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收支平衡


国际收支定义
  1. 定义: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全部对外往来的系统的货币记录。

pic-info">平衡

2. 含义:
  1) 对外往来:一国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的交易
  2) 系统的货币记录:以交易为基础,包括交换、转移、移居以及其他根据推论而存在的交易,都应折算成货币来进行测量。
  3) “流量”概念:一年内的变量变动的数值。
  4) “事后”概念:“一定时期”是指过去的一个会计年度,是对已发生事实的记录。 国际收支平衡表
  国际收支按照特定帐户分类和复式记账原则编制地会计报表

pic-info">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全球经济展望

1. 特定帐户分类
   经常账户Current Account):对实际资源在国际间的流动行为进行记录的帐户
  1) 货物:一般商品、待加工的货物、货物修理、各种运输工具在港口购买的货物和非货币黄金
  2) 服务:运输、旅游、通讯、金融计算机服务、专有权征用、特许以及其他商业服务
  3) 收入
  第一, 支付给非居民工人的职工报酬

pic-info">国际收支平衡

第二, 投资收入项下有关对外金融资产负债收入支出。包括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其他投资、官方储备带来的收入支出。包括直接投资利润股本红利债务利息资本损益应计入金融账户项下。
  4) 经常转移:无偿提供的实际资源金融产品,包括除去资本所有权的转移(资本转移归入资本账户项下)
   资本金融账户:对资产所有权在国际间流动性为进行记录的帐户
  1) 资本账户(Capital Account)
  a. 资本转移:固定资产所有权的转移积极与其相联系或以其为条件的资本转移

pic-info">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卡恩

b. 非生产、金融资产的收买和放弃:无形资产转移,如专利、版权、商标、经销权等
  2) 金融账户(Financial Account):对外资产和负债所有权变更的所有权交易
  a. 直接投资投资者对另一个经济体的企业拥有永久利益。直接设立或持股(10%以上)
  b. 证券投资股票债券金融衍生品等
  c. 储备资产外汇资产货币黄金特别提款权IMF的储备头寸、其他债权
  d. 错误和遗漏帐户:统计问题、人为虚报等原因的抵销帐户
  2. 复式记账法的三大规则:
  1) 任何一笔交易发生,必然涉及借方和贷方两个方面: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2) 借方:不论实际资源还是金融资产,都表示持有量的增加
  3) 贷方:不论是实际资产还是金融资产,都表示持有量的减少 调节机制
  国际收支平衡的调节机制与政策效应分析
  当一国国际收入等于国际支出时,称为国际收支平衡。一国国际收支的状况主要取决于该国进出口贸易资本流入流出状况。

pic-info">国际收支平衡

当一国国际收支处于不平衡状态时,市场机制可以进行某种程度的调节,但这种调节的力度有限,特别是在固定汇率制度下。政府作为宏观经济管理者,在很多情况下要实施不同的宏观经济政策以弥补市场国际收支平衡调节力度的不足。但是在不同的汇率制度下,其所实施的不同的宏观经济政策收到的效果也不同。下面分别分析在浮动汇率制度和固定汇率制度下一国国际收支平衡的调节机制与政策效应。
  浮动汇率制度下的国际收支平衡的调节机制与政策效应
  在浮动汇率制度下,由于汇率是随着市场变化自动调节的,因此,无论国际收支是处在顺差还是逆差状态,市场机制都会自动对国际收支进行调节。由曲线LM和曲线ISo的交点Eo决定了初始的均衡产出为Yo,均衡利率为io。均衡点位于国际收支平衡曲线BP的左上方,说明出现国际收支顺差
  在浮动汇率的情况下,如果国际收支顺差本币价格(即汇率)就会提高。本币价格提高,又会引起出口减少进口增多,ISo曲线会向左移。由于这一点,经常项目这一块的顺差会减少,或逆差增加。要实现国际收支均衡,就要使资本项目中的外资流入增加,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提高国内利率水平,这样BPo曲线不断上移。当顺差不断缩小时,均衡点和BP曲线之间的垂直距离不断接近直到最后这一距离消失。这时新的均衡点出现,亦即是IS1、LM、BP1三条曲线交于E1。在这一点上,货币产品市场以及国际收支实现均衡

pic-info">2006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

均衡点Eo处于国际收支平衡曲线BPo的右下方,这表明该国经济出现了国际收支逆差。国际收支逆差会使汇率下降,从而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国际收支状况改善,IS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出口增加,顺差增加或逆差减少。由此,达到国际收支平衡的利率水平会下降,BPo向右下方移动。曲线移动使均衡点靠近国际收支均衡曲线。这个过程继续进行下去,ISo曲线移至IS1,BPo曲线移至BP1,国际收支平衡实现,新的均衡产生,新的均衡点为E1。
  在浮动汇率制度下,市场机制发挥着自身的正面作用,有效地进行着自动调节,使国民经济增长的同时又使国际收支不断保持平衡。但在有些情况下,如经济过冷或过热,政府也会运用宏观经济政策来加以主动调节,以使国民经济按合理的速度发展。政府采取的主要政策有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这两种政策的作用过程,都会引起利率的变动,从而使得BPo曲线产生上下移动,其作用的效果要比封闭经济中的情况复杂一些。如果设定政府无论是采取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是为了使国民经济进一步增长,那么,在浮动汇率下,政府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所呈现的效果则大相径庭。[1] 国家政策
  一国采用积极财政政策,一般是在国际收支处于顺差时,而且这种顺差主要是由净出口增加而引起的。政府增加支出需求扩大,IS曲线右移,收入水平增加,价格上升,出口下降;在货币供给量不变时,国内利率上升,BP曲线向上方移动;价格上升和收入持续增加会导致进口持续增加,进而使外贸出现逆差:在国际资本高度流动的条件下,利率上升会导致国外资本大量流入,在此期间外资流入额往往大于进口增加额,国际收支仍出现顺差顺差不断增加,会使本币供不应求本币出现升值压力。由于汇率是自由浮动的,本币汇率上升,出口竞争力减弱,Is曲线向左移。这表明在浮动汇率条件下,财政政策的效果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此外,在开放条件下,财政政策刺激经济乘数放大效应会比在封闭经济条件下小一些,这是由于在开放经济乘数效应中的一些环节会通过贸易投资转移到国外去。例如,政府投资几十亿元建一座发电站,但部分设备、材料、技术从国外进口,那就会增加国外的总需求,使得政府增加的开支对本国经济的刺激作用减弱。如果一国处于经济过热阶段,政府采取紧缩的财政政策,其收效也不大,只是作用过程与上面所述过程相反。
  在浮动汇率下,政府使用货币政策,其作用过程为:政府如果增加货币利率下降,资本外流增加,逆差增加:利率下降,投资增加,收入增加;进口增加,逆差增加。但由于逆差太大会导致本国货币贬值,进而导致出口增加,外贸状况得到改善,IS曲线向右移,国民收入增加,同时BP曲线会下移,这个过程持续一定时间,新的均衡就会实现,经济以更快速度增长。当然,这种条件下的货币政策作用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还取决于一个国家金融市场成熟程度,外贸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外贸结构等。不同的国家在这些方面的具体情况不一样,所以在浮动汇率下采取货币政策的效果也不一样,但总体来说,调节效果还是很明显的。如果是经济处于过热阶段,政府采取紧缩货币政策,过程与上所述相反,效果一般比较明显。[2] 政策效应
  在固定汇率制度条件下,汇率主要不是由市场来调节的。在本币波动较大时,政府为维护固定汇率,都会主动采取干预措施,在固定汇率下,在一国分别存在国际收支顺差和逆差时,政府实施货币政策的调节机制运行如下:
  由曲线ISo和曲线LMo的交点决定的初始均衡点Eo(io,Yo)在初始时表明国际收支顺差。而顺差使本币外汇市场供不应求,面临升值的压力。在固定汇率制度下,为了维护固定的汇率,政府的主要办法是增发货币,使名义货币供给量增加。从图形上看,名义货币供给量增加使曲线LM1右移至LMo位置。在一般情况下,名义货币供给量增加会提高本国绝对价格水平。在其他与本国发生贸易关系的国家绝对价格水平不变或提高幅度小于本国绝对价格水平提高幅度时,这会使出口需求会下降,ISo曲线左移,同时BPo曲线向上移动,从而使均衡点和国际收支平衡曲线接近。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此时恰好所有与本国有外贸业务的国家物价水平也上升且大于本国物价水平上升的幅度,则这一结论不成立。国外需求减少的这一结果,会使国际收支顺差减少;当ISo移至IS1,BPo移至BP1时,曲线LM1与曲线IS1的交点恰落于BP1曲线上,国际收支平衡得以实现。交点E1成为新的均衡点(虚线为调整后的情况)。
  初始均衡点Eo处于初始平衡曲线BPo的右下方,说明经济发生了国际收支逆差,逆差导致对国外货币需求的增加。为了维护固定的汇率,政府出售外汇储备购买本国货币,从而导致本国名义货币供给量减少,在图形上表现为LM曲线向左移至LM1(虚线)。在一般情况下,本国名义货币供给量减少会导致国内绝对价格水平下降。在与本国有贸易业务关系的所有国家综合绝对价格水平不变或下降幅度小于本国下降幅度时,需求增加,IS曲线右移,BP曲线也会向下移动。当ISo移至IS1(虚线),BPo移至BP1(虚线)时,曲线LM1与IS1的交点恰落在BP1之上。新的国际收支平衡形成,E1点为新的均衡点。
  以上两种情况只表明在固定汇率条件下,政府被动运用货币政策后,新的均衡是如何实现的,这只反映了部分状态下的调节机制,并不能说明这种政策就是有效的。事实上,在固定汇率条件下,由于汇率的自动调节机制不存在了,政府为维护固定汇率所实施的货币政策,尽管不能说一点效果也没有,但从普遍和长期的角度来看,其作用是很小的。所以,一般而言,在经济衰退时,就不能依靠增加货币供应的办法来刺激经济;在经济过热时,也不能依靠减少货币供应的办法来控制通胀。
  在经济不太景气或者在上面图形中反应出的新的均衡点仍然达不到政府所期望的发展速度时,政府为了刺激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增长,便采取扩大货币供给的办法,货币增加,LM曲线右移,利率下降,资金外流;利率下降和货币供给量增加,导致收入增加,收入增加会使进口增加。上述变化又会使国际收支出现逆差,造成本贬值。在固定汇率下,货币当局必须抛出外汇,购买本币,从而减少货币供给量,但这个过程继续下去,LM曲线回复原位,显示货币政策无效或效果不大,所以其对经济的整体调节作用就受到了很大的局限。
  在经济过热时,政府采取紧缩货币的办法,货币供应减少,利率上升,外资流入,顺差增加;收入下降,进口下降,顺差增加;价格水平下降,出口增加,顺差增加;以上因素推动本币面临升值压力,为维护固定汇率,政府又不得不注入本币,买进外币,政府紧缩货币政策失败。
  在固定汇率制度下,政府的财政政策一般会取得好的效果。其原因是:政府实施增加支出财政政策,支出增加,IS曲线右移,收入水平上升,在货币供应量不增加的情况下,利率必然上升,外资流入增加;收入增加,进口增加,但由于外资利率反应的弹性大,利率下降会使外币流入数量很大。所以,一般来讲,政府支出增加到一定的幅度,顺差会增加很多,于是本币面临升值压力。为维护固定汇率,政府买进本币,卖出外币LM曲线向右移。结果,一方面是官方外汇储备增加,另一方面是国内货币供应量增加,经济可加速增长。如果该国是处于经济过热阶段,为减缓经济发展速度,政府采取紧缩的财政政策,一般也会取得预期效果。其中主要原因是减少支出,在货币供给量不变时,利率会下降,外资大量流出,逆差最后会很大,本币面临贬值压力,政府为维护固定汇率,会买进本币,卖出外币本币供应减少,经济发展速度放缓。正是由于以上原因,所以对于国内金融市场尚不完善、货币政策效果本来就不明显的发展中国家来讲,采用固定汇率制度可以使政府能更加有效地使用财政政策去调节经济运行。而对于金融市场成熟的发达国家来讲,由于货币政策在此汇率制度下起不到好的调节经济的效果,所以都转而采用浮动汇率制度,在此汇率制度下,政府的货币政策会取得好的调节效果。[3] 国际收支平衡相关交易
  自主性交易和补偿性交易
  1) 自主性交易(Autonomous Transactions):个人或企业为某种自主性目的所从事的交易
  2) 补偿性交易(Compensatory Transactions):为弥补国际收支逆差而对外的借款或动用官方储备 国际收支平衡和国际收支均衡
  国际收支平衡和国际收支均横
  1) 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差额,也就是自主性交易差额为零。但是在统计上和概念上难以精确区分自主性和补偿性,只是一种思维方式,难以付诸实现。
  2) 国际收支均衡:国内经济处于均衡状态下的自主性国际收支平衡,即国内实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外实现国际收支平衡的状态。是一国达到福利最大化的综合政策目标。 国际收支不平衡定量分析
  定量分析: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口径
  1. 贸易收支差额:商品(货物)进出口收支差额
  分析意义:
  1) 贸易收支在全部国际收支中所占比重大,可以当作国际收支的近似代表
  2) 商品的进出口情况综合反映了一国的产业结构、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状况,反映了该国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
  2. 经常项目收支差额:包括贸易收支、服务收入经常转移收支的差额
  分析意义:综合反映一国的进出口状况,作为制定国际收支政策和产业政策的依据
  3. 资本金融账户差额
  分析意义
  1) 反映一国资本市场的开放程度和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对一国的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的调整提供有益借鉴。
  2) 资本金融账户经常账户之间具有融资关系,反映出经常账户的状况和融资能力 国际收支平衡重要问题
  资本金融账户经常账户融资关系的弱化
  1.根本原因:资本金融账户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国内外的投资收益率、利率汇率、通胀率、税率税收政策和风险因素等。
  2.主要原因:
  第一, 融资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
  1) 当一国很难吸引国外资本流入时只能用官方储备进行融资,但一国官方储备是有限的。
  2) 当一国提供融资的主要是国外资本,就会出现这种融资方式的稳定性和偿还性问题,可能引起资金链断裂和债务危机。
  第二, 资本流动存在独立的运动规律,不再依附于经常账户而由其被动地决定了。
  第三, 在二者的融资关系中,两大帐户之间通过债务收入因素互相影响,有形成债务危机的可能。(资本账户经常账户提供融资后产生的资本流动会造成收入帐户的相应变动,如股权红利债券利息等。如果经常账户赤字过多,引起外债过多,而由此导致的利息支出也越来越大从而恶化经常账户,形成恶性循环)
  4.综合帐户差额:将官方储备提出后的余额
  分析意义:
  1) 衡量国际收支队一国官方储备造成的压力,对维持汇率的适当波动有重要意义。
  2) 综合反映了自主性国际收支的状况,是全面衡量和分析国际收支状况的指标 国际收支不平衡定性分析
   定性分析国际收支不平衡的性质(五种原因)注意:都是假定逆差
  1. 临时性不平衡
  1) 定义:由短期的、非确定或偶然因素引起的。
  2) 特征:失衡程度较轻、持续时间不长,带有可逆性,可以认为是一种正常现象。
  3) 对策:浮动汇率制下由市场汇率波动来纠正;固定汇率制下动用官方储备来平衡。
  2. 结构性不平衡
  1) 定义:国内经济产业结构不能适应世界市场的变化而发生的国际收支失衡。
  2) 特征:一是因为产业结构调整滞后;二是因为本身产业结构单一、落后,产品类型没有竞争力
  第一, 在世界市场需求变化后,因经济产业结构变动的滞后和困难所引起。
  第二, 一国产业结构比较单一、产品出口需求收入弹性低(卖的都是必需品,别的国家收入降低时需求还稳定,但一旦别的国家经济增长后需求就大幅下降),或者虽出口需求价格弹性高但进口需求价格弹性低所引起的失衡。(卖的是奢侈品但进的都是必需品,一旦价格上涨,自己的东西卖不出去,别人的东西还必须买)
  3) 对策:与本国的经济结构、劳动生产率有关,具有长期性,扭转起来相当困难。
  在治标方面:一方面可以通过官方储备的融资来进行数量上的弥补,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本币的升贬值来进行价格上的调整
  治本方面:更为重要的是,逐步培养国内经济汇率变动的进行结构调整的适应性,使市场化的汇率真正具备根据世界市场需求变化来调整国内经济结构的效力。
  3. 货币性不平衡
  1) 定义:在一定汇率水平下,国内货币成本与一般物价上升而引起出口货物价格相对高昂、进口货物相对便宜,从而导致的国际收支失衡。
  2) 原理:
  a. 相对通胀率↑=本国通胀率↑-外国通胀率:根本上是由货币供应量增加而导致通货膨胀
  b. 购买力平价说:Pd=E*Pf,Pd上升,E不变,则出口货物国外价格水平就会上涨,进口货物就会相对便宜。
  3)对策:一是控制国内的通货膨胀,紧缩总需求;二是本币升值。
  4. 周期性不平衡
  1) 定义:一国经济周期波动所引起的。
  2) 原理:衰退——总需求下降——进口下降——顺差
  扩张——总需求上升——进口上升——逆差
  3) 对策:相机抉择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5. 收入性不平衡
  1) 定义:一国国民收入相对快速增长,导致进口需求的增长超过出口增长。
  2) 原因: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周期性、货币性、结构性等等
  结论:一国对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调节,并不是单纯地追求国际收支的平衡,因为这仅仅是一国经济失衡的一方面;从更深层次的意义上讲,是要通过政策搭配使得国内和国外同时达到平衡,达到国际收支均衡,这才是一国经济均衡的最终目标。

热门词条

应收账款 区域货币 区间估计 CPI(Consumer Price Index) 资本成本 单向定单 金融危机 认可 汇率 外汇通 外汇佣金 资产 经济 ISO 服务 增量成本 CFO 加工 MIT 什一税 租赁期 销售 股价反弹 SME REF 抽签偿还 技术 MG金融集团 空头陷阱 市场 美元 股利收入 中小企业 资本 美国 两会 中国股市 备付金率 价格 吊空 指数 股灾 葡萄牙币 pt 调至市价 下降三角形 清算 Writer 电子汇兑 FDI 税粮 Theta width peg MACD 巴塞尔资本协议 冲账 艾略特波段理论的含义 银行 管理 外汇交易法 贴现现金流 短期同业拆借 拔档 联系汇率制度 消费发展战略 延期付款汇票 Exposure 公司 短期国际商业贷款 阴烛 金融中介理论 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金融) 标准普尔(S&P) 美国贝勒大学 正利差 汇差清算率 外汇 分期付款汇票 软通货 出口物价指数 选择权买方 集中竞价 百分比回撤 无记名汇票最低报价戴维·凯特标准·普尔 500指数抵押品持平德国工业产值德国消费者物价指数成本协同效益 德国伊弗研究所景气调查 非农就业人口 交易 持平 金融 道琼斯公用事业平均指数 指示汇票 产品竞争力 Quote 财务指标 盈利能力比率 外汇实盘交易方式 货币 外汇实盘交易指令 国际收支差额 BBC制度 什么是外汇市场的过分反应 货币期货交易 波浪理论与新闻价值性的关系 希腊德拉马克 南洋商业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