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求理论

马克思的供求理论
  虽然马克思没有建立系统的供给需求理论.但涉及供求理论的多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
  1.供求关系商品经济的基本关系。
  商品经济的许多范畴都可以统一到供求关系之中。如研究商品关系的那些基本范畴:生产与消费价值与使用价值商品货币等相互对立的概念.一旦把它们与市场相联系.实际表示的就是供给需求的关系。在研究商品价值的一般关系时不涉及市场,因而不以供求关系表示。马克思指出。在市场上。“互相对立的只是两个范畴:买者和卖者。需求供给”。 “在商品供求关系上再现了下列关系:第一.使用价值交换价值的关系,商品货币的关系.买者和卖者的关系;第二.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关系,尽管二者可以由第三者商人来代表”。
  2.供给需求只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它们都由生产产生。处于对立地位的供给需求彼此很难分清。在不同的角度说.供给就是需求.需求就是供给。属于增加供给的生产活动同时增加了对生产资料需求.和由于增加对劳动的需求而增加对消费资料的需求;换言之.生产中的生产需求也可以说是供给马克思在谈到供给需求的含义时说。“要给需求供给这两个概念下一般的定义。真正的困难在于。它们好象只是同义反复”:并认为供给需求都决定于生产:“供给需求是由生产本身决定的”. 深刻阐述了供给需求的辨证关系。供给需求的这种辨证关系对于政府进行经济的“宏观调控”很有指导意义。
  3.供给需求虽然闻由生产决定。
  但二者在量上没有必然的联系:二者真正的联系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总劳动中社会用来生产这种物品的部分。也就是这种物品的生产在总生产中所占的数量.另一方面,社会要求用这种物品来满足需要的规模之间.没有任何必然的联系.而只有偶然的联系”。这说明.供给需求同由生产决定.但供给需求不必然任何时候在量上都相等。理论上假设的供求均衡只是在不均衡波动中才存在.存在于平均数中。由于在市场上“供给”是为了价值.提供的也是价值.而“需求”要的是使用价值价值抽象劳动.供给商品中虽然花费了“劳动”.但产品不为社会所需要.供给成为“无效供给”。另一方面.从人的自然属性来说.需求具有无限性.但只有有相应货币购买力需求才是能实现的“有效需求”。市场上只承认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供求的这种“偶然联系”表明供给需求都是一种社会行为。反映一种社会关系;它实质表示的是商品经济条件下.劳动者之间存在交换劳动的关系。这种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就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4.供求关系不决定价值.但决定价格的波动
  供求关系虽然是商品经济的基本关系之一.但它对商品经济的本质关系— 价值关系.却没有决定作用。它只作用于价值的表现形式—价格价格供求关系上下波动.但价格与供求是互动关系.供求的不平衡在“互动”作用下有自动消除不平衡的趋势。说“趋势”是指供求的不平衡的消除不是瞬间的事.有时可能波动得很强烈.完全靠自身调节会给经济运行造成损害.需要借助外力调节。但由于不平衡有自动恢复的趋势.外力调节不能违背供求自动均衡的基本原理.这个原理就是供求和价格的“互动”,达到均衡的最终调节力量郡来自“价值”:价值运动是市场运动,包括供求运动的真正动力。
  5.供求关系的社会性和阶级性。
  供求关系的社会性是生产关系社会性质的表现。生产的方式既决定了供给的方式和供给的结构。这个结构又直接规定着衙求的结构。“供求还以不同的阶级和阶层的存在为前提.这些阶级和阶层在自己中间分配社会总收入.把它当作收入消费.因此形成那种由收入形成的衙求;另一方面,为了理解那种由生产者自身互相形成的供求。就衙要弄请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全貌”。具体地说。衙求的量取决于市场上用于购买的货币量。而这个货币量最终是由一定的分配关系决定的。一定的分配关系又取决于一定的社会性质和消费者的阶级地位。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关系中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劳动者能用于购买消费资料的货币始终只是“劳动力价值”。表现在分配上只占社会总产品的相对较小份额。所以.这种“需求关系”表现出生产与消费的对立关系。这才是凯恩斯所谓“有效衙求不足”的真正原因。
古典经济学的供求理论
  新古典学派在古典经济学庸俗供求论基础上发展了供求理论.不但把供求理论发展成为“均衡价值论”.还把供求关系数量化、数学化.使之成为西方经济学“万能”的分析工具。所以有人讥讽道“你甚至于可以使鹦鹉成为一个博学的经济学者— — 它所必须学的就是“供给”与“需求”这两个名词”。
  (一)需求理论
  西方经济学把“衙求”摆在首位,该理论认为,决定衙求的因褒主要有五个:第一,市场价格;第二,平均收入水平;第三,市场规模;第四,该商品的替代品的情况,包括数量、品种多少和价格;第五,消费者的选择偏好。一般假定除价格外的其它因素在一定时期和地方是相对稳定不变的。所以衙求被简化成商品数量与价格函数关系,即衙求量随价格的变动而变动。正常商品(非吉芬商品)的衙求量与价格呈反比例变化。将一定价格下消费者愿意购买量对应的数据绘制的表叫做“需求表”。
  将表上数字绘在坐标图上得到“衙求曲线”。用横坐标表示僻求量,纵坐标表示市场价格;由于衙求量与市场价格成反比。听以“衙求曲线”是一条由左上向右下倾斜(负斜率)的曲线。
  碍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是由“边际效用递减”律决定的,最先购买的一单位商品效用大。所以消费者愿意出较高的价格,以后每增加一单位,其“边际效用”是“递减”的;当数量很大时其边际效用非常小。消费者只愿意用非常低的价格购买。当个别消费者同时消费几种商品时,在可支配收入的约束下.它在几种商品中按照“边际效用递减”原理进行选择。当消费每种商品的最后一单位商品效用相等时。消费效用最大。消费者的这种效用最大化行为构成“消费均衡”。
  (二)供给理论
  决定供给的因素也有好几种:第一,市场价格;第二,生产成本。生产者之所以供给商品是为了赚取利润利润收益成本的差额。在价格一定时,成本越低,利润率越高;生产者’怒意供给商品量也越大。反之则越小。第三。生产要素价格。它与生产者愿供给商品量呈反向变化:第四。其它商品价格的变化 其它商品价格高些会促使生产者转产其它。其它商品价格低会促使其它向本领域转产。此外,自然灾害、战争等突发事件往往使供给减少。
  与需求类似,一般假设其它因素相对不变。只有市场价格供给变动。正常商品价格供给量呈正比例变化,价格越高供给量越大,价格越低供给量越少。将一定价格下生产者意愿供给商品量列成表.称为“供给表”:
  同样,将供给表上数字绘制在坐标图上可得“供给曲线”。由于供给量与市场价格成正比,所以它是一条从左下向右上方倾斜(正斜率)的曲线。个别生产者的生产行为在可投入资本量的约束下,按“利润总量最大化”原则决定投资规模大小。由于受制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生产者选择在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点停止。这就是所谓的“生产者均衡”。
  (三)市场均衡
  同时分析衙求和供给情况.将恶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置于同一坐标系内,两条曲线的交点就是市场均衡点。均衡点对应的价格就是市场均衡价格,换言之.均衡价格由衙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相交共同决定。均衡价格对应的产量均衡产量.即衙求等于供给产量。如果生产在非均衡点进行.则价格会高于或低于均衡价格
马克思和新古典的供求理论比较
  从总体看.马克思对供求关系的分析是从经济本质关系的角度作出的,他明确指出了供求关系的性质、相互联系、及其与其它经济范畴的关系,并指出了供求关系经济关系中的重要地位。这是我们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供求理论的基础和应遵循的前提。但由于马克思<资本论)的研究目的所限,也由于当时经济分析的工具所限,对于处于经济关系表层范畴的供求关系马克思不可能发展出一套完整韵供求理论。马克思对供求关系的论述有如下需要发展和完善之处。
  (一)没有完整的供给需求理论体系
  按照<资本论)的研究体系,供求关系是被舍象的范畴。只是在研究其它范畴,或批判庸俗经济学的供求理论时才顺便提及,所以没有系统地论述。主要表现在没有对供给需求范畴本身进行论证,对供给和衙求自身的决定过程。及二者均衡的机理没有定量分析。这样博供求规律作为一个工具来分析经济现象的功能就无从发挥。由于没有系统的供给和衙求理论体系,加之马克思对“供求理论”的批判,不少研究马克经济学的人对供求关系产生曲解和误解。或者认为马克经济学是不衙要研究供求关系的,或者把西方经济学的供求理论搬进马克经济学,使马克经济学的社会主义部分成为一个“半土不洋”的混合物。
  (二)缺乏简洁明快的分析工具
  纯粹的文字分析对某些范畴的研究容易引致歧义和误解。而且文字分析很难将某些原理发展成“普遍适用”的工具.另外适当辅以精确的数学工具能使理论逻辑更缜密.增强说服力。供求关系是特别适合用几何工具进行分析的:一旦供求关系具有了几何的形式,它自己就变成一个方便的分析其它范畴的工具。
  (三)没有严格区分不同含义、不同层次的供给需求范围
  当然.上面举的几点不是马克思的失误,更不是马克经济学的什么“疏漏”。而是时代的局限,是不同的研究目的和经济学家的不同“分工”使然。
  比较可知,马克思主义供求观与新古典的供求理论的分歧归根结底在于世界观和方法论上的不同。马克思用唯物辩证法解释世界.包括经济世界;新古典学派用唯心论和个人主义历史观解释世界.解释经济;二者对同一经济现象作不同甚至相反的解释:但新古典供求理论在解释描述经济现象时缅致人徽,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供求关系的表象联系和规律,尤其使用一些方便简洁的数学分析工具。这对我们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供求理论都有借鉴和启示作用。 
  新古典供求理论.从描述经济现象运动的角度研究了供求的分别运动和互动的规律.以及供求关系与其它经济关系的作用和反作用.解释了供给需求本身的形成机制和二者的均衡条件.并运用数学工具建立了完整的供给需求理论体系.进而使供求分析同时成为一套分析经济现象的工具。由于两种供求理论描述的经济现象是共同的.所以二者对供求与价格互动的运动趋向的说明是一致的.主要区别在于对它们背后的决定因素的解释大相径庭。新古典供求理论的主要缺陷和错误如下:
  1.离开生产、劳动抽象地谈供给需求
  新古典供求理论使用所谓“心理定律”说明供给需求。完全脱离生产和劳动。它认为.决定供求的最终依据是“边际效用递减律”。而这一定律是根据“戈森定律(Gossen B law)”发展而来。戈森定律即“欲望强度或享受递减规律”。即使在供给理论中讲到“生产成本”,但生产成本价格是间接由最终消费品的“效用”决定的.所以还是由“心理定律”决定的。
  2.将供求与价值的关系颠倒.
  认为供求决定价值。供求理论用边际效用说明供求.又用供求说明价值边际效用又是价值,逻辑颠倒,不能自圆其说。
  3.将供求当成两股平行的力量.
  同时又将“需求”摆在首住。供求理论在处理供求双方的作用时往往把它们当成两股平行的力量;但是.在具体安排分析的重点时又把“需求”置于首位。实际上,供求双方的力量决不是平行的。因为供给的水平和方式决定了需求的水平和方式,供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4.抽象摔供求关系的社会本质.
  抹杀供求主体不平等的阶级地住 与假设的“经济人”一样。供求理论中的经济主体是脱离特定生产关系的抽象主体。资本家、工人和地主都以同样的地位和身份参与市场活动。即使有差别也只是收人多少上的差别,没有剥削、没有不平等;供求双方力量相当,虽有波动.在供求作用下生产和交换最终都在均衡和谐中进行。
  比如。个别供求与市场供求,供求波动与供求移动、供求总量与供求结构等:马克思在自己分别表示这些不同含义的“供求”时。虽然没把它们的意义混淆。但概念上都用“供给”“需求”这样的大概念,理解的人容易将它们混淆。
参考文献
  1. ↑ 林自新.马克思的供求理论与新古典供求理论之比较.生产力研究.2004年11期


热门词条

应收账款 区域货币 区间估计 CPI(Consumer Price Index) 资本成本 单向定单 金融危机 认可 外汇通 汇率 资产 外汇佣金 ISO 经济 增量成本 服务 CFO MIT 加工 什一税 租赁期 销售 股价反弹 SME 抽签偿还 REF MG金融集团 技术 空头陷阱 市场 美元 股利收入 中小企业 资本 两会 美国 中国股市 备付金率 价格 吊空 指数 股灾 葡萄牙币 pt 调至市价 清算 电子汇兑 下降三角形 Writer 税粮 FDI width Theta peg MACD 巴塞尔资本协议 冲账 艾略特波段理论的含义 管理 贴现现金流 外汇交易法 银行 短期同业拆借 消费发展战略 拔档 联系汇率制度 延期付款汇票 Exposure 短期国际商业贷款 公司 阴烛 金融中介理论 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金融) 标准普尔(S&amp;P) 美国贝勒大学 汇差清算率 正利差 外汇 分期付款汇票 软通货 出口物价指数 选择权买方 集中竞价 百分比回撤 无记名汇票最低报价戴维·凯特标准·普尔 500指数抵押品持平德国工业产值德国消费者物价指数成本协同效益 非农就业人口 交易 德国伊弗研究所景气调查 持平 道琼斯公用事业平均指数 指示汇票 金融 产品竞争力 财务指标 盈利能力比率 Quote 外汇实盘交易方式 货币 国际收支差额 外汇实盘交易指令 什么是外汇市场的过分反应 南洋商业银行 货币期货交易 BBC制度 波浪理论与新闻价值性的关系 希腊德拉马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