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伦司亏损扩大超12.5倍,“酒馆第一股”何去何从?

梧桐课堂 2022-08-30 08:03

文 | 硬核财经

本文仅为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交易建议

*“海伦司”获取完整业绩报告

8月26日晚,曾放言“一年干出一千家”的海伦司发布2022年上半年业绩公告,亏损3亿元,同比扩大超12.5倍。巨额亏损引起市场震动,截至8月29日收盘,海伦司的股价跌至12.5港元,相较刚上市的300亿港元市值,缩水近五成,降至158亿港元。

01

“十元小酒馆”,凭什么上市?

2009年,一家小酒馆在五道口某个荒僻的角落开业,凭借超低的酒水价格和极具特色的东南亚装修风格,在学生群体中迅速走红。随后该品牌不断扩张门店,走向全国,并成为大学生心中的“小酒馆白月光”。2016年,小酒馆的武汉东湖店由于租约到期闭店,多名大学生出镜,讲述自己的小酒馆青春回忆,并生成纪录片。这家充斥着学生情怀的小酒馆,就是海伦司。

对多数大学生而言,酒品的质量、酒馆的环境、消费的逼格都不在考虑之列,学生们最关心的无非是低价和可玩性两方面。海伦司在这一点上,抓住了大学生的心。

价格对标“拼多多”

去过海伦司的消费者都惊叹其酒水定价充满良心:自有品牌瓶装酒售价不超过10元,第三方品牌酒如百威、科罗娜、喜力,售价也都在10元以下。远低于同行的价商品定价从何而来,海伦司难道在赔本赚吆喝?

其实海伦司能标出业内最低价的秘诀,在于“省钱”。第一省是租金:首家海伦司小酒馆虽位处五道口繁华地段,却选择了偏僻的角落,店面租金比周围500米开外的店铺低了10倍,海伦司创始人徐炳忠将这种选址模式总结为“好地段+差位置”,并奉为圣经,在全国的门店推广;第二省是人力成本:海伦司小酒馆的服务员基本都是外包员工,截至2021年8月21日,外包员工5525名,是全职员工数量的2.7倍。外包员工的基本薪资低,且外包方式的人力管理成本也低;第三省是生产和销售成本:海伦司售卖的产品中,自有酒水占比70%左右,自产自销就省下了销售渠道成本,且产品生产规模大,采购原材料也相应具有较高的议价权,进一步压低了生产成本。租金、人力、生产和销售成本三低,省下的钱自然给商品定价带来了操作空间,低价则反哺来大量客流。在此模式下,海伦司在初期得以实现“低价+店面高速扩张+保持盈利”的良性商业循环。

故事借鉴“星巴克”

客源有了,但还要保持稳定,海伦司出的另一招是“氛围”。这一点上,海伦司借鉴了星巴克打造社交“第三空间”的商业故事。海伦司的商业故事,围绕其精准的客群展开:大学生和初入社会的职场人。 

打造“年轻人的社交”,海伦司推出了很多方式:比如在店内集齐2枚喜力啤酒瓶盖就可以换取一名陌生人的联系方式;再比如通过海伦司小程序投票选出门店当晚歌单,带上有相同音乐品味的朋友喝酒闲聊;又或者组局来一把线下有酒有零食的线下桌游。这些年轻化、快速、平等的社交方式,让年轻人对海伦司深深喜爱,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客户黏性。

有低价酒,有社交故事,高速扩店又稳步盈利,海伦司在2021年9月在港股上市,上市当天市值高达300亿港元。

02

市值腰斩近5成,是什么让海伦司持续亏损?

根据海伦司披露的2022年上半年财报,2019-2021年间,海伦司的营业收入稳步增长,年复合增长率达48%,但2022年上半年营收8.74亿元,同比增长仅0.6%。此外,从2021年开始,海伦司进入亏损状态,2021年净亏损2.3亿元,2022年上半年净亏损3亿元;经调整净利润2021年为8063万元,2022年上半年则依然保持亏损,为-9993.6万元。营收增速大幅下降,调整后净利润由盈转亏,海伦司光环渐褪,市值腰斩近5成。   Image

从财报数据上看,似乎上市即转折,海伦司亏损持续扩大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公司自身将上半年的亏损归咎于疫情影响及门店优化迭代战略。

疫情对海伦司的具体影响可以折射到海伦司商业模式的三“省”中,即租金、人力、生产和销售成本。海伦司在今年上半年新开了133家门店,但因疫情影响,门店的平均营业天数和单店日均销售额双双下滑,不开业等于没收入,但新开门店的租金和雇员工资照样要支付,海伦司2022年上半年的房租和员工成本分别扩大至2亿元和3.7亿元,较2021年同期分别增加0.9亿元和0.6亿元。而生产啤酒的原材料—谷物,从去年起价格大幅上涨,这也导致海伦司的生产成本上涨,并影响到毛利率,自由酒水的毛利率从81.8%降至78.7%,第三方品牌酒饮的毛利率则降至48.5%。过去带来良性循环的三“省”,均呈现上涨态势,当海伦司无法延续省钱模式,保持低价策略将不断挤压其利润空间。但靠低价才吸引到源源不断客群的海伦司,并不敢轻易涨价。成也低价,败也低价,海伦司面临两难境地。

此外,在疫情期间基于门店优化迭代的战略,海伦司调整了百余家门店,并由此产生1亿元的一次性损失。其中包括关停产生的处置资产损失、预计关停产生的减值损失等。海伦司关店的背后,是其初期门店扩张过速,但受疫情影响,收入增速低于小酒馆数量增速,收入摊薄,单店日均销售额同比下降40%,扩张+盈利模式被打破,为稳住自身利润不得不采取的“保命手段”。

03

寻求第二增长线,海伦司能否成功?

正如近两年业绩所展示的,过速扩张的规模无法给海伦司换来正向的收益。在小酒馆不得不放缓增速的情况下,海伦司正在谋求第二增长线来提高利润。

今年5月,第一家海伦司越在湖北省利川市正式开业,其商业模式为“大排档+小酒馆”,销售产品中增加了烧烤和小吃的比例,分别为10%和20%。根据市场调研数据,海伦司首家“融合小酒馆”盈利数据不错,该门店开业两个月以来日均销售额在2万元以上。海伦司计划以利川为样本,加速下沉三线城市,推广“融合”模式。表面上看,海伦司选择的是一条康庄大道:2021年海伦司三线及以下城市新增172家门店,同比增长182.98%,增速最快,具备市场基础;且高性价比符合三线城市普遍消费偏好。但事实上,海伦司的第二增长路线并不好走。

其一在于成本增加,大排档的特色在于出餐快、品种多、价格低,而海伦司若想做到上述三点,在食品供应链和厨师人力成本上势必对应增加。其二在于价格问题,海伦司目前的人均消费水平在74元左右,但根据艾媒数据调查,仅20%的受访者接受“地摊消费”的价格超过40元,且对比三四线城市的消费水平,海伦司的“低价优势”不复存在。

除了融合模式外,海伦司的“去小酒馆化”道路,还有一项措施是扩大线上销售,将自由酒水销售至其他酒馆品牌,或直销至消费者手中。目前,海伦司开通了微信小程序线上商城和京东、淘宝旗舰店。但这条路比起融合模式更显艰难,国内六大啤酒巨头已占据90%以上的市场份额,小酒馆No.1想进入啤酒赛道分一杯羹,不具备任何优势。

随着餐饮融合文化的流行,不止海伦司借此寻求第二增长,其他品牌也在做融合。但不同点在于,海伦司试图从小酒馆扩张至其他赛道,而海底捞、老乡鸡、星巴克等企业则试图融入小酒馆赛道。

海伦司的面前,是老业务竞争加剧、新业务前景不明的迷途,而低价策略带来的困境短期也无法销售。急功近利,终将“竹篮打水一场空”。在降低扩张速度,稳住现有业务发展质量的基础上,再去多元化探索新的方向,寻求新的商业故事,或许是海伦司接下来的唯一出路。 -end-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