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来的终于来了!

评点经济 2022-08-13 07:51

虽然今日(8月12日)上证指数只是小幅振荡,但是投资者在收市后被五家央企主动申请自愿将公司存托股从纽交所退市的消息给惊到了。虽然这一消息确实是在意料之中,但是来得如此之快,之前又没有任何重量级的报道,只有我等小自媒体在暗暗担心,估计这一消息对广大的投资者带来的震动还是比较大的。

这件事情,在金钱上的损失或许不大,但是在心理上,不得不说,肯定会给投资者带来较大的阴影。有不少朋友在问:中概股在美国就真的这样一拍两散了吗?

今日,中国人寿打响了中概股主动自愿将公司存托股从美国股市上退市的第一枪。这个事情其实还是有苗头的,之前平点金基就注意到,美国证监会的相关负责人在上个月就非常强硬地表态过:不接受任何不肯完全放开审计底稿的理由。

可惜,对于这样的狠话,几乎没有媒体加以重视。当时我就在想,这是不是意味着双方关于审议底稿的谈判彻底破灭了?毕竟在美国出台外国公司问责法后,证监会回应市场的担心时,给出的答复还是蛮积极的,令不少投资者对中概股留在美国市场上正常交易还是抱有较大信心的。更何况,之前有媒体一直在做心理建设,即列入预摘牌公司,还要有三年时间都达不到美国证监会的要求才会真正摘牌呢。令人以为这件事最终有可能虚惊一场。

没承想,五家央企的公告,突然一下子拉开了两国之间那层朦胧的面纱,将中概股在美国面临大批退市的可能毫无预兆地展示了出来。

今日中国人寿最早发布退市公告,并表明,在自愿摘处理存托凭证的同时,撤销该等存托股及其对应H股在证券交易法项下的注册。

随后,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中国铝业、上海石油化工股份公司陆续发布公告称拟将美国存托股份从纽约证券交易所退市。

事实上,早在今年四月份,中国人寿就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了截至2021年12月31日会计年度的20-F 表格年度报告,但是,美方显然认为是不符合其要求的,因此在5月4日(纽约时间)被SEC初步认定为问责法案项下的委员会认定的发行人。

中国人寿当时便表示,这表明SEC认为公司使用了一家目前无法由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检查的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对截至2021年12月31日会计年度的财务报表出具审计意见。根据问责法案,如果一家公司连续三年被SEC认定为问责法案项下的委员会认定发行人,SEC应禁止该公司的股票或美国存托股票在美国的全国性证券交易所或场外交易市场交易。

虽然这一幕的突然出现令人吃惊,但确实此事最终也是意料之中。在当下的中美关系中,如果确实不想退让,那么与其等着被人家强行摘牌,真不如自己主动要求摘牌来得体面。中国人寿预计,存托股在纽交所交易的最后日期预计为2022年9月1日或之后。自该日期之后,该公司存托股将不再于纽交所挂牌和交易。

有记者就此事迅速采访了中国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得到的回应是:注意到了有关情况。上市和退市都属于资本市场常态。

虽然上市和退市都属于资本市场的常态,但是退市几乎从来都不是中国资本市场的常态。这样的说法,明显有淡化此事背景的想法。

几家主动摘牌的国有公司也表示,之所以主动摘牌,是因为这些存托凭证对应的H股在总股本中占比比较小,而在美国上市的相关维持成本较高,因此才决定摘牌。

从经济上来看,这话也对,毕竟美国市场很难再融资,维护费用也确实比较高。但是如果我们进入500强的央企连这点费用也嫌贵,似乎与央企的身段不相匹配。这样说,或许只是安抚投资者今夜不要狂抛中概股。

非常遗憾的是,这几家公司的公告都没有表明具体的注销细节:是由公司在摘牌前按市场上的交易价格出面回购这些存托凭证,还是摘牌后再按照某一协议价回售给公司呢?现在手中握有这些存托凭证的该怎么办呢?

事实上,从2022年3月开始,中概股就开始陆续被美国证监会列入“预摘牌名单”。除了上述的央企外,微博、百度、爱奇艺等民营企业也是榜上有名。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共有261家中国公司在美国上市,总市值约为1.3万亿美元。截至7月底,已有159家中概股被列入了“预摘牌名单”中,其中有153家已经被列入确实摘牌名单,这些公司会不会效法央企,也纷纷来个主动自愿摘牌呢?未来中概股在美国的数量会跌破百家吗?这些好不容易走出国门的公司,上市多年后,又要集体回家了,这样的结局,确实令人唏嘘。

早在2020年,中国的三大运营商在美国的存托凭证也遭遇了摘牌命运。此举令三大运营商的股价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回调。所幸最后都回到了较为正常的区间。

但此一时,彼一时,上次只有3家,这次有可能有超过百家,因此,这一事件对港股以及A股所带来的影响恐怕不容乐观。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