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民“迷惑”行为盘点,你中招了吗?

金信基金 2022-04-20 00:00

近期市场不断震荡下行,很多基民朋友的账户也是十分的“绿色环保”。面对投资中这样的艰难时刻,我们能做些什么来保护我们的收益呢?

首先,我们可以探讨一下我们收益的主要来源,通常来讲,基民基金投资主要受两大因素的影响,一个是产品本身的收益,另一个是我们操作带来的损益。产品的收益主要受市场及基金经理管理能力的影响,但是这两项在我们选定产品之后,我们能够左右的概率就不是很大了。所以,在选定产品之后,我们最能够掌握主动权的就是我们自己的投资行为。

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个人基金投资者投资行为白皮书(2021)》中暴露出来的,投资者在投资当中的那些“迷惑”行为。赶紧来看看你有没有中招吧~

“迷惑”行为一:高频交易

根据《个人基金投资者投资行为白皮书(2021)》中的统计,假如不考虑个体之间可能存在的择时差异性,按照交易时间间隔进行分类,半数以上的交易发生在距上一次交易7天之内。换句话说,个人投资者层面是存在频繁交易的。

“追涨杀跌、频繁交易”向来是基民收益的“克星”,不理性的操作行为往往会给我们带来不必要的损失。虽然很多基民朋友们已经有在克制自己不要因为频繁交易产生过多的交易费用,但是事实证明,这个一直影响我们的“投基恶习”还是没有被克服。

“迷惑”行为二:深陷处置效应

处置效应指的是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更愿意卖出盈利的持仓,保留亏损的持仓。根据计算,个人基金投资者群体存在比较明显的处置效应。可以给大家举个简单的例子,当我们急需一笔钱应急,需要赎回基金,我们是会选择盈利的基金赎回还是亏损的呢?想必很多人都会下意识地选择赚了钱的基金。但是,这样我们就会错过优秀基金后续可能会给我们带来的投资回报,这就是掉入了处置效应的陷阱。

要纠正处置效应非常的简单,只要我们在赎回基金的时候不以是否盈利为唯一标准,更多的考虑基金的基本面情况,例如投资行业的景气度、基金经理的管理能力以及基金本身的风险等级等等,留下值得长期持有的基金就可以了。

“迷惑”行为三:存在明显的主观好恶的粘性

什么是存在明显的主观好恶的粘性?简单来说,就是一旦对某个产品产生了主观上的好、恶的态度,就非常的难改变了。

为什么这被列做了一个“迷惑”行为呢?这里给大家解释一下。基金投资选择产品最重要的是合适,适合我们的产品才值得被选择。但是,由于现在各种信息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我们能够听到的评价太多,因此,我们也很容易受一些评价的影响对产品产生先入为主的评判。而且这些评判往往没有基于我们对产品的了解,这也导致我们可能会错过很多的好产品。

或许我们可以试着抛开这些主观上的判断,通过客观的了解,包容的心态看待每个产品。可能对于我们找到适合自己的产品更有帮助。

基金投资是一门学问,这不仅对基金管理团队有着很高的要求,我们投资者也有很多需要不断改进的地方。坚持好的投资习惯,摒弃错误的投资行为,是我们保护自己投资收益的重要一环,希望我们可以不断进步,成为优秀的投资者!

风险提示: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请投资者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投资期限和投资目标,对基金投资做出独立决策,选择合适的基金产品。基金的过往业绩及净值高低并不预示其未来的业绩表现。定投也不能规避基金投资所固有的风险,不能保证投资人获得收益,也不是替代储蓄的等效理财方式。基金管理人提醒投资者基金投资的“买者自负”原则,在做出投资决策后,基金运营状况与基金净值变化引致的投资风险,由投资者自行承担。基金详情及风险收益特征详阅法律文件及相关公告。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