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臣氏云店频被投诉“不发货” 线上线下渠道融合或陷困局

中科财经 2021-04-03 05:45

Image

屈臣氏或正面临线上线下融合困局。

3月18日,A.S. Watson Holdings Limited(下称“屈臣氏”)母公司长江和记实业有限公司公布了2020年财报。财报显示,屈臣氏期内收益为1596.19亿港元(约合人民币1336.99亿元),同比减少6%,此外,屈臣氏中国区业绩以及中国区同店销售额双双下滑。

跑马圈地之下,屈臣氏疲软迹象渐显。近年来,为扭转线下业绩颓势,屈臣氏一直在探索线上化转型。其主打的“屈臣氏官方云店”小程序已上线超一年,但仍面临诸多消费者质疑,屈臣氏线上线下渠道融合尚在进行中。

“不发货”涉嫌违约

2020年2月,“屈臣氏官方云店”(下称“云店”)小程序正式上线,为消费者提供“闪电送”以及“到店自提”服务。

“闪电送”即消费者在云店下单后,由美团骑手、饿了么骑手送货上门,若距离较远则由快递员送货上门。“闪电送”一般需支付10元左右的运费,而“到店自提”只需消费者凭借“取货码”在附近指定门店取货即可。

云店上线仅六个月,销售额便突破5亿元。然而,云店喜人销售额的背后却面临消费者的种种质疑——其中“下单后却无货”是投诉的重灾区。

Image

*屈臣氏会员日积分兑换活动与女王节“买3免1”活动

3月5日,宁波的杨蓉(化名)参加云店的“买三免一”以及会员日积分兑换活动,但迟迟未收到取货码信息,经电话询问自提的屈臣氏门店后,其店员称“无货”。

当杨蓉追问为何门店无货,而用户依然可以下单时,店员表示云店系统在升级,无法修改门店库存,且产品要预留给团购与到店顾客,暂时无法自提。

此外,店员建议杨蓉可以先取消订单,等下个月有货再下单,或在其他门店下单。而杨蓉认为“买3免1”优惠活动很少见,不愿意取消订单。

在3月5日至3月19日期间,杨蓉多次致电屈臣氏门店以及联系官方微博,但店员总是回复“需要等待”。期间,杨蓉还致电屈臣氏广州总部,其回应称会尽快帮忙处理。而消费者协会以及政府服务热线的工作人员则表示可以帮忙调解,但无法让该门店立即发货,官微的工作人员则回应称杨蓉可以留下订单编号与联系方式,等待官方客服致电。

最终在3月19号,屈臣氏官方客服致电杨蓉,表示会尽快处理。两天后,门店店长终于联系杨蓉称可以提货。

杨蓉反映的这一情况并非个例,多位消费者向《中国科技投资》表示,在云店下单后,使用会员积分抵扣部分金额,以低于平日线下标价购买了商品,然而部分屈臣氏门店却以各种理由不发货。

上海汉盛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律师李旻对记者表示,“商家的挂单行为应该被视为是一种要约,消费者下单行为即表示合同成立”,在合同成立之后,云店的不发货行为则构成“违约”。

中国电子商务协会政策法律委员会专家委员赵占领表示,一旦电商构成违约行为,就要承担违约责任,一是继续履行合同,消费者可以要求商家发货;二是终止合同,消费者可以选择退款并要求商家赔偿消费损失。最终的选择权关键在于消费者,但平台不能以无货为由建议消费者退款。

对于消费者而言,一般会选择向消费者协会投诉平台的“不发货”行为,而消费者协会对于电商平台没有制约作用,这一途径成效不明显,另外若选择民事诉讼,则往往面临维权成本高于维权收益的窘境。

赵占领指出,关键是要监管部门对上述违约从行政监管的角度予以处罚;其次,建立消费者协会代表消费者提起公益诉讼的制度,对不法商家形成有力制约。

“不发货”与转型之困

值得关注的是,即使杨蓉所下单的产品半个多月未发货,但该商品在云店中依然显示“在售”。对此,店员表示云店系统库存与门店库存不一致,门店没有权限修改库存,因此消费者仍可以正常下单。而不同的是,屈臣氏云店官方客服却表示门店可以修改系统库存。

无独有偶,近日,许琴(化名)参加云店的限时积分兑换活动,使用9.9个积分抵扣后,原价115元的商品最终只需16元。截至发稿,许琴依然未收到商品,发货门店“北京朝阳北苑华贸”的店员对其表示“没货”。

而目前该商品依然在云店上架售卖,且付款界面显示可以在“北京朝阳北苑华贸”的屈臣氏门店提货。

Image

*许琴订单截图及记者付款界面截图

赵占领就电商平台“下单后却无货”的现象分析称:“某些商家根本就没货,或者货物量很少,但却用很低的价格去吸引消费者下订单,最后再取消订单,这种情况为恶意营销。在这个过程中,商家得到两大好处,一是为企业营销宣传,二是产生了资金交易额,即使最后退钱,但在企业财报的营业额计算中会增加一笔。”

据杨蓉透露,门店店员曾对其表示“(连)总部都有40万的货物缺口”,希望可以理解门店的缺货。就此,《中国科技投资》致函屈臣氏,截至发稿未获回应。

另一方面,律师李旻称“下单后却无货”也可能是平台出现技术问题,导致消费者下单时所看到的库存与平台或门店的实际库存有出入。

不论如何,对于定位为美容产品零售商的屈臣氏而言,快速补货是其核心竞争力之一。若消费者投诉的“下单后不发货”实为库存问题,这或许表明屈臣氏在线上线下的供应链环节尚未彻底打通。

屈臣氏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供应链的运作效率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其遍布全国的门店资源与线上云店的整合程度。在消费者观念转变以及新兴美妆零售品牌纷纷崛起的大背景下,屈臣氏自然要面对线下市场份额受挤压的尴尬状况,其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多地拓展市场份额,加速全渠道融合。

亟待转型

屈臣氏集团于1841年在香港成立,自1989年起正式进入中国市场,至今已达32年,是国内最大的保健及美容产品零售连锁店。

提起屈臣氏则不得不说起其庞大的线下门店网络,2015年-2019年屈臣氏中国门店数量连续五年保持双位数增幅,平均每年扩张近300家门店。截至2020年底,屈臣氏国内门店突破4000家。

然而,屈臣氏在高速扩张圈地的同时也面临着业绩疲软的困境。自2015年起,屈臣氏在中国市场的业绩出现停滞增长,2016年更是出现首次营收负增长,最新财报数据显示,2020年屈臣氏中国区业绩同比去年下降19%,中国区同店销售额下降21.8%。

一味扩张下,屈臣氏中国区单店收益持续下滑,2015年-2020年屈臣氏中国区店铺增速一直高于同店销售额增速,且近6年间,同店销售额除了2019年出现了2%的小幅正增长,其余年份均处于负增长状态。

Image

*据屈臣氏母公司2015年-2020年财报绘制

与“水深火热”的屈臣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几年来,以HARMAY话梅、THE COLORIST调色师、H.E.A.T喜燃等为代表的美妆集合店强势崛起,它们以年轻化的装修风格、自助式的购物体验、多样化的流行品牌成为年轻一族的网红打卡点,更得到了高瓴资本、高榕资本等多家投资机构的追捧。

新兴的美妆集合店不仅会分流屈臣氏的目标消费群体,也受到更多时下流行国产美妆品牌的欢迎。这些国产美妆品牌无力承担或不愿承担屈臣氏高昂的入驻费、促销费、长账期、销售扣点等要求,转而投向新型美妆集合店的怀抱。

总而言之,快速崛起的美妆零售新势力正进一步冲击屈臣氏原有的线下市场份额,屈臣氏可能很难再通过扩店模式实现业绩增长,连年滑坡的业绩迫使屈臣氏不得不加速线上线下渠道的融合。

2017年开始,屈臣氏线上转型动作频频,其与菜鸟、美团等企业合作,将线下门店变为“前置仓”,推出“门店自提”与“闪电送”服务。2018年屈臣氏入驻抖音,加强品牌曝光与订单转化;2019年屈臣氏推出扫码购、会员预约免费化妆等服务升级;2020年屈臣氏正式推出小程序“屈臣氏官方云店”;2021年官宣明星蔡徐坤成为品牌代言人。

一系列的变革助推屈臣氏2020年的电商销售额较去年增长90%,然而,由于电商销售额基数较小,屈臣氏2020年全年收益为1337亿元,同比减少6%。

随着国内疫情态势逐步好转,线下消费行业正在加速恢复,对于屈臣氏能否真正加速线上线下渠道的融合,《中国科技投资》将持续关注。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