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米·戴蒙


简介
杰米·戴蒙tp://a1.att.hudong.com/16/38/01300000029584119448385078361_140.jpg">杰米·戴蒙
杰米•戴蒙出生在纽约,1982年获得哈佛大学MBA后进入当时的美国运通公司,给时任美国运通总裁的桑迪·威尔当助手。威尔被赶下台后,迪蒙随之离去。两人在纽约曼哈顿的西格拉姆大厦一套公寓里住了一年,共同谋划,以图东山再起。其后,通过12年的大胆并购,他们把当初默默无名的银行——商业信贷银行——打造成了花旗集团。1998年底,威尔终于将他扫出了花旗,一年之后,迪蒙重出江湖,任美国第一银行Bank One)CEO。2004年,第一银行JP摩根大通合并,戴蒙出任合并后J.P.摩根大通的COO一职,从2006年起,杰米·戴蒙正式接替威廉·哈里森成为摩根大通新CEO。 [1]
经历成就
杰米·戴蒙tp://a3.att.hudong.com/72/41/01300000057121119881416353870_s.jpg">杰米·戴蒙

1985年6月, 他跟随华尔街的传奇人物桑迪·威尔一起从美国运通被“放逐”,1986年,他们一起前往马里兰州接管了巴尔的摩商业信贷公司,1988年又与 Primerica公司合并,此后经过一连串的购并,形成旅行者集团。到1998年4月,他们长达十余年的合并行动臻至巅峰,旅行者集团花旗银行价值700亿美元交易之后,诞生了庞大的新花旗帝国,桑迪•威尔与花旗原CEO约翰•里德共同执掌新花旗。杰米•戴蒙与桑迪•韦尔一起,又回到了他们的纽约。但就在花旗和旅行者合并不久后,这对“父子型”黄金搭档失和,戴蒙被迫离开花旗前往芝加哥,接手美国第一银行,短短几年后,把美一银行俨然打造成一个 “西部花旗”,2004年1月,摩根大通以580亿美元收购美一银行合并后规模仅次于花旗集团。就这样,杰米•戴蒙又回到纽约,然而,等到这一次重返时,“花旗小子”戴蒙已经是不折不扣的厉害角色了。

得意门生
如果不是因为忠诚,杰米•戴蒙1998年就会接受当时与桑迪•韦尔联合担任花旗CEO的约翰·里德的邀请,一道来亚洲了。

1998年4月,花旗旅行者集团的惊天合并,开创了华尔街混业经营的先河。在权力安排中, 戴蒙被认为是CEO之下位置最高的人。里德佩服韦尔的商业头脑和顽强斗志,但更多地和年轻有为的戴蒙志趣相投。据《花旗帝国》披露,里德请戴蒙和妻子到家 中吃晚餐,亲自下厨,还请他下次商务出差一起到国外旅行,这是进一步加深了解并讨论合并的绝佳机会。戴蒙受宠若惊。但这时戴蒙和桑迪的紧张关系已经升级了。戴蒙也忘不了,当他们还在美国运通时,当桑迪的另一助手彼得•科恩与CEO詹姆斯•鲁滨逊关系紧密时桑迪的震怒。如果和里德走得太近,桑迪必然妄加猜忌,认为戴蒙背叛了他。戴蒙很不情愿地谢绝了里德的邀请。忠诚也罢,决裂也罢,所有的故事都缘于桑迪•韦尔的野心和传奇。桑迪以经纪人起家,不断并购 成长,1981年,美国运通以10亿美元收购他掌管的全美第二大证券公司希尔森。1982年的一天,桑迪接到了从哈佛商学院毕业的杰米•戴蒙打来的电话, 请教择业建议。从此,戴蒙在桑迪的办公室开始了职业生涯——这一跟就是16年。他在各方面都学得很快,韦尔十分欣赏他的智慧、自信和风度,认为戴蒙可以胜 任华尔街的任何工作。

但是几年后,因权力斗争失败——对手是郭士纳,1985年6月,53岁的韦尔带着5000万美元,和28岁的戴蒙,从美国运通离职。

这对“师徒”的东山再起从1986年他们一起前往马里兰州接管巴尔的摩商业信贷公司开始, 1988年并购

杰米·戴蒙tp://a0.att.hudong.com/36/40/01300000029584119448400438675_s.jpg">杰米·戴蒙
Primerica公司,1989年并购巴克莱金融公司。《财富》评论说“桑迪仍然能够点石成金”。1991年,桑迪把Primerica 总裁头衔授予戴蒙,35岁的他成为财富500强中最年轻的总裁之一。

之后,并购仍然不断:1992年,Primerica收购旅行者保险27%股份,1993 年,从美国运通手中买回希尔森,并最终合并旅行者集团。在重建帝国的过程中,戴蒙得到了桑迪的真传,头脑敏锐,手腕果断,友好而精明。1995年7月, 《纽约时报》报道“韦尔的嫡系:门生权力不断强大”。 《商业周刊》则把戴蒙评为管理精英,称赞他“训练有素,事必躬亲”。

终极并购
从被放逐的日子起,桑迪和戴蒙就一直关注着花旗股票,这是他们想要建立的公司的榜样。1990年,Primerica股票创新高,戴蒙发现其市值竟然比老大哥还高。短短4年内把商业信贷做到30亿美元,令人难以置信,但是要再做大像花旗……两人都没有忘记拥有花旗的想法给他们带来的感动。

这时候他俩的关系仍然是最重要的,戴蒙已经从桑迪的临时替身,转变成了另一个版本的桑迪。桑迪对他越来越倚重,他成了人人称道的“桑迪通”。当桑迪有了一个念头,他会向戴蒙寻求帮助,可以用大脑同时计算几笔交易的戴蒙很快给出一个答案。这种依赖 逐年增长,有一次桑迪告诉《商业周刊》:“我有一个儿子,他有一个父亲,我们不是相互利用,我们之间是真挚的爱。”两人几乎形影不离。在商业会议上,戴蒙提供即时的信息。在公众面前,戴蒙讲一些他们从背井离乡到成功奋斗的小故事。向人们介绍桑迪时,戴蒙会讲桑迪的愚蠢笑话使他变得平易近人。桑迪暴躁的脾气和贪婪的胃口一样有名。当桑迪和戴蒙争吵时,其他人只能莫名其妙地听着。戴蒙有时也会抵抗桑迪的愤怒,连声音也和老板的一样大。

戴蒙和桑迪的关系在1997年变得紧张。戴蒙拒绝了桑迪的女儿杰西卡在其麾下的晋升要求,他对办公室政治既没时间也没耐心。桑迪对戴蒙很恼火,声明否认戴蒙是他的继任者。他们的争吵低劣粗俗起来。董事会第一次怀疑他们的个人裂痕能否愈合。

尽管如此,他们在做交易的立场上是一致的,不断并购是他们创建金融帝国的力量源泉。在花旗“终极交易”之前,桑迪把目标锁定在了最有名望的JP摩根身上。但合并未果,桑迪没能走进挂着老摩根画像的走廊——现在由戴蒙入主。

失之桑榆,收之东隅。1997年9月,旅行者集团90亿美元收购所罗门,桑迪把巴菲特称赞他 的一句话框起来。戴蒙并不看好这宗买卖,亚洲金融危机使所罗门损失5千万美元。他的权力被削弱了,桑迪干涉他主持的管理层会议,戴蒙抗议,“你在捣乱,我 们有重要的工作要做。”桑迪脸色通红,吼叫如牛,“该死,戴蒙,这是我的公司!”

杰米·戴蒙tp://a0.att.hudong.com/52/41/01300000057121119881417850152_s.jpg">杰米·戴蒙

1998年,花旗集团组建后,桑迪和戴蒙长期积聚的不和终于到达了极点。11月1日,星期 天,戴蒙被解雇了。他强忍痛苦,“看,我已经在这家公司干了16年,我把全部心血都花在它上面了,我想告诉你们这是一个童话般的地方。继续为你们自己而自 豪吧!”经理们鼓掌喝彩。桑迪说,“你表现得很有风度和涵养,我仍然尊重你、喜欢你。”戴蒙也很感动。桑迪要拥抱他,戴蒙向后退了几步,“请不要拥抱我!”

星期一,戴蒙辞职的消息宣布后,花旗股价下跌近5个点,两周内,市值蒸发110亿美元。42 岁的戴蒙拥有3000万美元现金股票,却不知道该做什么,他上拳击课,每天都回家吃饭,在笔记本上写:投资家、教师、作家、家庭主“夫”……最终他回 绝了亚马逊、喜达屋酒店、大英伯克利银行,选择了全美第五大银行美国第一银行

戴蒙也花了很长时间来反省他和桑迪的关系。他给哥伦比亚商学院一个MBA莎士比亚研讨班上 课,指出公开批评李尔王并被放逐的肯特郡伯爵,本来可以更有策略同时又不失诚实和正直。1999年12月6日,经调解,戴蒙和桑迪在四季酒店坐在一起,推 心置腹地交谈。第二天,《金融时报》头版刊载了三则重大新闻:美国创纪录的财政赤字俄罗斯内战以及桑迪和戴蒙握手言欢,“华尔街众所周知的夙怨……终于 化解了。”

2000年2月28日,里德退休,桑迪大权独揽。一周后,戴蒙成为美国第一银行董事会主席兼 CEO,股价上涨了12%。戴蒙带着一家人搬到了这座“风城”,这位土生土长的纽约佬还买了生平第一辆车。戴蒙立即着手削减开支,注销坏账,替换管理人 员。当被问及谁是他的榜样时,戴蒙回答说:“桑迪•韦尔”。

摩根大通掌门
脱离了桑迪的“光环”,戴蒙表现出了“领导一家金融公司的雄心和抱负”,华尔街也对富有领袖气质的戴蒙另眼相看,他已经成为银行业的领袖人物之一。

2006年3月, 《布隆伯格》杂志报道了杰米•戴蒙在摩根大通的“魔力进攻”。他几年前是个 欢呼型的快枪手,但新摩根大通需要耐心,他比以前低姿态多了,见到员工就问他们在想什么,他甚至为一个小的账目失误道歉。“我没想到他会改变那么大。” 1986年在商业信贷公司就认识他、如今是摩根大通高级顾问的罗伯特•利普说。

戴蒙在芝加哥开始了再次崛起之旅。这家中西部最大、全美信用卡发行第三的银行处境艰难,亏损 5.1亿美元。戴蒙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我们不只砍树,我们用电锯”,两年多就使美国第一银行扭亏为盈,2002年盈利33亿美元,2003年则达35亿 美元巴菲特曾致信戴蒙,说戴蒙所做的年报是他见过最好的。

按解职协议,戴蒙3年内不能从花旗挖人,但在他与桑迪和解之前,美一银行就已经雇用了几位花 旗的高级经理。一些忠实者也离开花旗加盟戴蒙,“非竞争”合同失效了。桑迪勃然大怒,转告戴蒙说(当时彼此不说话),“CEO不是这样做的。”2001年 夏天,当戴蒙主动到花旗挖人时,这种人才流失甚至使美一银行被称为“西部花旗”,桑迪都忍住了。

2002年9月,戴蒙到纽约出差,桑迪请他在花旗私人宴会厅共进午餐,“欣慰的是我的经理去 了你那儿而不是别人那儿。”当时的花旗正处于困境。戴蒙没明确表示要把美一银行的业务延伸到股票经纪方面,但他显然对尽早打入华尔街蠢蠢欲动。已经有传言 戴蒙打算恶意收购花旗最大的竞争对手摩根大通了。意识到戴蒙有可能从街那边发出挑战,桑迪说,“那将很有意思。”

花旗经理看到了戴蒙,都过来和他握手。他们觉得只要桑迪能和戴蒙在一起,一切都可以摆平了。尽管已生华发,戴蒙还是像以前充满活力。

2004年1月,摩根大通以580亿美元收购美一银行,总资产1.1万亿美元,规模仅次于花 旗集团。交易完成后,戴蒙接到的第一个电话就是桑迪的,他则致电花旗CEO普林斯。当年花旗的崛起改写了华尔街摩根家族统治的格局,如今戴蒙掌舵摩根大 通,就是为了让摩根家族重振昔日雄风。“带领摩根大通走向更加卓越,是我的梦想。”戴蒙说。

杰米·戴蒙tp://a0.att.hudong.com/27/40/01300000029584119448405412633_s.gif">杰米·戴蒙

在进入摩根大通华贵殿堂的同时,戴蒙把“成本杀手”也带了过去,内部人士的说法是“杰米化 了”。他还整合两家银行的电脑系统,扩展新的分支机构,并且试图加强摩根大通曾经错失的高成长领域,比如能源交易。这对摩根大通中国区CEO李小加是个好 消息,他在2005年中海油对优尼科的竞购中参与很深。

2004年,哈里森说摩根大通将继续与花旗竞争批发银行业务,“但我们并无意成为一间全球消 费银行”。戴蒙说,摩根大通在中国有很强的批发银行,也希望并购进入零售银行,“但摩根大通在中国的发展是长期的,我们将按照自己的节奏,我们有时间和耐 心。”至于这两年外资入股中国银行业,摩根大通没动静,戴蒙说,“实际上我们谈了很多,仅20%的股权对我们并无吸引力,我们最终关心的不是价钱,而是能 否双赢。如果找到好的合作伙伴和机会,我们会毫不犹豫。”

没有人不相信戴蒙的金融野心,他有时也会谈到生活和哲学。他的个人理想是“与妻子和三个女儿快乐生活”,当然女儿会把家里的狗也纳入。戴蒙推崇智商和情商,“我们生活在复杂的世界,随着你的成长,一定会发现复杂和简单其实是相辅相成的。”

最经典战例
在新集团中,威尔同戴蒙一起任联席CEO.外界多认为,威尔脾气过于暴躁,他甚至经常将下属训斥得泪流满面。在几次高层权力争斗中,他还不止一次的同最亲密战友决裂。

两位CEO合作仅一年,戴蒙便在集团内部的权力斗争中出局,威尔开始独掌花旗大权。

戴蒙的离职原因,被总结为三点:威尔不乐于看到戴蒙过早挑战其权威;合并后整合相当困难,势必牺牲某些角色来杀一儆百;不巧的是,戴蒙未适时提升威尔之女杰西卡•威尔,令对方愤然离开,成为威尔清除戴蒙的导火索。

戴蒙离职的消息传出两周内,花旗集团市值蒸发110亿美元,相当于其总市值的11%。

随之而来的,是戴蒙不得不从大量的再就业选择中迅速抉择。年轻的银行家相中了美一银行(Bank One)——这家处境艰难(当时亏损5.11亿美元)、在全美排名第六的中西部银行

这让业界大跌眼镜。

但戴蒙创造了奇迹,也创下了自己单打独斗的最经典战例。

自2000年3月加入美一银行后,戴蒙担任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4年中,戴蒙引领公司发生了巨大变化。到2003年,美一银行盈利创下历史记录,达35亿美元

2005年11月16日,当戴蒙坐在《财经时报》记者面前,试图总结当时为何能取得如此业绩时,好一阵沉思。

彼时,戴蒙曾有句名言:“我们不只砍树,我们还用电锯。”他在裁员上“大开杀戒”,不过,当时的裁员计划非常清晰,基本不针对客户服务层面,而重点指向公司内部的官僚机构。这样的裁员使公司能更高效地运转。

荣归纽约

杰米·戴蒙tp://a2.att.hudong.com/81/41/01300000057121119881419200174_s.jpg">杰米·戴蒙

美国第一银行虽在业界已扬名立万,但要想做出更大的事业,戴蒙必须再做打算。

此时,与他同样一筹莫展的还有摩根大通的哈里森。这位迈克尔•乔丹的师兄、身高1米92的前北卡罗来纳大学篮球前锋曾以扣篮闻名,却从不善更具风险的投篮。

哈里森执掌的大通曼哈顿银行于2000年宣布与J.P.摩根合并合并后,它的英文名字仍叫J.P.Morgan,后考虑到大通银行在中国有相当市场基础,中文译名为摩根大通。

合并后的摩根大通厄运不断:其风险投资全盘尽墨,不良贷款数量巨大。更糟糕的是,摩根大通因缺乏人才倍受嘲笑:60岁的哈里森甚至推选不出一名合格的接班人。

哈里森和戴蒙在过去几年中,几乎每个季度都会找机会共进午餐,但到2003年11月,突然间,他们不再共同露面公众场合,而开始低调会晤。

2004年7月1日,摩根大通与美一银行正式合并,戴蒙荣任摩根大通集团总裁兼首席运营官。此次合并交易打造了一家价值达1.1万亿美元,并在贷款信用卡、投行、资产管理私人银行资金管理证券服务、中间市场及私人股本领域均名列前茅的金融服务集团。

此前的2003年秋天,戴蒙曾预言,巨型银行并购的狂潮已初现端倪,芝加哥市场将因此“血流成河”。现在,他的预言成为现实。

一时间,华尔街所有的银行家和媒体都在议论,戴蒙的锋芒将直指以前的东家——花旗集团。

“从被解雇之日起,戴蒙的野心就是有朝一日荣归纽约。”一位花旗集团董事认为,这无异于复仇的开始。

据称,摩根大通与美一银行合并交易完成后,戴蒙打出的第一个电话是给其父亲;而他接到的第一个电话来自桑迪•威尔。

这似乎印证了中国的一句俗话,“不是冤家不聚头”。

崭新的航程

杰米·戴蒙tp://a2.att.hudong.com/48/42/01300000057121119881420509507_s.jpg">杰米·戴蒙

作为老一代摩根财团最正统的继承者——摩根大通银行此前一直只服务企业客户。至今,摩根大通未在美国以外的地方开展零售银行业务。

但世界的发展已今非昔比。20年前,美国最大的10家银行针对个人客户零售银行资产占其总资产的份额仅为27%,到两年前,这一数字已提高至49%。

摩根大通未来的市场策略,会否根据现实形势向零售银行有所侧重?已航行150多年的大船将驶往何方?这对船长戴蒙而言,将是艰难抉择。

由于此前戴蒙具有花旗集团、美一银行等很强的零售银行工作背景,现在,连摩根大通的一些员工都认为,这种经历将使戴蒙对零售银行业务兴趣盎然,不排除他未来向此方向倾斜。

而且,摆在摩根大通面前的,还有美一银行的独特魅力——健全的零售网络。对戴蒙来说,现在可谓天时地利。

当年,威尔和戴蒙促成了花旗集团的崛起,并通过花旗改写了华尔街摩根家族一统天下的格局。而今,戴蒙掌舵摩根大通,为的是让摩根家族重展昔日霸主雄风。

在戴蒙看来,终有一天,他们也会在亚洲,特别是中国,进入消费银行领域。

他同时不排除在中国选择合适的对象进行并购。他告诉《财经时报》,他们在中国的投资,会非常明智和主动,并非冲到眼前的每一个机会都要抓住。

“最终的落脚点是彼此能不能双赢。既然要在零售银行业务方面投资,我们的战略和将来的合作伙伴,就必须互相能匹配。我们将按照自己的节奏来做决定,我们有的是时间和耐心。”

商业思想

为最坏的事做准备
“商业没有模式可循,你必须有一套自己的逻辑,开发出自己的战略。你可以对照着别人挑战自己,但不要模仿任何人。”身经百战的戴蒙自有一套鲜明的逻辑,每到一处,他都把人员重组风险管理成本削减和标准等贯彻到底。

戴蒙进入美一后,把费用削减了15亿美元解雇了原管理团队的大部分人员,引进在旅行者集团和CitiI时培养的一批“忠臣”,重组了一支队伍。从2000年亏损5.11亿美元,到三年后盈利35亿美元,美一实现了里程碑似的转变。

戴蒙的管理类型是一种让人摸不透的混合物,他的原则极度的保守,行动却极其的活跃,甚至带有侵略性,并伴随着妄想控制一切的冲动。

“他总是未雨绸缪,为最坏的事做准备,认为经济萧条随时可能到来。”美一银行风险管理首席Linda Bammann说。

戴蒙接手美一时,美一已身陷“四面楚歌”,他到任后第一个行动就是建立一套复杂的风险管理系统,这套系统督银行多样化风险,该系统发出的警告 使美一银行在科技泡沫破碎前,减少了向世通和其他科技公司上百亿的高额贷款,也躲开了横扫包括摩根在内的其他 对手的高信用损失。

战略屈居第二
戴蒙的管理类型绝非师从课本。他从四处搜集资料入手,尽可能多地与组织中各个层次的人谈话。在总部,他只有半天是用来开会的,其余的时间他或者 与执行人员边走边聊,或者给办公室经理,系统分析员,销售代表,当然还有客户打电话询问有关事情。对戴蒙来说,这是发现隐藏问题,了解每一个业务操作流程 的最好方式。

但是这种“微服私访”也引起了不满,甚至一些跟随戴蒙多年的执行人员谈到这个问题也流露出怒气,“你永远也别想出去度假”,Bammann说, “他会跟你的手下人谈,并自作主张实施变动。”但是戴蒙的这种警觉也有好处,“在旅行者集团,从清洁工作,到资产抵押证券承销,事无巨细没有他不知道 的。”“在美一也一样”。你别想拿任何自我感觉良好的天花乱坠的话忽悠戴蒙,事实是怎样的,他早就清楚了。

戴蒙手下的人对他绝对的忠诚,他在每一个领导的公司都建立了一种良好的个人关系。“Travelers的每位员工都感觉是他的私人朋友”。最明 显的是,员工都愿意追随戴蒙,因为他是一个重视结果的激励型领导者。“他会把你逼疯的,但我信任他,并愿把我的生命都交给他。”1991年被戴蒙雇佣的 Miller说。

戴蒙周身散发着一种魅力,这是一种员工股东甚至华尔街的分析师都能感觉到的无形力量。尽管戴蒙接手美一时,美一的状况极度的糟糕,扭转这种局 面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但投资圈里的人无疑都怀有一种期待,而这均源于戴蒙的魅力。戴蒙对公司的方方面面,从改革,领导力,到客户均有自己的理解。

“每一次例会我们都应当关注对手的行踪,认清怎样才能更好地服务客户。过去,顾客的抱怨都随风而去,执行官从不了解。如果你不知道这些问题,怎么能去弥补,又怎样去完善自己?你应当从客户员工那里寻找答案。”

尽管战略的重要性不可小视,但相对于行动来讲还是屈居第二。戴蒙说,他宁愿领导一个行动高于战略的高层管理队,而不是战略一流,执行能力弱的组织

“我认为领导力是一种特权,一份责任,一种荣誉。领导者的工作应当是最困难的,而不是最少的。你不能因为一晋升就以为天下无敌了,因此长出一口气,‘现在万事OK了’。你应当每天都接受挑战。” [2]

戴蒙语录
杰米·戴蒙tp://a4.att.hudong.com/48/42/01300000029584119448423101212_s.jpg">杰米·戴蒙

背景一:接受媒体采访时,戴蒙素来不喜欢来什么开场白。他的通常做法是,入座后,上来就说——“大家好,问吧!”

背景二:戴蒙认为一家企业是否具有成长性与很多因素有关,CEO的理想也是因素中的一环。当《财经时报》问及戴蒙个人理想时——“第一,与妻子和三个女儿快乐生活;第二,世界能变得更美好,自己在其中能真正有所贡献;第三,把摩根大通打理好。不过,我的女儿们肯定不赞同我的观点,她们一定会说我怎么没把家里的狗也纳入。哈哈,其实我个人不喜欢那条狗。”

背景三:当《财经时报》记者拿出自带数码相机拍照时,戴蒙停下正与其他人进行的交谈——“我就喜欢你们《财经时报》的风格,你们自己摄影,而不用再请摄影师,这样可以节省一大笔钱。”

背景四:戴蒙加入美一银行后买了5千万美元公司股票买入价28美元。去年,美一与摩根大通合并,美一股票经置换后价格已高达51美元,戴蒙狠狠赚了一笔。但他没有出售自己的股票——“作为合并后新企业的‘船长’,我有责任令更多的股东得到更多的增值。”

背景五:在接连不断收购战役中成长的戴蒙,对收购看法独特——“无论是大银行还是小银行,最重要的是要发展成为一家具有强大活力的公司。一旦有 了强大的活力,你自己就有了选择余地,可以选择买别人,也可以选择卖掉自己。要是没有这种基本活力,你就没有选择,一切也就无从谈起。”

没有人否认他在华尔街的地位,也没有人否认他的能力,自从离开华尔街,人们就在翘首以待,盼望着他的归来。两年前的一纸合并协议终于让他重归故里, 回到了属于自己的舞台。两年后的今天,他以耀眼的姿态当上了著名投行摩根大通的CEO。他就是华尔街的传奇人物——杰米•戴蒙。

人生感悟
杰米·戴蒙tp://a0.att.hudong.com/30/42/01300000057121119881425369582_s.jpg">杰米·戴蒙

关于金钱
“我有过艰难的时期,不能随心所欲地花钱。我不想为一辆车和车库费神,我不想成为财产的奴隶,不得不去费心料理它。”

关于责任
“工作和接受关于工作的教育是你的责任。商学院只能灌输那么多,学习知识是一生的追求——这是你的责任。”

关于合作者
“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是选择正确的合作者,不管是婚姻、友谊还是商业活动。工作的部分内容是为你尊重的人。我记得有一个辩论是关于工作和几千美元工资差距的话题。几千美元真的是差距吗?能和诚心帮你成就的人共事才是最重要的。”

热门词条

应收账款 区域货币 区间估计 CPI(Consumer Price Index) 资本成本 单向定单 金融危机 外汇通 认可 外汇佣金 汇率 资产 ISO 经济 增量成本 服务 CFO MIT 加工 什一税 租赁期 销售 股价反弹 SME 抽签偿还 REF MG金融集团 技术 空头陷阱 市场 美元 股利收入 中小企业 资本 美国 两会 中国股市 备付金率 价格 吊空 指数 股灾 葡萄牙币 pt 调至市价 清算 电子汇兑 下降三角形 Writer 税粮 FDI width Theta peg MACD 巴塞尔资本协议 冲账 管理 艾略特波段理论的含义 贴现现金流 外汇交易法 短期同业拆借 银行 消费发展战略 拔档 联系汇率制度 延期付款汇票 Exposure 短期国际商业贷款 公司 金融中介理论 阴烛 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金融) 标准普尔(S&P) 外汇 美国贝勒大学 汇差清算率 正利差 分期付款汇票 软通货 出口物价指数 选择权买方 集中竞价 百分比回撤 无记名汇票最低报价戴维·凯特标准·普尔 500指数抵押品持平德国工业产值德国消费者物价指数成本协同效益 非农就业人口 交易 德国伊弗研究所景气调查 持平 道琼斯公用事业平均指数 指示汇票 金融 产品竞争力 财务指标 盈利能力比率 外汇实盘交易方式 Quote 国际收支差额 货币 外汇实盘交易指令 什么是外汇市场的过分反应 南洋商业银行 货币期货交易 BBC制度 波浪理论与新闻价值性的关系 希腊德拉马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