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水百亿!去年买的爆款基金怎么办?

小波思基 2021-05-18 23:52

Image

爆款基金缩水很凶

 

去年公募基金大爆发,高峰迭起呐。

Wind数据显示,2020年基金发行规模3.16万亿。在募集规模上,创下公募基金业新的历史纪录。

Image

不过,在高峰之后,很多规模很炸的新基金今年萎缩的特别厉害。

我们先看百亿规模以上的,bo姐把去年发行规模百亿以上的基金,跟大家挑了出来。从数据来看,规模萎缩50亿以上的百亿基金,有20来只。

易方达均衡成长为例,基金成立于2020年5月22日,发行规模达269.67亿。但今年一季度末,规模降至103.57亿,减少了166.09亿。

还有南方成长先锋、华安聚优精选混合,缩水百亿以上。

Image

让人尴尬的是,一个小伙伴在春节前买了某爆款基金。碰巧遇到节后市场大跌,这波操作亏大了。

即便是募集规模百亿以下的,规模也缩水很凶。

比如成立于2020年1月14日的富国龙头优势,从发行时的54.61亿降至今年一季度末的7.73亿。

基金规模减少了46.88亿,缩水86%。

Image

为啥缩水这么厉害呢?bo姐总结了下,主要有这么几个原因。

第一,规模自然回落。

这些缩水较厉害的基金发行时热度较高,甚至形成了抢购热潮。当热情随着时间褪去,基金规模就会自然而然回落。

比如易方达均衡成长,产品业绩其实挺不错的。截至5月17日,基金成立以来累计收益达21.41%。但是赎回压力较大,近3个季度,单季度净缩水均在20%以上。

Image

第二,是赎旧买新。

赎旧买新,在去年的爆款基金中,这种操作现象特别明显,bo姐也曾跟大家写过这个话题的分析。

但是,别忘了申赎费率哦。新基金不等同于股票,短线申赎手续费会非常贵,最后往往得不偿失。

第三,短期业绩表现不佳。

bo姐瞅了瞅,不少百亿基金,成立至今短期表现有些平平。不少百亿基金,短期业绩在10%以下。

Image

第四,节后市场大幅调整。

春节前,一片喜气洋洋;春节后,一片垂头丧气。市场的大幅波动,让一些小伙伴有点儿吃不消。因此,一些基民用脚投票也在所难免。

规模萎缩对业绩的影响

 

接下来,我们聊聊爆款基金的规模缩水对业绩的影响。

爆款基金规模缩水,对持有它的留守基民短期影响会很大,这跟很多人印象里的净值涨跌不一样。

对爆款基金来说,在被大批赎回时,基金很容易变成最大的空头。

面对赎回,基金经理的应对方法,就这么两个:

用债类资产和现金应对赎回,变相的,也就提高了股票仓位;

抛售持股,对股价造成压力。

不管怎么操作,对于仍留守在基金里的投资者,结果都一样:基金值波动变大,风险加大。

如果行情不好,就陷入了恶性循环之中:有基民赎回,得变现应对。带动基金净值下跌,基民进一步赎回。

这个,就是基金赎回的“助跌性”。

反之,在大牛基金的申购上,则是“助涨”的正循环。因为业绩好、热度高,申购力量不断涌入。那进来的资金总得投出去吧?进一步推升基金持股的股价,进入正循环。

相对来说,爆款基金更容易面临单边的助跌性。净值波动变大,继续持有基金的投资者雪上加霜。

当然了,如果我们把时间跨度拉长,这种“助涨助跌性”会弱化很多。原因并不复杂:

一是,市场的长期价值回归; 二是,基金经理的投资管理、调仓换股; 三是,随着时间,基金所持公司本身的业绩增长、估值的提升。

以广发小盘成长混合为例,基金规模的大起大落,对基金的短期波动就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尤其是2007年前后、以及近两年。2015年的走牛中,基金规模对业绩的影响则微不可闻。

Image

Image

再看华夏回报混合A,在2007年,规模曾快速飙升。但因为出色的回撤控制,所以规模回落较慢。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规模较高(100来亿)的基础上,收益持续创出新高,对长期业绩的影响较小。

Image

Image

基民应该怎么操作?

 

有买入爆款基金的基民,应该怎么操作?

bo姐认为,在这些基金中,不乏一些长跑业绩优异的基金经理。这样的基金经理,可以继续持有。比如易方达的陈皓,工银瑞信的袁芳等。

判断基金经理的方法,bo姐在昨天的文章《4年回报165%!基金版深夜食堂,暖的不只是胃》中,有跟大家仔细提到,在文中第二部分。

简单说,就是我们把基金经理管理时间最长的基金拿出来跟沪深300指数Pk。

其中,约等号是和指数表现相似;大于号是中小幅跑赢指数;两个大于号,是大幅跑赢同期指数。

三种类型的基金经理,均为“YES”,可以长期持有。如果三种类型都不是,没说的,直接Pass。

Image

接下来,bo姐以陈皓和袁芳为例,跟大家侧重分析下。

先看下易方达基金的陈皓:陈皓管理时间最长的基金,是易方达平稳增长混合,管理长达8年多。

在8个完整年度中:市场下跌时,陈皓比同期指数跌的少;市场上涨时,则跟紧指数。

Image

在基金圈里,陈皓属于均衡成长型基金经理。追求在安全边际下的成长股投资,在组合管理上不会太过于偏重哪一个板块行业,即便会牺牲掉一些收益。

宁可牺牲一定的收益率,也要降低风险。今年3月初的时候,当时我们觉得整个科技股可能阶段性有一些泡沫,我们做了一些止盈的行为。

额外的,陈皓在投资时,持仓集中成长股,对小盘和中盘成长股青睐程度较高。管理的基金,长期投资TMT、医药生物、先进制造、高端消费等领域。

在持股上,倾向于长情持有。以易方达平稳增长混合为例,2017年以来换手率极低。

Image

显然,陈皓的基金,是值得长拿的。

再看工银瑞信的袁芳,袁芳管理的工银高质量成长混合,也遭到了规模萎缩的问题。

bo姐查了下,袁芳管理时间最长的基金,是工银文体产业股票A。管理时间长达5年多,累计任职回报298.87%。分年度来看,在市场下跌时,回撤较小,比如2016年、2018年。

在市场上涨时,则优异于同期指数。

Image

不过,bo姐觉得袁芳的风格有点偏,2016年、2017年、2018年是均衡型风格,2019年、2020年则是进攻型风格,有点异常。在决策时,应该以近期数据为准,按进攻型对待。

以她管理时间最长的工银文体产业来看,基金仓位一直较高,淡化择时。然后通过持股集中度低,不过分倚重单一行业,持仓分散等,在高仓位中控制波动和回撤。

从回撤来看,工银文体产业成立以来最大回撤20%,显示出袁芳具有进可攻、退可守的管理特点。

Image

在投资中,袁芳通过一套上中下三层的系统方法论,力求稳健增长、回撤相对可控的长期收益率。

首先,袁芳的股票池里,会长期跟踪100多只有竞争力的企业,作为选股基本盘。

其次,袁芳会根据估值和成长性的性价比、中观层面的行业比较,以及宏观层面的风险偏好和流动性等因素,构建投资组合。

最后,在长期聚焦赛道、投资方向上,袁芳持续关注消费升级和科技成长,也是袁芳的主投方向。

实际上,不同的基金经理,基金规模边界也不一样。如果是选股型、长期型投资风格,bo姐认为,管100亿、200亿不算多,是可以的。

如果是押注单一赛道、跟着市场风格来回变换的,大家要悠着点。30亿规模,这是一个规模门槛。

好啦,今天就跟大家写到这里。bo姐认为,投资是比长跑,立足点要放在长期视角。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平均涨幅超40%!港股打新有多赚钱?

一季度,32只港股新股平均涨幅超20%! 

如果按照bo姐课程中推荐的来,可以避开雷区,平均收益还能再高一倍!

Image

最近,港股市场又是“波涛汹涌”,京东物流开启招股仅仅一天时间,就超募了159倍,小伙伴们打新的热情当真高涨。


觉得文章不错,不妨“转发支持”下,。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