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简介
  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缩写UC Berkeley或UCB,别名Cal)是一所男女合校的公立大学,位于旧金山东湾柏克莱市的山丘上。加大柏克莱是加利福尼亚大学中最老的一所,它也是美国大学协会(Association of American Universities)的创始者之一。UCB在美国国内大学排名第22,世界排名28。
  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是加州大学9个分校中历史最悠久、教育质量最好的分校,也是加州大学系统最杰出的代表。
  伯克利的教职工(包括研究、教学和公共服务人员)总数近1.1万,其中有1,640名全日制教员,450名兼职教员,他们中有不少是世界最著名的小说家、诗人、思想家及科学家,包括9名诺贝尔奖获得者,98名美国科学院院士,60名美国工程学院院士,还拥有比美国任何一所大学都多的古根海姆会员美国科学基金颁发的“青年研究学者总统奖”获得者。在伯克利的教员中,还有14位曾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章,6位曾获普利策奖,139位美国文理科学会会员,15位麦克阿瑟研究员。伯克利的9位曾获诺贝奖的现任教员分别是:
tp://wiki.mbalib.com/w/images/3/3d/Calif_Berk_univ_2a.jpg" alt="" width="170" height="179" longdesc="/wiki/Image:Calif_Berk_univ_2a.jpg">width="15" height="11" alt="放大">爱德文·麦克米兰和格林·西博格,荣誉物理学教和化学教授,1951年因合作发现钚及9种超铀元素而获诺贝尔化学奖;欧文·查伯伦,物理学教授,1959年因发现反质子而与伯克利已离任的艾米里奥·塞格雷教授同获诺贝尔化学奖;查尔斯·托尼思,物理学教授,1964年因其创立的光激射和微路激射原理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捷斯劳·米洛兹,荣誉斯拉夫语言文学教授,1980年因其所创作的诗歌而获诺贝尔文学奖;吉拉德·德博鲁,经济与数学教授,1983年因其发展的供需平衡理论的数学依据而获诺贝尔化学奖。
  伯克利另外还有6位离任的教授也曾获诺贝尔奖
  伯克利分校共有14个学院:化学院、工程学院、环境设计学院、文理学院、自然资源学院、沃尔特·哈斯商学院、教育学研究生院、新闻学研究生院、法学院、图书馆和信息研究学院、验光配镜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公共政策研究生院、社会福利学院等,下属100多个系和系内研究组。除系外,校园内还有40多个组织研究韵(ORUS)配合进行研究和教学。另外,伯克利还设有许多重要的研究机构,其中有美国能源开发署的3个闻名世界的大型研究中心:劳诺斯伯克利实验室、劳诺斯弗莫尔国家实验室和罗斯·阿拉莫斯国家科学实验室。
  19世纪上中叶,随着美国西进运动的迅速推进,“淘金热”、“淘银热”席卷加利福怪亚等西南部地区。一股股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为各自的利益拼命搏斗、无情掠夺。丰富的宝藏遭到野蛮的吞食,辽阔的沃野充满了杂乱与喧嚣。目睹此情此景,加州有识之士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呐喊:“在挖掘矿藏之前,先要开发才智”,于是,在“富口袋”的同时,“富脑袋”的声音响彻西部旷野。1868年3月23日,加利福尼亚大学应运而生。作为加州大学九所分校之一,伯克利加大是其中最著名的一所。早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教育委员会向2000名著名学者进行调查,结果伯克利加大以其“杰出的”和“适宜的”学科建设而跻身美国一流学府之列--这是美国200余年来公立大学向东部常春藤大学发出的首次挑战。这所占地1232英亩、在读学生3.5万左右的“巨型大学”有22位教授、校友获得过诺贝尔奖, 有8位教授、校友获得过图灵奖有8位(其中5位是校友)。23位教授荣获过美国国家科学奖。
  地处旧金山湾畔,硅谷地带的伯克利加州大学是美国最激进的学校之一。60年代的嬉皮文化,反越战,东方神秘主义,回归自然文化都起源于此。在当今高科技领域伯克利加州大学在缔造新的神话,在文学,数学,化学,新闻等20多个大的学科领域中位居前5名。众多的诺贝尔奖得主、美国国家科学奖章得主、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连同在硅谷商战中成为亿万富翁的伯克利人, 撑起了一面汇集天下之英才的大旗。
  伯克利加州大学何以如此成功?曾任伯克利加大校长的华裔科学家田长霖认为:天时、地利、人和是该校成功的外在条件;坚持学术本位,充分尊重教授会决定的学术方针是它成功的关键。伯克利加大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顶尖学府,其根本原因有两点:
  一.是目光远大
  在建校之初,校方在伯克利的发展目标上就达成了共识--采取兼收并蓄、自由开放的方针,容天下贤士于一堂,从而把大学建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沿着这一思路,伯克利开创不久便在文理农工等学科上,瞄准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紧紧追赶,大力发展。一份辛劳一份收获。伯克利在19世纪80年代初以其初具规模的学科设置和崭新的综合性大学形象屹立于美国高等学府之林。
  二.是重视人才
  在加速发展各学科的同时,伯克利还竭尽全力延揽各路人才。通过高薪聘请的手段,辅之以优良的工作环境与自由开放的学术气氛,再加上加州西海岸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伯克利从美国东北部的学术重镇罗致了大批名牌教授和著名学者,使得伯克利的师资队伍在较短时间里得到了极大的加强和发展。据有关资料统计,在其千余名现任教授中,有7名诺贝尔奖获得者、3名普利策奖得主。
  伯克利加大以多元文化著称。1990年2月15日,加州大学董事会任命华裔教授田长霖为伯克利加州大学校长--这是全美著名公立大学的第一位华裔校长。他治校的第一个方向就是“致力维持伯克利加大在师资和学术上的杰出地位”,坚持“多元而卓越”的治校理念。在其任内,伯克利加大吸引了全国最有才华也最多样的学生。同时"伯克利加大想要的顶尖人才,80%都争取到了。
  伯克利加大本科生与研究生教育并重。长期以来,该校的研究生院在全美高校中保持最大规模,其研究生与博士后人数占全校学生总数的1/3。作为合格的高层次专家学者,他们源源不断地奔向美国社会的各个工作岗位,为美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作贡献。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学校历史
  最早加大伯克利这片土地是1866年由私立的加利福尼亚学院(College of California)所买下,但由于资金短缺,学院被州立的农业、矿业和机械学院合并,并在1868年3月23日成立了加利福尼亚大学,Durant为第一任校长。
  20世纪中期是加大伯克利在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的黄金时代。借由物理学家恩尼斯特·劳伦斯(Ernest O. Lawrence)发明的粒子回旋加速器,在这间学校的研究学者发现了许多重于铀的元素。锫(Berkelium)和鉲(Californium)是为表扬这间大学来命名的,而铹(Lawrencium)和??(Seaborgium)则是以此校的劳伦斯和葛兰·希柏格(Glenn T. Seaborg)的名字来命名的。
  二次大战时期,加大伯克利的劳伦斯放射实验室(Lawrence's Radiation Laboratory)曾经承包美国军方的原子弹研发计划。
  加大伯克利在越南战争期间由于其学生对于美国政府的抗议而变得全球知名。1964年在加大柏克莱发起的言论自由运动(Free Speech Movement)改变了一代人的政治和道德看法。
  今天,大部份的学生都已不再像他们的学长们那麽政治化了,但是仍然有一小部份急进成员继续维持他们的传统。
tp://wiki.mbalib.com/w/images/5/5b/Calif_Berk_univ_1a.jpg" alt="" width="166" height="130" longdesc="/wiki/Image:Calif_Berk_univ_1a.jpg">width="15" height="11" alt="放大">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学校环境
  加大伯克利的校地总面积约为5平方公里,而主校区约72公顷。加大伯克利图书馆共有藏书920万册,是北美地区第四大的图书馆,在国会图书馆、哈佛大学图书馆和耶鲁大学图书馆之后。大学部约有学生23,000人,研究所约有10,000人。

   


热门词条

应收账款 区域货币 区间估计 CPI(Consumer Price Index) 资本成本 单向定单 金融危机 外汇通 认可 外汇佣金 汇率 资产 ISO 经济 增量成本 服务 CFO MIT 加工 什一税 租赁期 销售 股价反弹 SME 抽签偿还 REF MG金融集团 技术 空头陷阱 市场 美元 股利收入 中小企业 资本 美国 两会 中国股市 备付金率 价格 吊空 指数 股灾 葡萄牙币 pt 调至市价 清算 电子汇兑 下降三角形 Writer 税粮 FDI width Theta peg MACD 巴塞尔资本协议 冲账 管理 艾略特波段理论的含义 贴现现金流 外汇交易法 短期同业拆借 银行 消费发展战略 拔档 联系汇率制度 延期付款汇票 Exposure 短期国际商业贷款 公司 金融中介理论 阴烛 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金融) 标准普尔(S&P) 外汇 美国贝勒大学 汇差清算率 正利差 分期付款汇票 软通货 出口物价指数 选择权买方 集中竞价 百分比回撤 无记名汇票最低报价戴维·凯特标准·普尔 500指数抵押品持平德国工业产值德国消费者物价指数成本协同效益 非农就业人口 交易 德国伊弗研究所景气调查 持平 道琼斯公用事业平均指数 指示汇票 金融 产品竞争力 财务指标 盈利能力比率 外汇实盘交易方式 Quote 国际收支差额 货币 外汇实盘交易指令 什么是外汇市场的过分反应 南洋商业银行 货币期货交易 BBC制度 波浪理论与新闻价值性的关系 希腊德拉马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