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一季报有哪些看点

老马识基Martin 2021-04-25 23:48

一、资金流向

一季末普通股票基金平均有效仓位89.6%,较四季度环比下降。节前延续“春季躁动”行情,投资者情绪高涨,1月权益类基金发行规模再创新高。

Image

虽然节后由于市场大幅回调,情绪出现回落,但新发基金绝对规模仍处于历史高位,为资本市场注入增量资金,在21Q1延续净流入趋势,其中港股净流入1214亿,占比接近5成,资金持续加速南下。

Image

各宽基指数都得到了不同幅度的资金净流入。结构上,沪深300占比明显回落,代表中小盘指数的中证500、1000占比小幅抬升,而港股配比大幅提升。

Image

二、行业配置

行业上来看,基金一季度在银行(招行、兴业、平安银行)、化工(龙蟒佰利荣盛石化桐昆股份)、医药生物智飞生物药明康德迈瑞医疗)配比得到提升。其中,银行、化工、医药、电子板块净流入金额均在200亿以上,化工连续4个季度占比提升。

而在电气设备(通威股份隆基股份亿纬锂能)、非银金融中国平安东方财富中信证券)、家用电器美的集团三花智控浙江美大)的配比出现下降。

Image

Image

三、抱团效应

过去两年,抱团行情愈演愈烈,然后今年节后发生了阶段性的风格切换。

从数据来看,21Q1前30大和前50大重仓股的持股市值占基金股票投资比例分别为28.83%、35.58%,环比小幅下降,基金配置前三大行业(食品饮料、医药、电子)的占比环比基本持平,表明核心资产的抱团效应略有放缓,但并没有出现明显的抱团瓦解迹象,主流资金仍然扎堆在核心资产。

Image

四、基金重仓股

Image

Image

Image

21年一季度中,贵州茅台、腾讯控股、五粮液占据重仓股前三,药明康德、美团、海康进入前十,中国平安、隆基股份、美的集团跌出前十。腾讯、海康、贵州茅台是Q1增持资金量最大个股,绝对金额超150亿;而中国平安、通威股份、顺丰控股立讯精密则是Q1减持榜前四位,资金净流出超百亿。

重仓股中,公司基本面出现边际向上改善,且估值处于合理区间的顺周期个股受到青睐,包括海康、腾讯、兴业银行格力电器等,重仓的基金数量明显提升。

Image

重仓股中,公司基本面出现边际向上改善,且估值处于合理区间的顺周期个股受到青睐,包括海康、腾讯、兴业银行、格力电器等,重仓的基金数量明显提升。

五、基金市场观点

一)市场展望及策略:

一季度资本市场呈现宽幅震荡的格局,波动明显加大,大多数的基金管理人在经济复苏和流动性边际收缩上的预期几乎达成一致。

操作上,大部分的基金在组合结构上做了调整,减持了基本面存在瑕疵的高估值抱团公司,增持确定性强估值偏低的品种,少部分偏谨慎保守的选手也选择降低仓位应对潜在的风险。

选股上,对公司筛选更加严苛,只有基本面良好,质地优秀、业绩扎实的个股才有望走出超额收益。2021年对于基金管理人研究的深度与广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关注方向:

1、周期制造:

财通基金金梓才从宏观经济复苏周期的角度,对顺周期行业板块进行配置:

1)市场认为今年经济一季度见顶并且逐季回落,但出口、制造业投资、房地产投资在全年可能都很好,对今年全年经济的判断是逐季提升,特别从环比的角度来看认为经济的高潮出现在下半年;

2)海外经济复苏的力度还会强于国内,出口链条基本面更为强劲;

3)去年全球供给受到疫情影响,叠加全球碳中和宏观背景,导致今年出现全球供需缺口的行业比比皆是,周期各个行业产品价格有望继续上涨,涨幅和持续性会超市场预期;

4)周期各个行业估值基本不受流动性影响,而很多其他行业都会受到影响,导致周期股估值端没有收缩风险。

2、半导体

景顺长城杨锐文从产业链的供需两侧做了详细的分析,尤其看好半导体主要是前所未有的半导体景气周期叠加自主可控加速前行。

从去年 9 月份开始,芯片的供给就陆续出现了局部短缺,最开始认为是华为在全面制裁之前的疯狂拉货以及 OPPO、VIVO 和小米等厂商的 double booking 所引发的阶段性紧缺,但是,随之而来就是四季度的 8 寸线成熟制程全面吃紧,从下游厂商的库存来看,并没有体现出 double booking 的结果,反而是库存水位节节下降。实际上,这次是行业整体的错判需求且新冠疫情影响供给所致。

为何这一次是前所未有的芯片紧缺?

从需求侧来看:

1) 5G 手机的硅含量相对 4G 手机提升 40%以上,5G 手机爆发式增长消耗了大量晶圆;

2) 随着汽车电子化的推进,新能源汽车的硅含量相对传统汽车提升数倍及更多,新能源汽 车的爆发让汽车行业对芯片的消耗也急剧提升,尽管现阶段占比依然低,但是,未来提升空间很大;

3)新型应用产品的不断出现,例如:扫地机器人等新型智能家电的爆发式增长、AIOT 的需求爆发;

从供给侧来看:

1)新冠疫情打断了所有晶圆厂的扩产节奏,也打乱了大部分晶圆厂的供货节奏,更重要的 是让下游厂商全部错判需求,过度消耗库存;

2)供应最紧张的 8 寸线扩产主要依靠二手设备,然而,二手设备现在却是一台难求;

3)三星的先进制程良率持续低于预期,让全市场过度依靠台积电,加剧先进制程的紧缺;

4)今年以来,各大晶圆厂产能利用率甚至超出 100%运转,过度的超负荷运转也让故障率提升,事故停产频发;

从上面的需求端和供给端分析可以看出,此次半导体的周期几乎不可能短期结束。即使现在立刻扩产也是不可能解决燃眉之急,有现成厂房的扩线要 1.5 年,没有厂房的扩产至少需要 2.5-3 年,然而,现在的设备预定周期甚至达到 2 年之久,还在不断拉长的过程。由于半导体扩产支出过大,直接导致扩产决策犹豫不决,晶圆厂与下游厂商也同样陷入相互不信任的囚徒困境,这可能导致扩产节奏持续低于预期。

综上分析,我们对未来的半导体产业做出推演:

1)此次是前所未有的半导体景气周期,体现明显的量价齐升,持续时间超过两年以上;

2)拥有产能支持的芯片设计公司将获得前所未有的竞争优势,初创芯片设计公司面临生死存亡,芯片设计公司的供给侧改革将开启;

3)中国系的 FAB 厂和 IDM 厂商将面临历史性机遇,全球性的缺芯降低了政治风险,全球通力合作才是降低经济负面影响的关键;

4)汽车芯片是最早紧缺,大概率也是最早解决的。毕竟汽车产业对欧美日都太重要了,政治力量将迫使更多产能转向汽车。但是,这会带来其他领域的进一步缺芯。

3、电动智能汽车

碳中和是非常火热的题材,有人看好钢铁、电解铝、煤炭等周期性板块,理由是新一轮的供给侧改革。也有人看好光伏、风电、核电等发电板块,但杨锐文却更看好新能源汽车领域。

我们并不认为碳中和是新一轮的供给侧改革,更不可能是简单的关停产能带来价格的暴涨。中国的制造业是基础,是解决就业人口的核心。政府一定是想方设法确保制造业的低成本竞争优势,政府不会少生产一吨钢,而让下游少生产一台家电、一艘船,也不可能损失更多的就业,更不可能让中国制造业失去低成本的竞争优势。因此,我们理解,碳中和政策本质上是一次能源的低成本转型。这意味着碳中和更多将会从发电侧和应用侧节能转型角度入手。

从发电侧入手,那就是用光伏、风电、水电和核电等替代火电,由于碳中和是长期目标,这就存在投资节奏问题。从应用侧角度,那就是继续加大原油等一次能源往电力转型,更大力度普及新能源汽车。对高耗能领域,更多是采取节能转型方式,而不是简单的关停。

我们投资电动智能汽车不仅仅是因为碳中和,更重要是这是一场产业革命。过去 40 年的技术 革命,本质上都是计算机革命的延伸。计算机相互的连接让世界进入互联网时代,计算机连接手机让世界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这是过去两次彻底改变世界的革命。从 2020 年开始,计算机连接汽车带来的智能电动车革命已经发生了。与以往的革命不一样,中国的智能电动车产业链在起步阶段就具有全球竞争力,中国智能电动车产业链不仅有完整的产业链,还有足够大的规模,全球的汽车品牌基本上都在中国寻找供应商。

从最近的新闻来看,不仅仅是华为,小米、阿里、百度等巨头都纷纷入局智能电动车领域,巨头们入局的时间点肯定是深思熟虑的,这个信心来自于中国产业链的成熟程度。这或许是我们未来十年见证的少数十倍以上量级的产业机会。这或许将开启中国汽车品牌正式走向世界之路,过去,中国的自主品牌一直被压制在 15 万及以下,中国车企在智能电动车上正式进入利润最丰厚 的 20-50 万市场,打破过去合资品牌和进口品牌在这个价位段的垄断。

雷军说,小米汽车是他人生之中最后一次重大的创业,ALL in 人生全部的声誉。其实,我也有雷总一样的信心,坚信未来十年是中国智能电动车爆发的十年,这也会是未来最重要的投资领域。

老马识基

老马识基

提供一站式基金投资解决方案,捕捉基金中的战斗鸡

16篇原创内容

Official Account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