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撑起半边天,经济厚度不断增强

谭浩俊 2019-07-26 14:05

【原创】县域经济撑起半边天,经济厚度不断增强

(非特别标注,文章皆为谭浩俊原创)

工信部赛迪顾问县域经济研究中心近日发布的《2019年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研究成果》显示,中国县域经济总量达39.1万亿元人民币,约占全国的41%。研究结果显示,百强县发展的主要动力是第二产业,第二产业增加值为5.03万亿元,占比高达52.4%;百强县消费需求旺盛,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比全国平均水平分别高出72%。

所谓县域经济,是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具体地讲,就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虽然县域经济与城市经济相比,都叫区域经济,但是,很显然,两者的区别又是非常明显的。县域经济是以区域内的自然资源为基础,自然资源发展经济,而城市经济的发展主要靠资金、技术和人才。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的县域经济,在资金、支柱、人才不断下移,市场不断活跃的大背景下,与城市经济的距离也越来越近,并与城市经济形成了良好的呼应和互动。特别在经济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已经成为区域经济的主流,成为地方经济实力的主要贡献者。如江苏的人苏州,就是最典型的县域经济市,县域经济比重高于城市经济比重,县域经济的实力也能够与城市经济一决高下。苏南其他地方,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也很高,县域经济在区域经济中的比重也明显高于其他地区。所以,县域经济的重要性已经越来越明显。

事实上,对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特别是农村人口依然占据较高比例的国家,发展县域经济不仅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且发展的空间也很大,利用的资源很多。尤其在城市经济已经受到很多要素制约,特别是劳动力、土地、环保、交通、城市管理等重要资源要素制约的情况下,发展县域经济就显得更为重要而紧迫,更需要通过发展县域经济来缓解城市经济发展的压力,减轻城市管理的负担,更好地利用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充分发挥好县域经济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平衡和被短板作用。

更为重要的是,县域经济发展好了,对于缩小城乡差距、减少劳动力大量流动、解决农村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方面的问题,也能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如何把工作的一个侧重点转向发展县域经济,十分重要。

需要注意的是,就目前发展县域经济的实际来看,在理念和思路方面,还是存在着一些差距絮的。多数地方都还是把重心放在中心城市、区域重点城市的投入、建设方面,资源、政策、资金等也都是向城市聚集和倾斜。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为了改变形象,注意力基本放在了中心城市方面,对县域经济、尤其是乡镇经济、农村经济很不重视。为什么脱贫任务这么重、压力这么大,很大程度上与地方对待县域经济的态度和认识有关。

同时,由于县域经济发展的难度要高于城市经济,因此,在短期行为下,地方也会更加注重城市经济的发展,以便于能够在短期内创造出较好的政绩。结果,很多地方都出现了外秀内絮、外强中干的格局,经济的厚度明显不足。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这种现象更为明显。所以,县域经济百强县也就出现了东多西少、强省强县的现象,越是经济发达地区,强县就越多、县域经济就发展得越好。

实际上,发展县域经济,也不是十分困难的事,关键就在于,地方在制定发展规划和目标时,能不能把县域经济放在突出位置。对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来说,应当形成城市重点抓科技创新、技术研发、现代服务业、第三产业等方面,制造业逐步向县域转移,让县域经济成为第二产业的聚集地。如深圳的制造业向东莞转移,就让东莞的县域经济转化成了城市经济,带动了一批产业发展,也吸引地更多人才。同时,城市的技术成果、创新产品等,也要延伸到县域,将这些成果与产品在县域转化和生产,形成良好的互补效应。

不仅如此,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和县域,还可以与经济欠发达地区城市和县域结成帮扶结构,将可以转移的产业等向经济欠发达地区转移,帮助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经济、发展产业,也可以让更多劳动力留在当地,以推动当地县域经济的发展。

当然,这是离不开政策支持的。要想让县域经济、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得更好,成为实现全面小康、迈向现代化的根本力量,就必须出台相应的扶持、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让政策、资源、资金等下移,让县域经济成为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联系纽带。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发展县域经济,一定要摆脱房地产依赖,把注意力聚集到发展第二产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方面,避免重蹈前些年城市经济的发展覆辙。只要县域经济发展好了,中国经济的厚度就会越来越高、基础越来越厚实、经济的韧性也会越来越强。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