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五年,中国云计算厂商的苦日子要来了

ToB行业头条 2022-03-10 23:57

过去高速增长从0到1的阶段过去了,企业粗放式上云的日子不再有,云厂商只有精细化、专业化的服务,才能赢得客户。

来源  /    产业消息  (ID:chanyexiaoxi)

作者 /     王裕   

最近,几个大厂接连发布财报,财报内容中有大量篇幅和云计算有关。从数据本身来看,云计算厂商普遍选择了“报喜不报忧”。

比如:

阿里云,2021年第四季度收入同比增长20%,至195.39亿元人民币(30.66亿美元),相对于阿里巴巴集团其他部门,阿里云是增速最高的业务,也被众多分析师和机构认为是本次阿里财报难得的亮点;

百度智能云,2021年第四季度营收52亿元,同比增长60%,2021年实现全年总营收151亿元,同比增长64%。

腾讯云的第四季度财报还没发,数据还没披露。

阿里和百度这两家巨头厂商都把云业务作为增长“亮点”来宣传,但只要和国外云厂商做一个对比,就知道即便是阿里云这样的国内第一的云厂商,也面临极大的增长困境。

中原证券3月4日的研究报告指出,从全球前四大云计算厂商2021Q4财报数据来看,AWS、Azure、谷歌云、阿里云Q4的增速分别为40%、46%、44.6%、20%,分别较上个季度增长了1、-4、-0.03、-13个百分点,其中阿里云无论是绝对增速,还是增速变化情况来看,都是表现最差的。

要知道,AWS、Azure、谷歌云三者的体量远远大于阿里云和国内一众云厂商,云计算三强还能有这么高的增速,即便是这么高的增速和往年相比依然在下滑,而国内体量不大的云厂商的增速更是逐年下滑的厉害。

种种迹象显示,未来5年,国内云计算厂商或将迎来最苦的日子。

01

多重因素导致“上云”动力减弱

企业“上云”一直是一个热词。“上云”的原因有很多,最主要有两大考虑:

一是,企业觉得,能通过上云解决许多问题。首先是降低成本,提高自身的产业价值和运营效率,实现生产制造领域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连接的关键支撑和工业经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重要基础设施。

二是,国家确实有利好政策。比如工信部于2018年7月印发《推动企业上云实施指南(2018-2020年)》,随后上海、广东、浙江等各省市也相继推出企业上云上平台补助政策,更是将企业上云的热潮带到最高点。

然而,经过几年的发展,云计算市场有以下四个问题暴露出来:

该上云的企业都已经上云,未来增长空间有限;

政府和企业的思路转变,预算下调;

上云之后对企业的帮助不大,成效不显著,上云的动力不如过去;

云转型后成本不降反升;

这不是中国独有的现象,国际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也对此做过调查。

麦肯锡在2020、2021年期间展开“制造业云调查”。他们对来自企业IT部门(比如,CIO、CDO、产品经理)和业务部门(比如,CEO、CFO、CTO、CMO)的800多名离散制造公司高管人员进行了采访,受访者代表了来自欧洲,北美六个国家的各种制造商,从汽车、机械、半导体到航空航天和国防。

麦肯锡的调查发现这样几个问题,导致部分企业对“上云”的动力减弱:

首先,云采用率正在上升,并变得越来越复杂。

调查显示,近三分之二离散工业企业(64家受访者)积极上云,但获得云的全部收益的公司,却要少得多。云计算的使用要求公司拥有较高水平的新技术管理能力,这样才能成功管理好生态系统及其成本。大多数公司在上云之后不会用,或者花很高的成本招聘技术人员,导致成本上升。

其次,在评估采用云计算是否成功时,许多公司有自我欺骗的倾向。

在实现和运行云技术时,高水平的采用意味着高成功率。然而,调查显示情况恰恰相反:74%的云转型未能获取预期价值,比如节省IT成本或捕获业务价值。

几乎一半的受访者认为,云技术比他们最初预期的更复杂,而40%的人超出了他们的云预算。

第三,对云计算过高的期待,是许多公司无法充分利用云真正价值的原因。

受访的大多数公司(约59%)期望云在IT领域提供的价值要比在业务中提供的价值高。此外,当背要求描述他们熟悉的单个案例时,许多人立即提到了IT功能(占比约40%;这可能部分反映了IT功能的拥有更高的云成熟度)。

甚至公司选择公有云服务商,也主要关注的是技术性能和数据安全性,而不是同时关注增加业务价值方面的能力。

这几个问题,在国内企业也普遍存在。

国内企业在经历了前几年的“上云”热后,对于上云这件事情逐渐回归理性。在理性思考之后,又呈现出两大顾虑:

顾虑一、企业数据是否会因安全风险而泄露?

企业上云意味着将一切资源与数据都要转移到“云端”上面,越来越多的企业相关敏感性信息也会存储在云数据中心。因此很多企业管理者会考虑到一些安全漏洞会不会会引发范围广、系统性的安全威胁?一些突发安全事件会不会导致整个云服务的危机?毕竟这类安全事故在近几年可是常常发生。

2015年5月28日,携程网网站页面、百度搜索导航莫名消失,网络瘫痪问题持续了近十二个小时,损失为平均每小时106.48万美元。

2015年6月18日,多家P2P平台同时遭受不法黑客攻击,造成网站无法打开或访问速度缓慢。

以上这些企业在国内而言都算是大企业了,上云之后遇到的风险依旧是难以避免,好在他们有强大的团队支撑,能在很短时间内修复安全漏洞。倘若普通企业上云之后也遇到同样的情况,恐怕这是会要了老命吧。

顾虑二、云端管理系统是否与业务适配?

不同行业不同企业针对业务都有着属于自己的要求,大多数企业的数据中心的应用程序都固有复杂性,并且涉及的数据量大,因此有的企业就会担心搬上云端管理能否与原有的程序相匹配,需不需要专业人员才能操作,后期维护是否麻烦等。

如果企业搬上云之后还因为与业务不匹配造成的经济损失,谁能负担得起呢?

在多重因素的作用下,企业在上云方面的动力显著减弱。

02

部分行业“下云”渐成风潮

行业里有句话叫做“上云容易下云难”,但即便是在“下云难”的情况下,还是有部分行业掀起一股下云的风潮。

医疗行业来说,一家医院(下称A医院)在几年前将分院PACS系统迁至云上后,期间使用未达预期,2020年又将数据从云上迁移下来。该院信息中心王东(化名)透露:“当时觉得云计算是一种趋势,而分院业务量不大,于是想通过分院来探索云模式。如果效果好,就在总院复制。医院选择合作的是国内一家头部的云服务商,‘上云’前,大家的期待很高。”

上云之后问题来了。A医院曾遇到几次系统变慢的情况,为了寻找问题,他们先是排查网络,借着打电话去找云服务商,再找PACS系统厂商,最后可能还要检查本地系统……“转了一圈,又找回来了,给医院的工作造成了很大麻烦,我在这个过程中不停地协调,也特别焦急。”王东说。

坚持运营了5年,2020年,A医院决定将分院PACS系统“下云”,花钱将数据从云端迁移下来,重新用总院的系统进行覆盖。

此外,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信息部主任衡反修透露,2020年12月初,他们也将互联网诊疗业务从云端迁移至了医院本地。

衡反修表示,“我们的互联网诊疗业务建设之初,就是部署在云端,包括患者信息都在云端储存。当初设想是,云上部署一套,院内部署一套,数据定期转存到院内,但技术上有很多困难,一直没落实。业务在云端运行了近半年,最后又重新开始搭建,经过半年多才把互联网诊疗业务部署到院内,包括交易数据、问诊记录等都转至院内存储。”

目前,在医疗领域,尤其是公立医院,“下云”已成一股风潮。

对于“下云”的原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巨头云计算厂商不具备专业能力,懂云技术但不懂专业,导致双方对接时沟通不畅,解决问题就变得异常困难。

二是,服务不及时。厂商之间甚至厂商内部也会互相推诿,导致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如果系统在本地,信息人员可以快速在本地排查找出问题。

三是,数据安全考虑,系统和数据存储在本地更安全,一旦上云,部分敏感数据或者具有高度商业价值的数据就不可控了。

除了医院下云城风潮之外,工业、金融、零售等领域均有企业选择与云计算告别。

03

云计算市场陷多重困境

在上云动力减弱,下云渐成风潮之际,云厂商的增长压力可想而知。

受到教培和游戏行业的拖累,国内主要云计算厂商阿里云、华为云、腾讯云等均呈现出增长疲软的状态。

作为互联网巨头过去三年的第一战略业务,云计算如今的权重正在下降。

AT不约而同收紧预算、缩减招聘,华为更是在2020年初把云升级为BG后,一年后又火速降级为BU……各家集团对云的态度,从不设上限的扶持,正在转变为让其自负盈亏。

这些动作释放了一个信号:一线互联网大厂的云业务虽未成熟,但已成年,到了自力更生的阶段。成熟是身心跟上了,成年是年龄到了,前者主动,后者被动。只可惜被动的他们,成年的并不是时候,当下内外交困的处境,只会让他们过得越来越拮据。

2021年,阿里云在内部口头喊出了1000亿KPI的狠话,腾讯云大概是400-500亿,但两家都没完成。

其实在前半年结束后,双方就已经知道目标无法实现,所以开始改变考核机制,阿里云直接把考核压在了各个产品线上,让其自负盈亏。腾讯把重点放在自研产品的销售占比改进上。华为云还在调整组织架构当中,战略仍在摇摆。

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云计算行业从业人士透露,部分买单方政府的一些相关部门没钱了,“去年地方政府的一些部门,预算甚至砍掉一半,剩下的还要优先保障疫情防控的支出,云厂商能拿到的政府大单越来越少了。”

国内云市场总体以政企大客户居多,大型政企机构的订单收入甚至已经接近50%。但与发展成熟的国外云市场不同,国内政企大客户目前对上公有云仍然疑虑重重,更倾向于做私有云或混合云,这就导致原本基于公有云设想的“水电煤”自助服务,变成了贴身服务。

与此同时,越来越规范的监管,导致云计算行业马太效应减弱,各家都有一口肉吃,这就导致了原来的头部厂商日子更不好过了。

方正证券报告显示,随着监管更加规范,云计算市场的马太效应有所减弱,头部云厂商的份额未进一步提升,政企市场和混合云是下一阶段的竞争焦点。

国内市场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中国电信天翼云、AWS位居IaaS+PaaS市场前五,在IaaS+PaaS市场总体占据75.8%的市场份额,但相较于过去几年份额未再进一步提升。

在云计算逐渐进入下半场的同时,政企市场成为市场竞争焦点,而头部云厂商也纷纷加大混合云的布局。同时,21年三大运营商云增长有所提速。

多重困境导致云计算厂商加速内卷,这种情况只会越来越严重。

过去高速增长从0到1的阶段过去了,企业粗放式上云的日子不再有,云厂商只有精细化、专业化的服务,才能赢得客户。

未来五年,这一过度时期,云厂商们要做好过苦日子的准备。

推荐阅读

2022年的SaaS行业,钱往哪里去?

2021年全球SaaS IPO不完整启示录

《一文讲透B2B 企业所关心的 SDR

企培赛道大火,谁能真正解人才培训之急?

《ToB月报丨二月融资总金额超152亿元;「东数西算」国家工程全面启动

ToB行业头条

TOB行业头条,关注TOB领域的新产品、新公司、新趋势,专注以原创报道TOB行业的人物、金钱与故事。

577篇原创内容

Official Account

点个「在看」,和我们一起聊聊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