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不是“圈地运动”,产业升级,要这样干

德林社 2021-04-01 00:10

1978年,东莞第二轻工业局位于虎门的太平服装厂,与香港商人合作创办了太平手袋厂,这是中国第一家来料加工企业。

这种“三来一补”的模式,(“三来一补”指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合补偿贸易。)为后来大湾区制造业发展,拉开了序幕。

1990年到2010年,中国制造的黄金20年,整个工业基础上了一个台阶。此后,国家推出了4万亿的刺激政策,扩大了整个内需,这给很多制造企业创造了机会。

在这样的大势之下,粤港澳大湾区内诞生了一批中国实力制造业企业,比如,TCL、格力、美的等。

不过,这些本土的制造企业都有一个共性痛点——规模的粗放发展之下,缺乏可以与世界巨头可比的核心竞争力。

就像苹果手机的毛利率可以达到约42%,而代工的富士康的纯利率仅有4%至5%。

这种情形下,粤港澳大湾区的企业都在讨论一个共同的话题:产业升级。

湾区不是“圈地运动”,产业升级,要这样干

粤港澳大湾区亟待经历一次深刻的产业升级与结构优化,以释放更大的经济影响力和商业价值。

“创新型+服务型”产业升级路径

1590年,炎热的夏天,当被丰臣秀吉分封到千里之外的德川家康踏上江户(东京旧称)的土地时,没有人会想到,江户湾这片坑洼不平、间隔于山与海之间的不毛之地,几百年后会成为日本的心脏和东半球最著名的都市圈的核心。

20世纪80年代开始,东京湾区的化工和钢铁等重工业逐渐外迁。东京湾区第二产业的比重,由90年代顶峰时期的50%下降到现在不足20%,取而代之的是日本引以为豪的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东京湾区的演化经历了四个经济发展时期:港口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创新经济。通过数次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东京湾形成了较为全面且合理的产业体系。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东京湾区内的产业链体系,确保了集群性和可持续发展;对上游尖端核心技术及顶尖工艺的把握,在多变的国际贸易和经济形势下保持着日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东京湾区的发展,证明了一个问题,湾区不是简单的“圈地运动”,以区域内产业集群为核心,推动产业不断升级,才能创造奇迹,为经济新一轮的增长带来驱动力。

回顾中国以往的产业结构变化,多是“腾笼换鸟”,依靠产业转移。然而,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升级,不能完全依赖产业转移,而是需要一种更加合理的协同机制来实现。

粤港澳湾区与东京湾区较相似。东京湾区的产业升级可以给粤港澳大湾区提供镜鉴。

湾区不是“圈地运动”,产业升级,要这样干

一个典型的维度是,粤港澳大湾区拥有较为完备的产业链体系,制造业举足轻重,而东京湾区则也曾是全球最大的工业带。

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分布来看,港澳以服务业为主,珠江东、西两岸则分别形成了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装备制造业基地。这种产业链体系,给产业升级提供了一定基础。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提出,要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优势互补、紧密协作、联动发展,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不仅是一个非常完整的产业体系,更是高质量创新的产业链条。

粤港澳大湾区要做的第一步就是推动制造业逐步向服务业转型,进一步提高第三产业占比;第二步,推动制造业、服务业中的中低端产业向高端产业、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

产业向创新型、服务型升级的路上,战略和路径有了,但有一个底层工具不能缺,它就是金融。

产业变革推手——金融

每一次产业升级革命的背后,都离不开金融业的身影。

湾区不是“圈地运动”,产业升级,要这样干

回顾东京大湾区的崛起,我们或能有所启发。

东京大湾区在上个世纪60-70年代一直以高端制造业为主,80年代后,为了配套高端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东京核心区金融服务业等高附加值第三产业也初步集聚。

在东京大湾区产业发展的路径上,金融创新、金融支持可谓居功至伟。

政府建立了政策性金融机构,介入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活动,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鼓励推进的信用担保机制,为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因缺少抵押品和信用记录而造成的融资难问题提供了重要支持。

同时,拓宽股权融资渠道,鼓励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风险投资,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诸如此类,一步步夯实了东京湾区产业崛起基础。

从东京湾区的崛起路径来看,金融何其重要!企业是产业的主体和载体,产业升级,其实就是企业的变革升级。从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升级来看,离不开金融服务支持。

企业转型中,往往要面对“融资难”的困扰。强化金融业发展,提升金融服务,就是解决困扰的灵药。

金融机构往往掌握大量市场信息,对资本市场环境敏感。金融机构之间共享信息、整合资金,综合运用投、贷、债、股等金融工具,创新发展供应链金融、产业链金融、生态链金融等产融结合新模式,推动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协同发展,为企业提供多元化资金支持。

同时,大湾区的产业体系向创新型、服务型的形态转化需要的是大量金融产业的支持。仅靠内地金融机构的力量支持远远不够。

2020年5月14日,中国多个监管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从顶层设计上强化了金融对大湾区的重要性。

粤港澳大湾区坐拥三个金融中心,一是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二是深圳和广州两大区域金融中心。

湾区不是“圈地运动”,产业升级,要这样干

要想通过金融来助力产业升级,发挥国际金融机构的力量是重要手段。而这也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者们一直关注的重要议题。

汇丰银行亚太区行政总裁、全国政协委员王冬胜在2020年两会上提议,加快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创新合作。

在2021年两会上,王冬胜委员再次提议,建议加快大湾区金融市场及金融服务一体化。

国际金融机构的力量

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升级需要金融,而对于金融业来说,布局粤港澳大湾区已经成为国际金融机构共同的目标。

2020年8月,渣打银行继在广州的核心商业区设立了大湾区中心后,宣布增设粤港澳大湾区行政总裁一职,以迎接大湾区发展带来的重大机遇。

2021年1月26日,东亚银行宣布,委任该行零售信贷部主管卢永欣为大湾区办公室主管。进一步加强东亚银行香港及内地业务之间的跨境协作,以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带来的业务机遇。

2021年2月1日,汇丰银行宣布成立粤港澳大湾区业务部并任命陈庆耀为该部总经理,负责管理和推动银行在大湾区的业务拓展。

国际金融机构在抓住机遇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同时,也在为大湾区产业升级、企业发展变革提供重要力量。

湾区不是“圈地运动”,产业升级,要这样干

以汇丰为例,2019年6月11日,汇丰宣布推出“大湾区+”科技信贷基金。这项总额为60亿人民币的专项贷款基金通过为区内处于关键发展期的科创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助力湾区的产业升级与经济转型。2020年初, 汇丰中国首家专注服务科技创新企业的支行在有“中国新硅谷”之称的深圳南山区开业。

汇丰在粤港两地还设立了专注服务科技创新企业的工商金融业务团队,整合集团海内外资源,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帮助区内客户把握金融市场动态及高科技发展趋势,并拓展业务网络。

另外,国际金融机构与本土金融机构相比 ,跨境业务是其服务粤港澳大湾区企业的优势。

国际金融机构横跨多个国家,多个国际资本市场,熟悉更多国际资本环境,对于大湾区企业走向国际发展具有很多帮助。

星展银行(香港)行政总裁庞华毅曾表示,越来越多的香港企业投资广东省,这种兴趣不止是1倍地增加,也有很多大湾区内地的企业想强势走出去进入香港等国际市场。

而汇丰在香港是规模最大的银行,在广东也是网点覆盖最广的外资行,还在全世界26个国家或地区设有中资企业海外服务部,辐射服务超过45个市场,可以帮助大湾区的企业更好地走出去。

国际金融机构的一小步,成为大湾区企业发展向前的一大步。

“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是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发展升级必不可缺的一环。有国际金融机构助力产业升级,未来的粤港澳大湾区值得更多期待!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