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体系理论

基本资料
世界体系理论tp://a1.att.hudong.com/74/81/01300000212958122572817360071_s.jpg">世界体系理论
世界帝国是一种具有政治制度的社会单位,它的基础在于中央集权统治,它依靠政治权力,以纳贡的形式从直接生产者手中掠夺经济剩余。到大约15世纪束16世纪初,世界经济体系开始出现。“它不是一个帝国,尽管它像一个帝国那样幅员辽阔,并带有某些特征。它既是不同的,又是崭新的。这是世界上前所未有的一种社会体系,而且这正是现代世界体系与众不同的特点,它有异于帝国、辅邦和民族国家。因为它不是一个政治实体,而是一个经济实体 ” 。世界经济体是具有劳动分工和不同文化制度的单位,是一个没有权力中心的世界体系,主要是利用不平等交换机制经济剩余从“边缘”转移到“中心”。

当然,这个世界经济体刚刚出现的时候,世界上大部分地区仍然处在政治体系(世界帝国)的控制之下,甚至少数地区仍然处于无体系的杂乱状态之中。经济体系是政治体系的发展,但不是所有的政治体系都能发展成为世界经济体。历史上作为政治体系的帝国,由于未能及时地向经济体系演进,最终都由于内部或外部的冲击崩溃瓦解。另一方面,经济体系内并不是没有政治上的联系力量,而是各部分之间的基本联系是经济的。这一点与政治体系的帝国恰恰相反。

经济体系首先出现在欧洲。但是,“欧洲并不是当时唯一的世界经济体,还存在其他的世界经济体,但只有欧洲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从而使它能超过其他的实际经济体。”由此,沃勒斯坦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术语:“世界经济体系”。他指出,世界经济体系以资本主义的方式,迅速向外扩张,经过几个世纪(约500年)逐渐形成一个世界性的经济体系,即“现代世界体系” 并认为,由于欧洲经济体系中单一劳动分工,多种文化制度,经济剩余的转移是由资本主义造成的,因而这个世界体系就是资本主义体系。沃勒斯坦把“世界经济体 和资本主义看作是一枚硬币的正面和反面,是一种不可分割的现象,而这枚具有这种统一性的硬币,就是“现代世界体系”。总之,沃勒斯坦把资本主义看成是现代世界体系的内核。

沃勒斯坦还有一个十分突出的观点,那就是现代世界体系的前景是社会主义政府。他认为,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始终存在着压迫、剥削和不平等。由此会出现一次次的周期性动荡;加上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在地理范围上的扩张正趋极限.必然要求政治和经济决策层的重新组合。“这将构成世界体系的第三种可能形式,即一个社会主义世界政府。”但是,沃勒斯坦并不认为那种社会主义世界政府实行的制度就是在一些国家已经实行的社会主义制度。他说,“当21世纪中叶资本主义让位于后继的体系(一个或多个)时,人们将看看这个体系是否会更平等。人们不能预测它将是一个什么样的体系,通过人们目前政治和道德活动来影响其结果。占人类四分之一人口的中国人民,将会在决定人类共同命运中起重大作用。”这样的一个粗略的轮廓似乎很能使人,特别是中国人,感到欢欣鼓舞。但事实又如何呢?

结构特征

世界体系理论tp://a4.att.hudong.com/36/82/01300000212958122572824686535_s.jpg">世界体系理论
现代世界体系的结构特征:“中心—— 半边缘——边缘”

“现代世界体系是具有广泛劳动分工的实体。这种分工不仅仅是功能上的——即业务上的——而且是地理上的。那就是说,各项经济任务的区域分布不是均匀地分布于整个世界体系。现代世界体系内的分工是不均匀的,在现代世界体系中占优势的地区。即中心地区,往往是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一方面,他们不仅通过不平等的分工关系控制了有利的贸易通道,而且可以利用边缘地带提供的原材料和廉价劳动力生产高附加值产品,从而始终在世界市场占据垄断地位;另一方面,这些地区都有一个强有力的国家,祆勒斯坦不承认资本主义是一个以国家不干预经济事物为基础的制度,相反认为“资本主义是建立在政治实体及经济收益分配到‘私人’手里的同时。又不断关注经济损失的基础之上的。”

与中心国家相对应的,是边缘地区。一方面 “边缘地区的地位刚好相反,它可为现代世界体系提供廉价的劳动力、原件和初级产品(主要是农产品、矿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另一方面,边缘地区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机器。“我不说边缘国家,乃是因为边缘地区的一个特征就是本土国家很虚弱,这包括从根本上不存在的国家(指处于殖民地状态)到自立程度很低的国家(指处于新殖民地状态)。”

半边缘地带介于二者之同。这类国家既受中心国家控制,同时又可部分地控制边缘国家,如拉丁美洲的一些经济强大国家和欧洲的整个边缘地带,以及部分亚洲国家。在沃勒斯坦看来,“半边缘地区是一个世界经济体不可缺少的结构性要素。这些地区所起的作用同帝国中各贸易集团能起的作用相似。”半边缘地带在现代世界体系中的独特地位,决定了其上升为中心国家或下降为边缘地区的双重可能性。另外,如果说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的“中心——半边缘——边缘”结构是对西方经济发展理论和依附理论的“中心——边缘”结构的继承的话。那么“半边缘地带”的概念,则是一个独特的创见。

世界体系理论认为,现代世界体系的结构是处于不断的调整、变化中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上一个层次出现空位的前提下。一些能为自身创造有利条件的半边缘地带可以通过位置的移动上升副中心位置。同样,一些能为自身创造有利条件(如建立强大的国家机器等)的边缘地区,也可以通过结构位置的流动而上升到半边缘甚至中心的位置。中心国家也会出现衰败。“一个国家一旦出现真正的霸权国,它就开始衰落。因为一个国家不再是霸权并不是因为它丧失了力量(至少过去很长时间后不是这样),而是其他国家取得了胜利。” 事实的确如此。16世纪的霸权国是荷兰,l7、18世纪被英国取而代之。“19世纪后,随着中心区逐渐由西欧扩大到北美,英国霸权地位逐渐衰落。到20世纪中叶,美国成为霸权国,此后它也逐渐衰落,由此引发整个世界格局的一系列巨变。”

经济因素

现代世界体系中的非经济因素

沃勒斯坦的现代世界体系是一个经济体系,主要是从经济,特别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对于非经济因素(如国家、阶级、思想文化)在现代世界体系中的影响的论述,仍不失其价值

关于国家,沃勒斯坦认为,国家在现代世界体系的形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代世界体系的早期,即至少在16世纪初,并延续至l8世纪,国家在欧洲世界经济体中起着经济中心的作用。” 绝对王权在西欧的兴起与欧洲经济体的出现,显然是同时的。”但他又认为,国家的作用未必就是良性的,“政治行为最初在国家结构之内,而这些国家由于它们在世界经济体中的作用不同,结构也不同,中心国家中央集权化最甚。” “国家机器包含着某种倾斜机制在某一点上能使力量产生更大的力量。”相反.“在那些国家机器软弱的地方,国家的管理者们没有起到协调复杂的工、商、农的作用。”总之,在沃勒斯坦看来,国家在主要方面不再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而国家机器的强大与否,是世界经济体动力的重大前提。

沃勒斯坦还试图通过对阶级因素的分析,来解释现代世界体系的形成。他说,“如果世界体系是仅有的真实的社会体系(而不是事实上被隔离的自然经济体)。那么,就必须把阶级和身份集团的出现、巩固和政治上所起作用,必然看着世界体系的要素。”沃勒斯坦对现代世界体系中阶级因素的认识可以概括为三点:第一,阶级与身份集团不同,关键性的差别在于是否具有阶级意识。 阶级总是潜在的存在着(自在之物),问题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这些阶级会具有阶级意识(独自的),也就是作为一个集团,或者在一定程度上作为一个文化实体在政治经济舞台上从事话动。” 第二,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过程是建立在资本和劳动这一核心矛盾之上的,它迫使人们以这样或那样的职位参与生产过程,成为剩余价值的制造者或受益者即无产阶级或资产阶级。为了改变它们之间不平等的议价关系,必须建立起适当的制度来影响国家决策。第三,现代世界体系中存在着一个“单一的阶级体系”。也就是说,只有资产阶级(中产阶级)以一种阶级的面貌出现于政治经济舞台,传统的身份集团(如贵族)以及工人仍处于无阶级意识的状态。

沃勒斯坦对现代世界体系中思想文化的作用的论述是很不充分的,也许他认为没有必要。他虽然指出,“延长的16世纪(即西方学者所指的1450年至1640年这一阶段)不只是一个通货膨胀的时期,还是一个结构上的革命时代,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广大人民愿意接受新的思想。人文主义和宗教改革的思想使那些不顾一切要摆脱控制的人们具有了激烈的品质。l7世纪则代表了一个和平与冷静的时代。古典主义,像专制主义一样,并不是一种现实的写真,而是一种纲领——一种使政治和文化的首创精神回归到上层社会中的纲领,以便更好地领悟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根本的社会变迁。”但这样过于宏观的论断,并不能揭示精神与社会文化对现代世界体系这样一个经济体系深层的本质作用。因此可以认为,沃勒斯坦在这方面的贡献,仅仅是承认了这种作用的存在,但未对其作必要的深人研究

应该说,经济全球化作为一个历史过程,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而当今世界的经济体系在很多方面呈现出与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不同的内容。

1、新的国际分工动摇了现代世界体系关于劳动分工这一理论基础

现代世界体系是建立在“中心——半边缘——边缘”之间的劳动分工的基础之上的。这一劳动分工在近代表现为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关系。但是2O世纪中叶以后,殖民体系逐渐瓦解,中心国家、半边缘地带、边缘地区已经演变成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它们之间的国际分工已不象现代世界体系中那样单纯,劳动分工呈现出双向发展的趋势。从广度上看,参与国际分工的国家已经遍及全球;从深度上看,国际分工越来越细,已由过去的单一的垂直型分工发展成为垂直型、水平型和混合型多种分工形式并存的新格局。另外,全球化控制方式也发生了重大转移。旧的资本全球化控制方式主要是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借助的手段主要是商品资本和武力。而在新全球时代,西方中心极对全球的控制方式主要是信息、科技、政治、文化、传媒和人才,即“后殖民主义”或“后帝国主义”。全球互联网、话语生产、知识经济及文化传播成为其倚重的主要手段。

2、跨国公司的出现,模糊了中心、半边缘和边缘之间的界限

从20世纪50年代起,跨国公司就开始活跃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并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据联台国贸发会议统计,1998年全世界跨国公司有6万多家.其境外机构有6多万个,其生产总值约占世界生产总值1/3,国际贸易的60%,国际直接投资总额的70%,世界技术转让的80%。与此同时,跨国公司创新了一种现代企业组织制度。它没有固定处所的“中心”。经济活动及其效益也不再为某一国家所独有,越来越呈现出生产国际化经营多元化、决策全球化的特点。

3、区域经济一体化,改变了现代世界体系的内部运动过程

经济全球化的同时,区域经济正走向一体化。所谓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一种“国家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联合起来,彼此对等、自愿地约束自己的部分经济主权,通过制定严格的经济条约法规,建立相应的执行机构,使该组国家的资源不受国界的限制,在共同空间中得到优化配置。从而迭到共同繁荣的目的。”如“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台组织等。这使得国家更重视区域经济联系,在联系中互相依存、共同发展,即“用同一个声音说话”,而不是像现代世界体系中所描述的由边缘向半边缘、边缘通过积极竞争或消极等待的“补缺”式前进。

与政治多极化
世界体系理论tp://a3.att.hudong.com/80/82/01300000212958122572821933420_s.jpg">世界体系理论
在政治多极化这一形势下,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中的一些政治因素,如国家权力、阶级、地缘政治等的作用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现代世界体系的政治理论基础。

1、现代世界体系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扩大、中心国家地位的巩固上升,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家的“倾斜机制

但是,与经济全球化的同时,出现了政治多极自治的倾向 由于地方民族主义的抬头,加上跨国公司对国家权威的削弱,出现了较强的政治离心倾向。国家作为极权机制经济体系的制衡作用也大非从前。由此,出现了这样的转变:沃勒斯坦的现代世界体系中只有中心地区才有国家,因此有“中心国家”一说,而边缘地区、半边缘地带国家力量非常弱小。恰恰是中心国家的力量在削弱,而半边缘地带和边缘地区因为要赶超中心地区,正日益强化其国家力量,以此充分调动有限资源,与中心一搏,比如20世纪以来,拉美的军人政府,东南亚国家的统制政治等。

2、在政治多极化的国际秩序中,阶级的作用也与其在现代世界体系中有所不同

如前所述,沃勒斯坦认为现代世界体系中有一个单一的阶级体系。这个体系以中产阶级为中心,旧贵族和工人阶级都还不是一个真正的、有阶级意识的阶级。虽然中产阶级可以通过对国家机器的影响来满足自己的利益要求,但是沃勒斯坦认为,阶级利益应该放在整个体系中去考察。也就是说,一个阶级,与其说是共同利益的集团,倒不如说是处于同一层次的集团。中产阶级的单一阶级体系发生了一些改变。一方面,这一阶级已大大超过国家界线,不再完全依靠国家机器来发展利益。正如一些学者所言,全世界有产者走到了一起;相反“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目标仍任重而道远。另一方面,这一单一阶级体系正开始打破现代世界体系的地域界线和劳动分工界线。中产阶级的利益随资本的流动在全球化扩及全球。并且,原来不同劳动分工角色的阶级和身份集团,在各自同一利益层面上重新组合。

3、地缘政治向“后领土时代”的转变,改变了现代世界体系的地理结构

自世界体系形成以来,中心国家、半边缘地带和边缘地区之间展开了持久的殖民地、战略要地的控制和反控制,领土问题成为经济利益最重要的一个来源。由于科技革命、经济全球化、信息革命、新军事革命等诸多原因,形成了以经济、科技、信息安全为核心的国家安全观念。领土虽然还是国家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它与国家安全的紧密关系开始松弛,已经不再是国家安全中最核心的内容。人类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后领土时代。这一转变,使中心、半边缘、边缘的地理界线模糊,代之而起的是一种全新的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的综合标准。至少,中心不再是地理中心,边缘、半边缘也不再是地理意义上的半边缘、边缘。

总之,由政治多极化引起的新的国际秩序正处在激烈的重组之中,国家、阶级 地缘在现代世界体系中的意义也发生了一些变化。现代世界体系作为一个经济体系,一方面加入了更多的政治内容,另一方面其层次结构正日益模糊而面临重组。当然,重组的结果,可能新一轮的中心——半边缘——边缘,也可能不是。

3、现代世界体系与文化多元化

沃勒斯坦对世界体系中文化因素的作用的论述,凌乱而不足,但一个完整的世界体系不能不考虑文化的深层作用。沃勒斯坦承认现代世界体系作为一个物质经济实体,包含多种文化,但并未像考察经济因素的体系关系那样去考察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人们只能从字里行间读出,资本主义文化在现代世界体系中伴随着生产方式的扩展,具有绝对优势,使得这个体系经历了许多强制性的文化变革,如政治、基督教、强加的欧洲语言和某些技术、习俗的教育、法律准则的变化,这些强制性的文化变革改变了很多国家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但是进入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首先是各种社会主义思潮的出现,接着是2O世纪中叶后期民族主义思想的兴起。可以说,当今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民族主义是驾驭人类思想的三驾马车,它们互相斗争,又互相牵制,出现了空前的文化多元现象,这使得现代世界体系内中心国家文化的渗透力量遭到抵制和反渗透,现代世界体系出现了文化层面上的结构性问题。[1]

热门词条

应收账款 区域货币 区间估计 CPI(Consumer Price Index) 资本成本 单向定单 金融危机 认可 外汇通 汇率 资产 外汇佣金 ISO 经济 增量成本 服务 CFO MIT 加工 什一税 租赁期 销售 股价反弹 SME 抽签偿还 REF MG金融集团 技术 空头陷阱 市场 美元 股利收入 中小企业 资本 两会 美国 中国股市 备付金率 价格 吊空 指数 股灾 葡萄牙币 pt 调至市价 清算 电子汇兑 下降三角形 Writer 税粮 FDI width Theta peg MACD 巴塞尔资本协议 冲账 艾略特波段理论的含义 管理 贴现现金流 外汇交易法 银行 短期同业拆借 消费发展战略 拔档 联系汇率制度 延期付款汇票 Exposure 短期国际商业贷款 公司 阴烛 金融中介理论 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金融) 标准普尔(S&P) 美国贝勒大学 汇差清算率 正利差 外汇 分期付款汇票 软通货 出口物价指数 选择权买方 集中竞价 百分比回撤 无记名汇票最低报价戴维·凯特标准·普尔 500指数抵押品持平德国工业产值德国消费者物价指数成本协同效益 非农就业人口 交易 德国伊弗研究所景气调查 持平 道琼斯公用事业平均指数 指示汇票 金融 产品竞争力 财务指标 盈利能力比率 Quote 外汇实盘交易方式 国际收支差额 货币 外汇实盘交易指令 什么是外汇市场的过分反应 南洋商业银行 货币期货交易 BBC制度 波浪理论与新闻价值性的关系 希腊德拉马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