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了!公募限薪

仓都加满 2022-05-26 23:48

最近公募业内,关注的一大问题是行业限薪。

一、限薪进展

根据某地监管部门通知,各公募机构要在5月30日前报送薪酬机制方案,其中一条是抑制薪酬过高、增长过快、少数冒尖情况。

Image

各机构如何限定薪酬,目前让各公司上报方案,目前有多种说法,这里选取三个:

第一种是公募基金的平均薪酬不超过当地平均工资的六倍。

各地的收入水平不一样,我看了一下,2021年上海市社平均工资为月薪10338元,按这种计算,则上海的公募公司平均月薪不超过62028万元。

第二种是高管限薪500万,公募基金经理的年薪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年终奖金延迟发放并且必须跟投自己管理的产品等。

第三种是公募基金经理的年薪最高不超过5000万元。

不少公募公司也在做一些薪酬制度改革,比如奖金向中后台员工倾斜,投研团队的奖金将和业绩挂钩等。

二、公募薪酬现状

公募基金被称为金领行业,待遇在全社会是较高的。

目前,公募基金经理薪酬与管理规模和业绩相关。

公募基金管理费,在扣除相关成本等费用后,剩余利润中一般会有1/10至1/3会给到相应的基金经理或其团队,如果按照比较激进的20%包干。

Image

业内估计,管理规模超500亿的主动权益基金经理,有的年薪应该在数千万元,这个数字是内部保密的。

而公募的投研人员,工资也是相对较高的。

Image

这里发一份第三方公司统计的公募行业研究员的薪酬数据(由固定薪酬和变动奖金构成,税前)。

可以看到,一线城市的大中型公募,行业研究员的中位值薪酬达到75万多元。

如果是一些偏营销、风控、行政的中后台工作,一般也在30-50万元的水平,如果是部门小领导,年收入或在百万以上。

三、公募限薪会带来什么?

公募限薪,大部分岗位的工资会受到影响,目前普遍认为,公募限薪带来的最大影响,是明星基金经理会奔私加速。

个人的感觉,公募基金经理不大可能限薪5000万元,因为5000万还是很高,失去了限薪的意义;更有可能的是限薪1000万元。

但是这样带来的问题是,如果一个顶流基金经理,之前每年的收入超5000万,现在一刀切的话,最高只能1000万,那相当于损失了4000万的收入。

再比如一些国企或银行控股的公募公司,待遇以前就不高,后面基金经理要限薪还要降,那么这些人有了名气后,出走的意愿会更大。 

在公募正式限薪之前,不少明星基金经理已在抢跑,奔私现象加剧。

Wind数据显示,截至5月24日,今年以来共有108位基金经理离职,创下2019年以来同期最高水平。

2022年以来,就有原兴证全球董承非、华安崔莹、中欧周应波、宝盈肖肖、博时葛晨、易方达林森、农银汇理赵诣等在内的多位知名基金经理离职后奔私。

董承非转去睿郡资产后,3年期新产品近期发了45亿,这一销售业绩,会让市场上有号召力的公募明星经理,奔私意向进一步增强。

公募基金经理奔私,可以持股公司、跟投资金、参与业绩分成,私人公司不限薪,这些吸引力是很大的。

正因为如此,证监会日前发布规定直指“公奔私”,将管理私募产品的静默期从之前的3个月延长至1年。

同时,按照追索扣回制度的相关规定,公募基金管理人可以要求未能勤勉尽责的离职人员退还相关行为发生当年相关奖金。

这一个规定,会暂时阻碍部分想离职的公募基金经理,一年后当市场关注度减少、人气下降时,是否还能募集到资金。

但从长期方向看,如果一个人想走,那么设定一年的静默期,其实影响也不大。

比如我国的法官,从人民法院离任后二年内,不得以律师身份担任诉讼代理人或者辩护人,但法官转去做律师的也大有人在,因为薪酬差距过大。

总体看,个人认为,公募限薪是把双刃剑,一方面有助于缓解社会分配问题,避免收入过高非议,避免过度追求短期业绩,缓解“明星基金经理规模过大,业绩却大幅下滑”等问题。

另一方面,公募限薪会加速明星基金经理奔私,对各公司的人员机制有挑战,小公募如何留人,大公司如吸引优质人才,这都是很严峻的问题。

个人的观点,公募可以适当限制过高薪酬,控制无序扩张,将投研实力和规模匹配,不片面追求规模;另一方面应尊重市场规律,让市场的归市场,用业绩说话,不宜过度冲击收入,增加行业对人才的吸引力。

以上。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