表现,剔除截至2022年12月31日成立不足半年的产品,在业绩排名位于前1/3的绩优产品中筛选出规模介于20亿元到70亿元的基金。


在2022年那种板块快速轮动、市场大幅震荡、风险偏好整体下降的环境下,绩优主动权益基金的规模普遍不大:业绩排名为前1/3的绩优主动权益基金约有1300只,以中小型基金为主,规模均值仅为10.46亿元,其中规模不超过2亿元的“迷你基金”多达470只,占比近4成;百亿级别基金则为11只;而中等规模基金为153只,占比不到12%。


1.绩优中等规模基金表现出

较好的业绩稳定性


根据2022年Q4股票占基金净值比的不同,将中等规模主动权益基金分为两组,一组是股票占基金净值比>90%,有76只;一组为股票占基金净值比介于60%和90%之间,有59只。


同花顺的数据显示,上述两个组别分别都有大约三成产品在2023年1-2月延续了上年的业绩表现,排名继续保持在前1/3的位置。比如丘栋荣管理的中庚价值品质一年期、中庚价值灵动,鲍无可管理的景顺长城沪港深精选、景顺长城能源基建,还有周海栋管理的华商优势行业、华商盛世成长、华商甄选回报等。


总的来说,绩优中等规模主动权益基金的业绩稳定性,与整体主动权益基金的表现大体一致,不过业绩排名越靠前,其业绩稳定性越强。以中等规模主动权益TOP20产品为例,在股票占基金净值比大于90%的组别,TOP20中有12只、占60%的产品得以延续上一年的业绩表现,继续站在业绩排名前1/3行列之中(表1、表2)。可比的是,去年业绩排名入列前1/3的11只规模超过100亿元的“巨无霸”基金,只有丘栋荣管理的中庚价值领航今年1-2月的业绩表现稳定在前1/3的位置,其他表现平平。


数据来源:同花顺(规模数据截至2022年12月31日;*标红数据表明在2023年1-2月业绩排名依然位居前1/3)


数据来源:同花顺(规模数据截至2022年12月31日;*标红表明在2023年1-2月业绩排名依然位居前1/3)

2.投资风格以大盘成长为主


整体来看,153只绩优中等规模主动权益基金中,基金经理投资风格以大盘成长居多,数量占比48%,接近半壁江山,比较典型的如工银瑞信杜洋、交银施罗德何帅、华宝刘自强、易方达萧楠、中欧周蔚文等;其次是大盘平衡,占比16%,如嘉实肖觅、国海富兰克林赵晓东、南方林乐峰等;中盘成长、大盘价值分别占10%左右,广发林英睿、华安刘畅畅等;中盘平衡占比7%左右,如中庚丘栋荣、华泰柏瑞董辰等;小盘成长、小盘平衡风格的则只有少数几只,如中庚陈涛、国金马芳以及诺安张堃等(图1)。


值得指出的是,在绩优中等规模主动权益基金中,虽然大盘成长投资风格的数量最多,但整体来看,它们多数在2022年的业绩排名相对靠后——其中排名最靠前的是何帅管理的交银瑞和三年持有期混合和刘自强管理的华宝动力组合混合A,而中盘价值、中盘平衡、中盘成长等投资风格则更频繁出现在前排(表3)。如去年录得61.8%收益率的招商朱红裕,就是比较明显的中盘价值投资风格。


图1:绩优中等规模主动权益基金的投资风格分布图

数据来源:同花顺


数据来源:同花顺(双基金经理产品以第一基金经理为准)


3.实现较强的业绩波动控制和回撤控制


控制回撤是长期受益的重要来源。许多投资者甄选基金时总免不了要对基金的波动率和回撤率做比较,将历史业绩的稳定性作为分析基金经理操作风格、投资逻辑的重要切入口。


中等规模主动权益基金在波动控制和回撤控制上具有一定优势。截至2023年2月28日,主动权益基金过去一年波动率、最大回撤率的均值分别约为21.3%和23.8%;同期中等规模主动权益基金的数据分别是20.8%和23.6%,不仅优于主动权益基金的整体表现,更显著优于大规模主动权益基金和小规模主动权益基金(表4)。


这一点在排名位居前1/3的绩优中等规模主动权益基金身上表现尤为明显。在两个组别的中等规模主动权益基金TOP20中,只有少数产品过去一年在波动性和回撤控制上表现欠佳,大多数都强于主动权益基金均值(表5)。比如景顺长城鲍无可、华泰柏瑞董辰、交银杨金金、中泰姜诚、嘉实肖觅、大成徐彦等基金经理,在较低的回撤率和波动率之下,实现了较强的进攻锐性、获得远超市场平均水准的受益。


数据来源:同花顺


数据来源:同花顺(截至2022年2月28日;*标红表明数据优于主动权益基金相应均值)


4.资金集中流向绩优百亿基金经理

旗下的中等规模基金


不难看出,这些绩优中等规模主动权益产品的基金经理,很大一部分是市场上耳熟能详的名字:两个组别TOP20中共计40只绩优中等规模主动权益产品,累计涉及20家基金公司的30位主动权益基金经理,其中百亿级别基金经理多达18位,既包括早已成名的陈皓、丘栋荣、何帅、赵晓东等老牌基金经理,也包括近年来炙手可热的姜诚、肖觅、韩威俊、杨金金等中生代、新生代基金经理(表6)。


在风险偏好降低、优质投资产品稀缺的整体市场环境里,资金集中流向曾拥有靓丽过往业绩和较强市场口碑的明星基金经理,并不难理解。比如中庚丘栋荣、交银施罗德何帅等,在各自麾下多只老产品任期年化15-25%的背书下,市场号召力显著。前者今年1月新成立的中庚港股通价值18个月封闭式股票基金,募集规模近20亿元,是当月成立最大的主动权益基金;后者在2018年1月之后有长达50个月的发行空窗期,到2022年3月发行交银瑞和三年期混合时,在同期平均发行规模为个位数的情况下,首募规模即超过30亿元。


同时,在基金公司做大规模、渠道发行等压力的驱使和引导下,叠加绩优基金经理稀缺等原因,“一拖多”的情况也愈加常见。如华泰柏瑞董辰,担任基金经理尚未满三年,以接管和新发等模式,名下已有18只产品(不同份额分开计算),涉及偏股混合型、灵活配置型、偏债混合型等多种类型,合计规模超240亿元;中泰姜诚名下自2021年以来新增12只产品(不同份额分开计算),令其所辖产品数量从2只增加到14只,同期所辖规模从不到10亿元迅速增长到175亿元;工银瑞信杜洋名下自2021年以来新增8只(不同份额分开计算),所辖产品数量从5只增加到13只,所辖规模亦迅速增长到236亿元。


这种情况的存在,多少给“中等规模”基金增加了一层迷惑性——投资者以为自己认购的是中等规模基金,殊不知基金经理肩上早已扛上了好几座山。当一名主动权益基金经理所管理的资产规模已达到数百亿乃至千亿时,尤其涉及多行业、多赛道时,所辖单一产品的规模是不是“中等规模”,对业绩的影响就没那么大了,更关键的是其投资逻辑、投研能力能否对辖下大规模资产管理形成有效支持。


从去年的业绩来看,两个组别TOP20产品所涉30位绩优主动权益基金经理,大多数扛住了市场的震荡波动,同一基金经理所辖产品较少出现业绩两头分化的情况,业绩表现比较过硬。但也有个别“一拖多”基金经理“战线”出现了“缺口”,如工银瑞信杜洋,除工银战略转型股票、工银战略远见混合外,所辖多只产品的同类排名落在后1/3行列;又如嘉实肖觅,旗下嘉实周期优选混合、嘉实物流产业股票等产品去年业绩可圈可点,而他于2021年初接管的嘉实研究精选混合A全年回撤-32.6%,同类排名位居后10%。



整体而言,对主动权益基金经理来说,“一拖多”或所辖基金规模过大、覆盖领域过广,可能过度透支基金经理的精力,顾此失彼;此外,在市场好的时候不管三七二十一密集发行新基金,规模快速上升,很可能发生销售适当性执行不到位、风险提示不足等情况,误导投资者的投资预期,为投后服务埋下隐患,影响持有人的投资体验,严重的甚至损害公司口碑。


数据来源:同花顺(截至2022年12月31日)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