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值实时估算功能下线!基金投资会变得更难吗?

老罗话指数投资 2023-07-27 08:03
最近,事关上亿基民的“大事”引起了热议,那就是各个基金销售平台基本都下线了基金净值的“实时估值”功能 不少小伙伴觉得甚是不习惯,也有一些抱怨的声音。基长总结了两个常见的“抱怨”,逐一为大家解析,相信看完之后的你,就会对这件事情坦然多了~ 

抱怨1:有“实时估值”功能,这样我就可以在盘中的时候随时查看自己持有基金的涨跌情况,多好!要是基金涨了,这样不用等到晚上净值更新就能提前知道,能多快乐好几个小时呢!

基长说 凡事都有两面性,要是基金跌了,那么心痛的时间也会多好几个小时。 而且由于“厌恶损失”心理,同样是100块钱,亏损100元所带来的痛苦值要远高于获得100元的快乐值。 所以,假如在某一段时间内基金涨涨跌跌回到了原点,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获得的总感受也是心痛更多,其实并不“划算”。 频繁查看账户,除了让自己产生不必要的“情绪内耗”对投资收益本身也没有太大好处。 投资收益,并不会因为我们看的次数多了,就会涨得更多

再者,国外机构研究表明,交易者越频繁查看账户就会越容易受到“厌恶亏损”心理的影响,心理压力越大,更容易随意调整交易计划,最终亏损的概率越高。 


抱怨2:之前我买卖基金时以净值估值作为重点参考,现在没有了参考指标,我还怎么“低买高卖”啊!

基长说: 需要重点说明的是:基金估值≠基金净值,并不是我们申赎的真正价格。 所以,在“实时估值”功能还没下线的时候,旁边都会带上一句提醒:“估值数据并不代表真实净值,仅供参考。” 而具体的参考价值,其实取决于估值数据跟真实净值的拟合程度

如果估值数据跟真实净值相差无几,那么的确会有不错的参考价值,但关键是,受限于片面性、时滞性、测算方法、大额申赎等影响,基金估值并不总能很准确地反映基金净值

片面性

估值估值,从字面上我们就很容易知道,这个数值是估算出来的。 当然,也不是闭着眼睛随随便便做的估算,而是有依据、有算法的。 依据就是基金定期公布的报告,如季报、半年报、年报等。 除了半年报、年报会公布基金的所有持仓信息之外,季报只会披露前十大重仓信息,并不会把基金买了哪些股票和债券都一一列出。 信息的依据本来就不够齐全,自然没办法强求最终得出来的数据精确无误了。 时滞性 基金季度报告的公布时间是每个季度结束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所以我们看到的基金经理最新的持仓数据,也是在大半个月之后的事情了。 半年报是在上半年结束之日起60日内公布,年报是在每年结束之日起90日内公布,时效性就更差了。 而这个数据会一直被使用,直到下一个季报公布。 举个例子,在3月份的时候(这时基金一季报还没有披露),公开可得的基金持仓数据还是上一年年末的。 这个过程中,基金经理很大概率会根据市场的实际情况进行调仓的,而基金估值使用的还是旧数据,可想而知,这中间肯定会有出入的。

测算方法 前面我们有提到,基金估值是有依据、有算法的,这个算法就是不同平台(如基金官网、或者像天天基金、蚂蚁财富、理财通等第三方平台)各自开发。 所以之前大家就会发现,不同平台的基金估值都不太一样。 大额申赎 很少人知道,大额申赎也会影响基金的短期涨跌幅。 举个例子,假如有一个基金叫“牛基”,基金份额是10亿份。 7月25日有20亿份新申购的基金份额涌入,这部分新进入的资金一般在次日(7月26日)就会到达基金账户上,基金经理可以拿着这笔钱进行投资。 但建仓并不是一瞬间的事情,需要时间进行挑选标的、撮合交易等等,所以即使这20亿资金跟之前已有的10亿资金买的是一样的投资标的,也并不能享受同样的涨幅。 因此,就算7月26日的市场行情跟7月25日的一模一样, 7月26日基金净值的涨幅也会低于7月25日的。

当出现大额申购时,基金经理的建仓节奏如何、买了哪些投资标的,各平台都是不知道的,这也为实时估值的准确度提高了难度

基长花这么长的篇幅,主要想说明一个事实:由于种种原因,大家觉得非常好用的实时估值数据,其实并不能完全如实反映真正的净值

如果我们参考的指标都是有所偏差的,那么我们所期待做到的“低买高卖”,效果是不是也会大打折扣呢?




所以,总的来说,“实时估值”功能的下线并不是一件坏事。这个举措,也是希望大家能够减少对一时涨跌幅的关注,更聚焦基金投资的本质——能够通过长期持有分享基金所投资的行业和标的发展红利

免责声明:本文资料中的信息或所表述意见不构成推荐、要约、要约邀请,也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客观冷静,量力而为。基金、理财产品过往业绩不代表其未来表现,不等于基金、理财产品实际收益,投资须谨慎。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