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一副眼镜平均赚775元 博士眼镜为何利润仍下跌

财联社 2019-07-18 14:28

【财联社】(上海,研究员周亦成)讯,近日,博士眼镜发布2019年上半年业绩预告,预计上半年公司盈利2285万元到2685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13%-3.25%。公司阐述业绩变动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公司门店数量增加,营业收入同比增长,导致利润增长;另一方面,公司计提股权激励相关的员工服务费用约518万,导致利润降低。

就在业绩预告公布后,公司大股东江南道宣布以集中竞价交易或大宗交易方式减持公司不超过135.6万股,占本公司总股本比例1.11%。江南道称减持的原因是由于自身的资金需求。

资料显示,博士眼镜是一家从事眼镜零售的连锁经营企业,销售镜架、镜片、太阳镜、老花镜、隐形眼镜和护理液等产品,同时向消费者提供验光配镜相关服务,包括视光校正方案咨询服务、视光产品装配及维修服务和视光保健服务等。

根据《国民视觉健康报告》,目前我国近视患者有6亿人口,占人口数量的50%。其中,中小学生人数超过一亿,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除此外,我国视觉健康情况还呈现以下特点:1.从数量上来看,小学生近视比例将近50%,初高中生近80%,大学生甚至高达90%。2.从趋势上来看,视力不良状况高发、低龄化,上升趋势明显。

背靠这规模庞大的近视人口,眼镜行业历来被认为是暴利行业。2018年年报中披露,博士眼镜的分产品毛利率,镜架的毛利77.64%,镜片毛利85.58%,太阳镜毛利63.14%,隐形眼镜毛利57.74%。

而在博士眼镜的招股说明书,博士眼镜详细披露了2014-2016年公司主要产品的采购成本。2016年,镜架平均采购成本89元,镜片的平均采购成本29元,太阳镜的平均采购成本142元,隐形眼镜平均采购成本49元。

招股书中,同样披露了博士眼镜2016年上述产品的平均销售单价。镜架平均销售单价434元,镜片平均销售单价241元,太阳镜平均销售单价513元,隐形眼镜平均销售单价150元。数据与公司毛利情况大致相互印证。

总体而言,2016年,消费者配一副眼镜(一副镜架+两枚镜片)平均需要花费920元,而这副眼镜的平均采购成本仅为145元,中间加价达到6倍,博士眼镜的平均毛利达到85%,这个毛利水平放在整个A股市场也是名列前茅。

然而,打开公司的净利润表,很容易发现2014-2018年公司的净利润率一直只能维持在10%左右,相比70%以上的毛利率,净利率显得十分单薄。打开公司的期间费用率很容易发现2014年以来,公司的期间费用率一直维持在60%以上,其中销售费用/营业总收入一直维持在50%以上。为何公司的销售费用如此之高?

在公司的招股书中,有销售费用的详细构成。2016年,公司总的营业收入为4.15亿,而销售费用就高达2.24亿,打开公司销售费用构成及占比构成图表,块头最大的租金、物业、水电费总额为1.13亿元,占比高达50.67%,其次便是职工工资和社保合计9000万,占比40%。

在2018年年报中,公司营业收入为5.66亿元,销售费用为2.88亿元,占比继续超过50%。

之所以会产生如此高额的员工薪酬、租赁费、折旧摊销费等,与公司的销售模式有关。博士眼镜线下采用直营门店的销售方式,在直营销售模式下,公司通过自营和联营的形式进行商品销售其中,自营模式为公司与商场、超市或者个人等主体签订租赁协议,按照约定支付租金,公司通过子公司或分公司形式开设门店。

联营模式为公司与百货、超市、购物中心等主体签订联营合同,由联营方提供场地和收款服务,公司提供产品和销售管理,联营对方按照联营合同约定零售额的一定比例收取应得费用。

截至2018年末,公司拥有377家直营门店,直营门店根据渠道类型分为百货、超市、购物中心、街铺、眼科医院等销售终端类型。正是大量的直营门店使得博士眼镜产生了巨额的销售费用。

所以,尽管眼镜的毛利很高,但是门店的毛利却并不高。

除了销售模式的原因,我国眼镜零售业规模化程度较低,行业集中度不高也导致了公司净利润的偏低。在我国,眼镜产品不属于医疗器械,行业准入门槛较低。据Euromonitor估计,目前国内眼镜行业,包括镜片企业在内的眼镜生产企业超过4,000家,但普遍规模较小,市场份额偏低,行业处于完全竞争状态据统计,2017年中国市场中前十大主要眼镜品牌的市场占有率约为25%。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