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桂园业绩尚可,但多项关键数据下滑,三四线城市口碑滑坡

氢财经 2021-03-30 16:06

编辑导语:这已经是碧桂园连续第四年坐上国内房企销售冠军的宝座。 亮眼的数据背后,是碧桂园的业绩首现下滑、现金流下滑较快等隐患,更难掩碧桂园在三四线城市屡现“质量门”的品牌危机。

近日,碧桂园发布2020年财务报告。

财报显示,碧桂园2020年全年共实现归属公司股东权益的合同销售金额约5706.6亿元,同比增长3.3%;权益合同销售面积约673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8%,销售业绩再创新高。

这已经是碧桂园连续第四年坐上国内房企销售冠军的宝座。

亮眼的数据背后,是碧桂园的业绩首现下滑、现金流下滑较快等隐患,更难掩碧桂园在三四线城市屡现“质量门”的品牌危机。

为赶工期,碧桂园施工伤亡事故频发。而在去年11月,碧桂园又发生一起4人死亡事故。

碧桂园庞大的利润背后,暗藏的是偷工减料导致的质量下降。最近几年,三四线城市的业主频频因为房屋质量事故进行维权。碧桂园的利润一直被质疑“带血”。

业绩报告亮眼,但多项核心数据暗藏隐患

截至2020年12月31日,碧桂园销售业绩实现总收入4628.6亿元,毛利约1009.1亿元,净利润约541.2亿元。

全年权益合同销售现金回笼约5193亿元,权益回款率达到91%,已连续5年高于90%,在行业继续保持领先。

有息负债方面,碧桂园从3696亿元下降至3265亿元,同比下降11.7%;净借贷比率为55.6%,连续多年低于70%。

期末碧桂园平均融资成本仅5.56%,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且大大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一连串亮眼的数字,体现了碧桂园地产龙头的实力和底气。

但是,在几项关键数据方面,碧桂园也要当心潜在的隐患。

首先,碧桂园业绩首次出现下滑。财报显示,碧桂园去年营收同比减少4.74%。回溯过往财务指标,2010年-2019年碧桂园营收年复合增长率高达38.59%,而这是碧桂园自2008年来第一次营收负增长。

利润率方面,2020年碧桂园毛利同比下滑20%,核心净利润同比下滑11.4%,扣非归母净利润下滑19.3%。

虽然有去年疫情的影响,但营收和利润指标双降,值得碧桂园警惕。

在业绩下滑的同时,碧桂园经营获现能力也在减弱。据2020年三季报显示,碧桂园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为-131.04亿元,已由净流入转为净流出状态。

此外,在流动性方面,截至2020年底,碧桂园可动用现金余额达1836亿元,且现金短债比约为1.9倍,短期偿债压力不大。

不过,虽然流动性充沛,但碧桂园账上资金下降较快。据资料显示,2019年底,碧桂园账上可动用现金余额为2683.5亿元,达到有史以来最高。但截至2020年底,碧桂园账上资金较上一年下降近三成。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以来由于大量债务到期,碧桂园筹资流入资金无法覆盖前者,前三季度其筹资性现金流净额净流出214.16亿元。由于碧桂园一直以来主要依赖于外部融资,上述情况或许说明外部融资渠道有收紧的趋势。

最后,碧桂园对外担保额度较大。截至2020年底,碧桂园为合营企业、联营公司及第三方等借款提供的担保余额为646.03亿元,占其净资产的25%。由此可见,碧桂园存在一定的担保代偿风险。

高周转致屡陷“质量门”,三四线城市受害最深

2020年全年,碧桂园实现权益合同销售现金回笼约5193亿元,权益回款率达到91%,已连续5年高于90%。

对回款率有如此严格的把控,体现的正是碧桂园“高周转”战略执行的结果。

虽然碧桂园并不是高周转模式的发起者,但它却“青出于蓝胜于蓝”,把高周转发挥到了极致。

在高周转鼻祖万科的“5946模式”基础上,碧桂园升级提出“456模式”,即拿地4个月开盘,5个月资金回笼,6个月资金再周转。

有了高周转的严把控,碧桂园销售规模一路攀升。2013年,碧桂园营收首次破千亿,2017年更是超越恒大和万科,坐上房企销售冠军的宝座,并蝉联至今。

但伴随着高周转战略的实施,碧桂园也越来越多地陷入质量风波,甚至屡次出现施工人员伤亡事件。

日前,广东省披露一起警示案例:2020年11月23日,位于增城区派潭镇高滩村的广州金叶子酒店有限公司二期项目中,发生一起施工边坡坍塌事故,事故造成4人死亡。

而这个金叶子酒店,正是碧桂园的控股子公司。

据lite氢财经了解,自2017年开始,有关碧桂园“房塌”的新闻就没有停歇过,相关事故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

以上引用自网络相关统计

高周转不仅仅衍生出施工安全事件,碧桂园在全国各地更是屡屡因质量问题被业主投诉。

仅2021年以来,包括青岛、枣庄、济宁、安丘、淄博等全国多地接连爆发碧桂园业主维权事件。

这一切的争议,或许都源自于碧桂园的高周转战略。在开发过程中,碧桂园肆意压缩工期,并在施工材料上偷工减料,而且施工监管不严,导致质量问题频繁发生。

全国各地碧桂园业主维权现场图片

而更微妙的是,碧桂园的质量问题,绝大多数发生在三四线城市。

上文提到,碧桂园连续四年蝉联销售冠军,而这其中,三四线城市居功至伟。

2014年,碧桂园踩对了城镇化的风口,选择下沉三四线城市,布局全国化。而这一发展策略使桂园的销售业绩扶摇直上,并使其自2017年起,连续多年独霸国内地产龙头的地位。

数据显示,近年来碧桂园的业绩对三四线城市依赖很大。2015-2019年期间,三四线城市对碧桂园的贡献率由46%增加至56%。而2020年中期报告显示,三四线城市约占报告期内的55%。

在此次发布会上,碧桂园总裁莫斌就表示,碧桂园长期看好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深耕三四线城市。

而碧桂园创始人、集团董事会主席杨国强也认为,随着农民工工资提升,他们最大可能会在有基本配套、生活便利的城镇居住。

而根据数据显示,2020年全年碧桂园共获取511宗土地,权益总代价约人民币2100亿元,其中65%位于三四线城市。

由此可见,碧桂园对于三四线城市的重视程度。

但是,正是对碧桂园如此重要的三四线城市,却在碧桂园的质量风波中受伤害最深。

曾经的碧桂园凭借着“五星级的家”这一口号,吸引着众多来自三四线城市的消费者争相购买,致碧桂园的销售价格一直居高不下。

但数据显示,碧桂园2020年度的交付物业的平均销售价格是7980元/平米,对比2019年的8407元/平米,降了427元。

而据了解,三四线城市是降价的主力。

源自网络

或许是因为近年来质量问题频发,碧桂园在三四线城市出现严重的口碑滑坡,销量不佳,只得降价促销。

而成本不变,价格下降,压缩的自然便是碧桂园的利润。

由此可见,碧桂园利润指标大降,或许跟三四线城市屡现“质量门”有关。

原文作者:梁华梁编辑:华梁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