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和资管徐小庆路演纪要

爱怼怼 2022-07-01 23:59

结论

美债:现在对美国通胀的恐慌正处于顶部阶段,后面可能比大家预期的压力要小。由于现在的货币政策相比70年代更有效,后面的加息可能弱于预期,目前美债收益率可能已经见顶了。后面我们应该能看到加息预期存在一个回落的过程。整体来讲,海外风险对国内金融资产的负面拖累是下降的。

美股:短期会反弹,但是整个下跌的过程并没有结束。今年四季度可能再度下跌,港股、A股可能跟跌。当然,如果解释存在美元走弱的话,对国内资产会相对有好些。

国内:中国的宽松主要影响到A股价值股,海外的宽松则主要影响到成长股。现在A股还没有轮到趋势性反转。

正文

从两个角度看美债收益率:

(1)从一两年的角度讲,美债可能还没见顶,但是年内的话,加息预期是否足够充分了?这就要看2Y是否创新高。如果前面几次加息不及预期的话,2Y可能跌破3%。今年年底预期3.25%就结束了(2Y),明年可能再有两次加息,最终到3.75%。

Image

(2)缩表,与加息无关,是从供需的角度影响美债。这个影响是次要的,实际上缩表并没有带来美债供应的显著上升,也就不会强化推升利率走高。

市场担心美国CPI环比下不来,理由如下:

    (1)能源看法有分歧

    (2)劳动力紧张,成本推升CPI中枢

现在担心美国通胀下不来,主要是和中国当年“四万亿”刺激较为相同。美国M2增速从疫情前的7%上涨到疫情后的27%。好在货币和通胀的比价关系没有变得更离谱。

Image

Image

2011年的时候,主流观点认为中国通胀是下不来的。回头看,当时的推论还是比较牵强的,周期性的回落还是存在的。周期性回落的核心就是货币政策紧缩。

货币政策紧缩体现在两个方面:

(1)M2增速见顶(2009年)。现在美国M2增速马上就要回到7%了,在“量”的问题上,美国和中国相差不大。但是从“价”的问题上,中国说紧缩就紧缩,短端利率赶上去只用了几个月,中国的加息节奏比美国快多了(如下图)。

Image

美国直接把引得钱放到老板姓手里,所造成的通胀压力比中国要大很多。

Image

70年代的高通胀持续了10年时间里,中间不同反复,利率加到了双位数也没有把通胀控制下来,人们担心现在会不会还这样。

我们知道,70年代的通胀成因,没有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刺激。当年(70年代)美国财政赤字占GDP的比例最高也就5%,而且也没有QE这一类工具。70年代的通胀是在没有放水的情况下出现的,更为可怕。当年的通胀,除了咱们所说的供应问题,还有当年的总需求是很强的。这与现在大家认为的“滞涨”有很大不同,当年是二战以后年轻人口占比最高的时候,而且有大批的科技创新问世,所以70年代的“潜在需求”是非常高的,并不是“滞”。这么强的需求,很容易把通胀催起来。

70年代美国M2高增速主要来自贷款,说明当时经济的潜在动力很强,只不过当时没有成熟的应对通胀的工具。这个是当时可现在的一个很大的区别,很容易被忽视。

这意味着,现在的货币政策比70年代更有效。

Image

Image

关于美国通胀的构成:大家担心服务价格(劳动力成本),实际上今年3月和5月的服务价格都对应着汽油价格的上涨。现在服务价格长得高的,实际上还都是能源相关的(如机票等)价格上涨,这意味着服务价格的上涨是商品价格上涨的滞后体现。

如果直接看薪资的数据,环比还是比较稳定的,没有加速上升。

Image

Image

现在CPI构成,更像是商品大涨之后的服务价格的补涨(商品价格是因,服务价格是果)。也即是说,如果商品价格趋缓的话(油价),服务价格也会下降。

Image

在经济降温之后,对于劳动力市场的反向影响已经开始显现。

Image

Image

美国劳动力短缺,并不是没有人,而是很多人不愿意工作。将近有5000万人既没有工作,也没有体现在失业人口里面(如下表)

Image

Image

现在金融资产(股票等)的上涨给美国人民一种错觉,认为不工作也可以有收入。上世纪70年代股票资产在居民资产的占比很低,人们不会依靠股票价格的上涨而放弃工作。

今年美股的下跌仅次于1932年,实际上比2008年的那轮下跌还严重。当股市调整之后,人们才意识到并不是自己投资做得好,而是靠着央行放水。股票跌了,会有更多的人重返工作岗位。

Image

Image

关于缩表,今年下半年美债的供应实际上小于上半年。倾向于阶段性做多美债。

Image

Image

关于美元:在105的位置上,看起来有见顶的迹象。我们看美元,背后的逻辑反映的还是美国经济基本面。尽管可以认为是美国加息的结果,但前提是加息没有损害到美国经济。如果加息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开始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的话,美元就会开始走弱。

美元存在一个阈值,这个阈值意味着现在增速与实际利率的匹配。过去一点时间,美债收益率上升的最大表象就是通胀预期已经上不去了,在油价还没跌的时候,通胀保值所反应出的通胀预期就已经回落到了年初的水平。而这个过程中实际利率是上升的,从负利率上升到了0.5%以上。

Image

从上一轮经验来看,美元见顶的时间要早于美债见顶的时间。当实际利率超过0.5%以后,对美国经济的负面影响就会开始显现。美元会提前见顶。

Image

历史上,如果“预期”联储加息300BP,不用等到真的加到300BP,而是在预期阶段就已经开始走弱了。

Image

Image

2014年以后,美元指数没有跌破过89,很大的原因在于欧洲一直是负利率。而现在欧洲不再是负利率的。未来一段时间我们会经历美国通胀见顶回落,而欧洲通胀还延续高位。欧元走强(欧洲加息)对美元指数是不利的。

Image

Image

Image

看好港股,如果确认美元进入到下行周期的话,新兴市场是看好的。

所以对于港股来讲,最重要的还是搞清楚美债、美国通胀的拐点。

Image

关于美股,还没跌完,主要因为现在美股的风险溢价还没有回归到合理水平。一般风险溢价都要回归到5左右。美股后面还会有一波杀盈利+经济下行带来的下跌。

Image

Image

Image

美股现在的跌幅比较大,从过去的经验看,必须要有危机模式的冲击才会令美股下跌20%以上。而如果没有危机模式的话,美股可能呈现出缓慢震荡。

接下来如果联储转向(转宽松),可能美股会抬升;而如果联储不转向,美股大概率还是震荡的。

Image

Image

Image

专家倾向于美股短期存在反弹的可能,类似于两三个月前的A股,一开始认为是反弹,后来慢慢地感觉可能是反转。美股也可能这样,如果通胀缓解的话,有可能出现1-2个月的10-15%幅度的反弹。但是美股的根本性因素并没有好转(资金量)、美股和商业银行的超储资金相关性很大。年初到现在,商业银行的超储资金规模减少,接下来如果缩表的话,银行的超储资金更不乐观。除非逆回购账户(美国的逆回购对应咱们国家的正回购)的量能有所下降。

Image

Image

Image

关于国内:重点关注防疫与市场风险偏好的关系

现在大环境与2014-2015年不同,当时全球都处于通缩阶段,中国钢业产能过剩,黑色持续下跌。2014年页岩油开始运用,导致原油价格下跌。

现在虽然中国自己没有通胀问题,但是对全球通胀还是比较担忧的。这意味着决策制定者不大可能持续宽松。

Image

如果现在没有较为激进的货币宽松政策(包括针对房地产的宽松),那么下半年政府的融资大幅下滑,企业融资靠票据。叠加没有实体经济内生性的回复,M1起不来,那么“水牛”是有问题的。

Image

居民贷款起不来,很大程度和居民还款有关。居民每个月都要还本金,而企业可以不还本金(自动展期)。居民贷款在过去几年一直维持7-8万亿的水平,后面可能腰斩,4万亿左右。

如果没有政府强刺激的话,下半年社融起不来。但现在又看不到政府强刺激的意愿,毕竟大环境是全球通胀。

Image

Image

2019-2021年A股上涨的逻辑,看起来中国做的很成功,没有大水漫灌,A股也形成了结构性的牛市。实际是一种假象。因为当时美国在放水,2019年实际上是全球防水带来的出口上行周期。归根结底,但是出口的推动是欧美防水带来的。

Image

为什么当时成长股长得最好?因为海外营收占比是提升的。

Image

美国的实际利率上升的过程,对于全球经济一定是有伤害的。会带来中国出口的回落。

Image

Image

中国的宽松主要影响到A股价值股,海外的宽松则主要影响到成长股。

现在A股还没有轮到趋势性反转。

交流环节 Q&A                                    

对于原油、黑色系等大宗的看法?

商品里面,原油还是最强的。需求有粘性。金属弱于原油,这种大的格局不会发生转变,金属与可选消费品的相关性更高。每一次居民购买力下降的话,都是先压缩可选消费品,再压缩必须消费品,都是从金属的需求减弱开始。

总的来讲,商品还是在牛市的尾声向阶段性的熊市转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原油相对强,但最终还是以原油的下跌来结束这一轮牛市。

当然,这一轮商品整体的价格中枢要比以前高。这一轮也不会再像2014-2016年那样跌这么长的时间、这么长的空间。未来可能跌一段时间再反弹。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