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岳:疫情反复,医药行业有望率先反弹?

国泰基金 2022-03-22 00:03

直播主题:疫情反复,医药行业有望率先反弹? 直播嘉宾:黄岳(生物医药ETF、医疗ETF基金经理) 直播时间:3月15日15:30  

摘要:

1、医药板块这一轮前期的下跌主要也是政策方面偏负面的驱动,如果我们把去年下半年整个医药板块这一轮大幅下跌详细拆解开来看,其实大多数都是由于估值的负面影响导致的,而具体的经营业绩没有那么大负面的影响。从长期的角度来讲,它的两大投资逻辑:第一,老龄化。第二,消费升级,客观来讲,都没有受到任何的伤害。

2、生物医药已经到了十年以来估值水平最低的一个位置,大概30倍出头,医疗板块也是最近十年以来估值水平最低的一个位置,上一次这么低,还是在2019年的1月份。客观来讲,我个人认为医药板块目前配置价值非常大,这里面更多是靠时间去换空间,逐渐寻求估值的均值回归或者整个行业的均值回归。

  正文:

各位投资者下午好!今天和大家聊一下医疗板块的投资机会。

医药我们看历史数据,估值水平已经到了历史上极低的位置。近期整个医药又有一些相关的事件,包括抗原的检测。抗原检测我看了卫健委的相关发文,在相关发文里面,主要提到《新冠病毒抗原检测应用方案》试行。目前我们新冠病毒的检测方式主要靠核酸检测,核酸主要是针对病毒里面的基因,大家可以简单把抗原理解为病毒外面穿的衣服,现在通过抗原检测的方法,相当于从抗体出发去测衣服,看看有没有衣服,如果有衣服,简单理解为有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其实要进行扩增,扩增之后整个检测的敏感性、准确性应该说都会更高,所以抗原测试大家可以简单理解为现有的技术手段相比核酸检测要求没有那么高,它的准确率相对来说也会相应的降低,有一点类似于自主式的检测方式。

大家知道,核酸检测整体来说准确率很高,但是核酸需要有相关的检测环境,包括需要实验室产生核酸检测的结果。比如我们在上海,上海的医疗水平起码已经属于是国内第一梯队,不敢说数一数二,至少也是第一梯队的城市。大家看到目前整个上海已经开始了大面积核酸检测的筛查,在这种情况下,整个核酸检测报告出台的时间仍然会受到制约。原来正常情况下,大概4—6小时就出了,现在出检测结果的时间相应的要被滞后,这是没办法的。

而且现在核酸检测往往都已经采用集中筛查,大概20个人或者30个人的样本放进去做筛查,这也是一种提升检测效果的方法。筛查出来之后如果整个样本都是阳性,其实在20—30个样本里面又要进一步再去筛查具体是哪一个产生了阳性,目前大概采用这样的方法。

抗原检测,举一个不恰当的例子,有一点像人工的验孕棒,通过验孕棒的方式,在家就可以筛查有没有怀孕,不用到医院做彩超的检测。抗原检测就有一点类似于新冠领域的验孕棒,它对于整个检测条件要求没有那么高,这样它就会带来一系列相关公司的业绩增长。

从产业链的角度来讲,它又分为上中下游,中游无非是整个抗原检测的这种具体标的,上游又涉及到抗原检测的原材料,下游可能又涉及到医药流通,医药零售等等一系列的环节。整体来讲,应该说势必会对相关上市公司的业绩产生一定的提振。

大家可以看到,上周末相关信息出台之后,其实周一整个相关标的的涨幅没有大家想象那么大。这里面有一个原因,也是因为从这周周一开始,本身A股也进入到一个非常弱势的情况,包括今天又出现全市场共振的下跌,今天上涨的股票才200多个,我印象当中有涨跌家数这个指标之后,这是历史上最极端的一次情况。

当然,2020年疫情,春节之后的第一天我记不清大概是什么样的数据,应该说在这种极端的行情之下,所有的股票都会受到一些偏负面的冲击,这一块抗原检测,整体来讲它的逻辑是有的,但是现在市场客观来讲还算不清楚这个帐,很难说按着计算器算清楚究竟增厚了多少业绩。当然,有一些卖方进行了预测,包括整体市场的容量,但这里面可能要打一个折扣。为什么?

第一,正常来讲,一般涉及普惠性、涉及民生性的情况事后都会出现降价。核酸检测我印象当中最开始还要100多块钱做一次,后面陆续降价,现在很多城市可能也就三四十块钱做一次,这种情况下会面临集采,包括面临整个利润的下滑。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它究竟能够产生多少利润目前还算不清楚,这是第一。

第二,截止到目前为止,大家可以看到,其实各个城市仍然把核酸检测作为最终的方式,而且各地卫健委在披露数据的时候,也是去披露核酸检测最终的数据,目前还没有说通过抗原检测的方式检测出来,以官方的形式把它披露出来,目前好像还没有见到。

整体来讲,应该说核酸检测我相信仍然会是绝大多数城市尤其是在最终核查到底是否是新冠病毒感染的维度上,唯一的筛查方式。

我个人理解抗原检测更多是由于奥密克戎毒株目前整个传染性太强,在这种情况下,会对大量城市核酸检测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以及巨大的压力,尤其是我们看到现在很多疫情爆发的城市,还是数据医疗水平比较过硬的城市,包括深圳、上海,如果奥密克戎毒株在某一些二三线甚至三四线城市出现大规模传播,势必会对当地核酸检测的能力带来极大的挑战。

我们去年看到在内蒙的一些城市,还有在其他相对来说医疗水平没有那么发达的城市出现大规模爆发的时候,其实已经给当地核酸检测力量造成了巨大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势必需要通过一些其他手段对现有核酸检测的能力产生一定的补充,也就是目前的抗原检测。

抗原检测本身在欧美包括这一轮香港的爆发里面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基本上市民可以通过自己购买或者通过其他的方式或抗原检测的工具,出现问题之后,可以进行自主测试。如果自主筛查是阳性,就迅速采取相应的隔离或者其他医学上的应对手段和处理措施,然后再通过核酸检测等等其他的方式再去进一步锁定到底是不是真正的新冠感染。

再往后看,我个人认为抗原检测这个主题还是有它内在的逻辑,只是它现在的问题,究竟能够带来多少业绩客观来说还算不清楚,应该说方向是比较确定的,但是整体来讲幅度是不确定的,当前是处于这样一种情况。

我们再回到整个医药以及医疗相关的板块情况,因为今天整个医疗应该说也是有一些相关的事件。这里边,我们盘中也看到了一些传闻,包括传闻某主管部门希望其他信息中心等等进行相关的研究,这些研究涉及盈利性的医疗机构上市的问题,这是市场上广为流传的一些新闻。

大家可以看到今天下午开盘之后,有多少民营的相关医疗机构出现了大幅的下跌,但是后面也有一些相关的辟谣,也有人说可能很早之前就已经提出了这个建议,现在只不过是对相关的建议进行具体的研究。因为目前我们还没有了解到具体的非常准确的信息,这一块不再详细和大家聊了。但是整体来讲,大家可以看到今天医药板块表现也不是很好。昨天整体来讲医药板块表现还可以。

最近一周左右,大盘相对还是比较抗跌的,成长赛道从去年12月份以来,包括一些景气度比较高的,半导体芯片新能源汽车,军工从去年12月以来,一直跌到今年春节之后,春节之后还跌了一周左右,后面反弹又下跌,但是在后面反弹又下跌的过程当中,不少板块表现的很抗跌。目前来看,包括光伏、生物医药在这一轮的下跌中都没有创新低。   

大家可以看到上证指数,包括其他的板块、沪深300,稳增长主题的建材、基建、银行、地产,之前相对来说全年的累计收益率还是正的,最近表现比较好的能源板块、钢铁、煤炭,今天又出现了大幅的补跌。

最近一周以来,整个市场大幅下跌中,其实大家可以看到,有不少板块没有创出新低,这里面包括医药和医疗的板块,我个人理解有不少景气度比较高的,包括医药里面的CXO,最近几天相对大盘表现的比较强势,这里面某种程度表明在很多业绩相对来说不错的标的,杀估值杀了很长时间,到现在这个位置,虽然整个市场情绪非常差,今天只有200多支个股上涨,但是现在这个位置真正有资金愿意去买入的,还是那些业绩相对来说比较靠谱,长期增速比较快,起码是长期增长的预期,长期增长逻辑比较扎实的一些板块。

回到这个角度,医药这个板块最近两年已经跌成这个样子,我个人认为这个位置没有必要对医药板块是很悲观的态度。

首先我们看估值水平,比如说我们的中证医疗指数,估值水平大概是30倍左右的估值。大家可以看到这个指数里面有很多标的,尤其是景气度比较高的,像CXO的一些标的,一季度整个业绩增速仍然非常快。包括现在有一些个股已经发了1—2月份的经营情况,结合这种程度,它当前的估值水平已经是这个指数有历史数据,这个历史数据从2015年以来,最低点大概在2019年的1月份,和目前的估值水平基本上一模一样。

 2019年那个时候经历了什么事情?2019年经历了2018年的带量采购,带量采购出台之后,对于整个医药板块的估值和盈利都出现了大幅的杀伤。

另一方面,当时疫苗的相关事件,2018年整个行业的监管政策出现了大幅的转变,另外,在个别的细分领域又出现了一些社会关注度很高的负面影响因素。大家可以看一下,2018年疫苗板块惨不忍睹,血流成河。

大家可以回溯一下,回到2019年,2019其实没有新冠疫情。如果大家认为医药2020年和2021年的涨幅主要靠新冠疫情,大家可以看2019年,2019年医药板块已经回暖了,而且2019年整个医药板块涨幅不小。2021年下半年开始,我个人理解医药更多还是对2019年和2020年连续两年医药板块大幅上涨,尤其大家看指数,指数其实2019年、2020年两年,基本每年都是将近50%以上的涨幅。在这种情况下,整个医药板块的估值也达到了一个很高的位置。包括这里面我们事后来看医药板块估值最高的时候,大概在2020年的年终左右。估值水平已经接近2015、2016年的估值水平,确实处于历史极高的位置。

但是经历了2021年一整年的估值消化,包括今年可以算一个季度的估值消化,目前整个医药板块的估值水平又回到了最近十年以来最低的位置。这个位置上一次还是在2019年的时候,而且那个时候经历了2018年大幅政策的调整以及相关细分子行业出问题之后才达到这样的一个估值水平。

医药板块长期的增长逻辑一直都是很顺畅的。

第一,老龄化之后,我们有迹可寻,可以看日本、欧洲和美国。这些国家在整个老龄化程度逐渐提升之后,其实一个比较受益的板块就是医药板块。这里面,医药是少数受益于老龄化的板块,其他大多数板块,老龄化对他们都是不利的,包括传统的周期类板块,甚至消费品,老龄化对这些板块相对来说可能都不利,但是医药是少数会受益于整个老龄化趋势的相关行业板块。

第二,消费升级。大家看到目前医药上市公司里面,相对来说比较赚钱的,绝大多数都是靠非医保的药品。包括我们生物创新药里面,比较赚钱的是抗癌相关的药物,胰岛素,还有之前的生长激素等等,有些纳入集采或者纳入医保,但是这里面其实很多赚钱的药大多数可能都是非医保用药。

在这种情况下,势必会涉及到有一些哪怕是纳入医保的,可能整体来讲它的价格仍然相对来说不便宜。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具体患者在用药的时候,会结合自己的经济情况做一个取舍。

医药板块还有一个大的长期成长逻辑,消费升级。比如说我们的HPV疫苗,之前有一些低端的HPV疫苗供应商,最开始做疫苗的时候,市场普遍有质疑,觉得这一块往往是高收入群体才会选择注射这种疫苗,来实现免疫的效果。如果价数相对低一点,大家就会觉得高收入群体如果有更好的,为什么不去打更好的?随后就会看到这些相关的质量或者价数稍微低一点的疫苗在二、三线城市得到了大范围的普及,这其实就是消费升级很典型的一个案例。

原来我每天挣的钱或者我日常的收入只够维持我自己的生存,包括住房,日常的日用开销,在这种情况下,我自然不会想到去打疫苗,有的时候觉得我扛一扛就过去了,甚至我饭都吃不饱,还有什么钱打疫苗。

后面随着我们整个人均收入水平的逐渐提升,势必会有一些医疗健康的新需求,包括眼科、牙科,最近几年眼科、牙科渗透率的快速提升,其实背后也是整个居民收入水平的快速提升,包括体检。如果你饭都吃不饱,谁会去体检?肯定是满足自己最基本的需求。如果自己整个收入水平提高之后,慢慢就会涉及到一些医疗保健方面的需求,这里面整个消费升级的空间客观来讲还是比较大的。

医药其实从长期的角度来讲,它有两大投资逻辑:第一,老龄化;第二,消费升级。客观来讲,都没有受到任何的伤害。还有很多投资者现在比较质疑去年相关政策方面偏负面的冲击力度实在太大了,现在有很多投资者都在说医药行业以后就是一个公用事业的行业,医药板块集采之后,根本不可能有利润,或者是一个非常薄的利润,不可能让你挣很多钱,我觉得这个可能也不太客观,不太符合实际。

我们看到整个医药板块之所以能有很高的一个利润水平,是因为本身医药尤其是一些高端的创新药,生物药,甚至包括我们的疫苗,本质上来讲,都是一个高科技的行业,本身都符合高投入、高回报、高风险这样一个三高的特征。其实和我们的半导体芯片、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硬件,本质上没有太大的差别。

你想一个正常的药物研发动辄就要上千万甚至上亿的资金投入,而且这种投入我们目前能够看到很多成功的药品,往往都是在失败了几十款甚至上百款同类药物之后,某一款药物才得以脱颖而出。一方面有医用价值,另一方面它整个成本和效益能够符合医生的相关需求,能够纳入医生药品的视野之中,这样才能产生巨大的商业价值。

客观来上讲,所有的医药企业都是经营风险比较高的企业,因为它在药物的研发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本开支,而资本开支之后一旦这个药物没有办法获批,或者即使获批之后,由于它的风险,性价比的原因,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有纳入医生的视野,从而没有产生巨大的销量,它势必就是一个赔本的买卖。

医药这个板块长期会维持一个相对比较高的利润水平,这个利润水平不是剥削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其实不是这样的,而是本身它的高回报是对它高风险的这样一种补偿。包括之前的《药神》等相关题材的纪录片,都对整个医药伦理提出了很多社会层面的讨论,药物到底应不应该有这样高的利润?事后一些比较理性的文章剖析,包括对医药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的成本、成功率的剖析,我们都看到本身医药相对来说比较高的利润水平,是对它整体高风险的理智补偿。

换言之,如果我们的医药利润水平维持在一个很低的水平,哪里会有企业家愿意做研发,他冒着这样大的风险做药物的研发,说白了本身还是有比较高的回报补偿在背后做一个驱动力。同这个角度来理解,在医药板块,集采、带量采购、医保谈判等等偏负面的,对于利润上面有负面伤害的政策不应该太过于去解读,因为本身这个行业的高利润和它的高风险是息息相关的。

在这种情况下,本质上来讲,医药这个板块长期的投资逻辑,老龄化以及消费升级都没有出现太大的问题,相对来说比较高的利润水平,我个人认为应该说也没有太大的问题。而且大家可以看一下,带量采购相关政策本身不是一个新的东西,从2018年已经出台过,而且是比较成熟的一些措施。我们看最近整个市场关注度比较高,前面股价出现负面反应的子行业,最近又有一些相对来说偏积极的因素出现。

3月10号,广东省的药品教育中心发布的关于带量采购一系列备选的通知,这里面可以看到一些生长激素的分诊,中选的选价和备选价,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吻合的,有望和水针的价格体系企稳,相比之前非常极端、负面的预期,有一个偏正面的修正。

2018年也是这样,很多市场给医药企业的经营利润做估值的时候,带量采购的时候,往往都是药品降价多少,直接把利润砍到多少,如果药品降价降了90%,就认为它的利润也要降90%,最后很多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出来之后,就发现不是这样的。很多药品可能降了90%,利润可能降了30%—40%左右,因为带量采购本来就有一个以量补价的逻辑在里面,虽然整个价格下降了,另一方面,由于纳入医保或者由于纳入其他集中采购的体系,本身它的量也能够放出来。

另一方面,在原来正常的医药营销产业链里面,在药品销售领域,整个销售费用非常巨大,其实也是国内医药体系历史的一些问题,甚至可以说是一些历史的痼疾在里边,所以很多医药企业销售的时候,整个销售费用客观来讲比较大。以量补价之后,本身销售费用也节约下来了。大家最后看到我们很多极端负面的政策影响可能没有想象的那么大。

历史上来看,本身医药板块就是一个长期的投资赛道,而它长期的逻辑开始也和大家聊过了,既受益于老龄化,另一方面又受益于消费升级,历史上来看,同时符合这样两个大主题的赛道,应该是少之又少的,尤其很多赛道,老龄化对它不大有利。像医药这种,消费升级对它也有利,老龄化对它也有利,这种赛道是很少的。

我们过去十年来看,其实A股主要的常青树主要就是三个题材:消费、医药、TMT或者说科技板块。科技板块整体来讲波动比较大,有可能是好个三四年,然后再不好个两三年。而消费和医药往往熊市持续时间比较短,不好大概就是一到两年左右。上一轮整个医药板块像现在这么便宜也就是我最开始和大家聊到的,还是在2019年的年初,那个时候是政策性,把整个行业板块已经杀到地板上了。其实医药这个板块历史上来看,确实每一次估值达到历史低位的时候,都是出现政策上的负面冲击,由于这种情况,把他们的估值杀得很惨。

目前,医药板块这一轮的下跌主要也是政策方面偏负面的驱动。其实你看它整个相关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确实受到了一些偏负面的影响,但绝对没有它的股价影响这么大。如果我们把去年下半年整个医药板块这一轮大幅下跌详细拆解开来看,其实大多数都是由于这种估值的负面影响导致的,而具体的经营业绩没有那么大负面的影响。

我们看一下2021年下半年以来整体医疗板块的涨跌幅具体的细分拆解,2021年三季度,中证医疗指数涨跌幅大概是-24%到-25%,其中估值的贡献大概是-20%。也就是说大概24%的跌幅里面,有20%左右都是由于这种估值的下杀所导致的,真正盈利的下杀可能大概也就占4%左右。

再看2021年的四季度,这里面大多数涨跌幅的贡献主要也是由估值偏负面所导致的,因为去年四季度的年报还没有披露,包括今年一季度的业绩也还没有披露,所以去年四季度和今年一季度,目前我们没有办法拆解到底有多少跌幅是由估值的杀伤贡献,有多少跌幅是由于业绩的下滑贡献。

其实我们看到最近已经有不少医药板块的相关上市公司披露了1—2月份的业绩,从个股表现来看,这些个股至少1—2月份整体的经营业绩相对还是不错的。说白了,这个时点敢于去披露业绩的,大概率还是经营业绩比较好的。

在这里面我们仔细拆解下来,基本也会发现这些股票绝大多数跌幅都是由它估值的伤害所贡献的。所以就像我最开始和大家聊到的,今年绝大多数的下跌还是2019年和2020年连续两年医药板块的大幅上涨,说白了是在还2019年和2020年的帐,主要是估值的折损,具体盈利来讲,我个人认为没有那么悲观,或者哪怕大家不是很乐观,至少在股市的走势里面也已经反映出了绝大多数偏负面的预期,整体来讲基本是这样的一个情况。

我们再看目前的估值水平,之前也和大家聊过,我们如果看中证医疗指数,医疗里面当前的估值水平大概是31倍,已经是历史的绝对低位了,上一次到当前这个位置还是在2019年的1月份,这是医疗。我们如果看生物医药,生物医药指数目前在历史来讲已经是绝对低位了。2019年的1月份,生物医药的估值水平大概在40倍左右,目前生物医药的估值水平已经到33倍左右,其实这几个细分子行业应该说已经都是历史的绝对低位了。

目前如果从价值投资的角度来讲,医药板块已经是非常值得布局的时点。如果讲到长期投资,简单讲就是买便宜,以时间换空间。长期投资的视角下,我们没有能力去预测短期股价涨跌的走势,但是我们能够根据历史规律,根据长期的一些常识以及我们具体的估值水平,能够看得出来当前这个时点,当前这个价格在历史上大概处于什么样的区间位置上。

从这个角度来讲,目前的估值水平已经处于历史上绝对的低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做一些左侧的布局。当然,右侧现在很多投资者都在等政策的转向,或者是等一些企业经营业绩的大幅改善,这可能算是一些偏右侧的指标。

但是,我们从本身的估值水平来讲,或者从整个增长逻辑以及短期政策、市场极度悲观的预期来讲,目前医药板块已经是左侧,客观来讲是性价比非常高的,适合布局的一个板块。

其实长期投资整体来讲就是买便宜,买便宜之后,相信常识,认为便宜的东西早晚会均值回归,应该说这就是长期投资的逻辑。具体到医药里面的一些细分板块,客观来讲,医药里面的细分板块太多了。而且每一个细分板块的定价逻辑都不太一样,这里面我们看好的还是景气度比较高的,主要涉及到生物医药和医疗,生物医药又包含几个大的细分子行业,里面包含了像生物创新药,还包括疫苗、检测、CXO等等,可能都能够属于生物医药这样一个大的范畴下,这里面最核心的就是生物创新药。

所谓生物药,大家可以简单理解为它是大分子药,它是和化学药、小分子药相对应的概念。目前大家可以看到全球医药收入结构里面还是小分子药,化学药的占比高一些,但是在全球最赚钱的几款药里面,大多数还是生物药,大家可以把生物药理解成是创新药里面技术含量最高,整个技术难度最大,相对来说回报最丰厚的一类,这一类药物客观来讲还是伴随着那一轮的医改,那个时候也有大量一级市场的创投资金开始投入中国的创新药企业,之后这些企业又伴随着相关资金的扶持,包括人才的充实,逐渐做大,然后逐渐上市,大家可以看到,科创板重点支持的几个方向里边,其实生物医药就是其中一个重点方向。

大家一提科创板,一提硬科技,大家最开始想到的就是像半导体芯片、新能源、光伏等等一些比较热门的主题,其实生物医药也完全是我们整个硬科技里面主要的一个环节。大家可以看到科创板开板的时候,重点支持的几个领域,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其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就是生物医药,生物医药的企业目前在科创板里面的占比大概在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左右的区间,仍然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这样一个方向。

有一些主要城市,比如说上海市,生物医药也是这些城市的重点突破和攻关的方向,包括苏州、深圳,应该说都是整个城市规划里边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包括整个城市的内生动力,从整个城市的经营战略来讲,大家可以看各个城市的政府工作报告和未来的城市规划,这些都是大头戏。所以生物医药应该说是整个医药里面技术含量比较高、利润水平比较高的这样一个环节。

这里面还涉及到疫苗包括检测,新冠疫情在全民的领域,给疫苗做了一次大宣传,大科普任何疫苗的营销机构给你做科普,都没有新冠疫情来得效果这么好,国内很多疫苗的技术路线,灭活、重组蛋白、其他的mRNA等技术路线,很多投资者了解的比我们还要深,了解得更加具体,这就是整个疫情为疫苗产业所带来的非常积极的变化。

本身疫苗我个人理解是一个消费升级的标的,它升级与否,一方面取决于老百姓的收入水平,另一方面也取决于大家对于疫苗品种的接受程度。凡是愿意去打疫苗的,尤其愿意自费去打疫苗的,我认为绝大多数就是对于疫苗的一些免疫机理以及它能够给我们带来的这种好处有充分理解的这样一些人员群体。哪怕你再有钱,可能你对它的一些原理,包括对它潜在的一些好处没有认识,没有了解,你自己肯定不愿意掏钱去打疫苗。

新冠疫情在全民的领域给我们的疫苗做了一次大宣传和大科普,疫苗这个赛道我个人认为它未来长期的增长潜力也是非常好的。检测就更不用说了,本身就是整个新冠受益的子行业,检测还有一件比较好的事情,国内在检测这一块,客观来讲,技术水平和国外的先进水平还是有比较大的差异。但是由于国内的新冠检测让大量检测企业都赚了很多钱,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这些检测企业愿意在更高端的一些领域去投入资金,包括吸引人才,去做相关的研发和创新。

我有一个好朋友也是之前在日本早稻田大学读博士,然后在日本检测的研发机构去做研究人员,后面回国之后,在一个上市公司的检测子公司里面做检测的研发主管,现在在苏州上班。我和他聊了很多检测领域的具体情况,他说最近几年整个国内检测相关公司在这一块投入力量是很大的。

因为之前主要是没钱或者没有信心,但是随着整个新冠疫情,而且也有大量的海外人员愿意回国做相关的事情,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其实已经形成了一个从资金到人员再到相关政策的正向、良性循环,其实目前在整体的医药领域,客观来讲,我们看到的都是这样一个情况,大家可能更多关注到的还是政策方面负面的打压,以及整个社会舆论对于医药细分子领域舆情的负面影响。

我们从产业的角度去看,大家看产业园、城市规划,看科创板、创业板相关的重点支持板块,其实从来都没有说医药是一个负面的,是一个不好的东西,恰恰相反,对于医药里边一些创新的领域,国家都是大力支持的,其他的包括CXO,CXO确实景气度很高,背后的逻辑,一方面因为国内医药创新的大发展,CXO简单来说就是医药各个环节的外包,包括药物的试验,包括临床,甚至包括药物的销售等等,都可以通过外包的形式把这一块业务包出去,尤其是有一些医药初创类的企业,没有成熟的产业链,没有在各个环节打通,这个时候有可能聚焦于最核心的药品研发领域,其他涉及到比如说和医院打交道,需要和患者打交道的临床试验,比如说专利的申请,甚至是药品的制造以及销售,这些可能没有足够的人员储备,可能在相关的领域不专业,也没有这方面的积累,就可以通过外包的形式通过一些比较专业化的公司来外包出去,实现自己对于这个产业链最关键环节的把控。

在这种情况下,CXO大家可以理解成整个医药或者说创新药行业里面的卖水人,具体去挖金子的人,有可能有的创新药企业能够挖到金子,有的挖不到金子,很多研发费用就打水漂了。但是这里面卖水的,卖铲子的,卖牛仔裤的,可能就赚钱了,大概是这样一个成长逻辑。

整体来讲,它的逻辑也没有太大的问题,主要的问题还是估计水平比较高。大家可以看到,去年上半年,医药这个细分子领域就是CXO,相对来说比较坚挺,坚挺的原因也是由于它的业绩比较坚挺,但是大家可以看到,从去年下半年以来,估值已经杀了一波,从目前为止,景气度最高的细分子行业客观来讲估值水平也已经比较合理了,不属于很贵的估值水平。

具体到医疗,可能又分成医疗器械,包括医疗服务,医疗器械也是去年下半年的重灾区,这里面有很多可能会涉及到集采的偏负面的传闻,但是这里面,本身器械就分成几块,一块是走量的,主要靠大量的采购去实现利润,这一块可能相对来说压力会大一些。其实还有一些偏高端的器械。

整体来讲,国内很多器械和海外很多器械本质上除了耗材,我刚刚提到的走量的这些器械之外,一些偏高端的器械,本身国内相对海外也是存在一些短板,今年我个人认为,有一些卡脖子的领域仍然值得关注。像我们的创新医药,包括高端器械,本身也是一些卡脖子的领域,这一块如果被卡脖子,其实也是很难受的。这块从政策的角度,一方面是走量的器械,希望把器械的成本降下来,但是另一方面,势必还是要鼓励创新,尤其是医药这个领域,是不可能去打压创新的,其实打压的还是不正当的利润。另外还有一些医疗服务,也是受益于消费升级的板块。

整体来讲,医药这一块我们比较看好生物医药和医疗,这两块是我们比较看好的赛道。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如果做不好选股,或者担心个别股票踩雷,大家可以通过指数基金的形式布局相关的行业板块。具体生物医药这一块,我们有生物医药ETF(512290),医疗我们有医疗ETF(159828),大家如果做不好选股,可以通过这两个指数基金的形式去布局相关的行业板块。

生物医药已经到了十年以来估值水平最低的一个位置,大概30倍出头,医疗板块也是最近十年以来估值水平最低的一个位置,上一次这么低,还是在2019年的1月份。客观来讲,我个人认为医药板块目前配置价值非常大,这里面更多是靠时间去换空间,逐渐寻求估值的均值回归或者整个行业的均值回归。

任何一个行业接近底部的时候,所有的鬼故事都出来了,动不动说这个行业不行了,长期成长逻辑不在了,你事后再看,它长期的逻辑都没有发生变化,尤其是医药这个板块,长期的逻辑是老龄化,消费升级,你说有变化吗?其实没有任何的变化。整体来讲,医药板块我们目前还是比较看好的,具体大家可以通过生物医药ETF、医疗ETF去布局相关板块性的长期投资机会。

今天因为时间关系,就和大家聊到这里,祝愿大家今年都能够取得不错的投资收益。今年年初以来,大家可能都比较惨了,但是大家看历史上,往往最惨的时候反而是值得布局的时点,无论是2016年、2018年还是2015年,其实都是这样,反而是长期比较不错的,值得布局的时点。

大家回顾一下2016年,开年连续两轮熔断,大家可以看一下,反而上证指数在那个时候基本是历史上的最低点,还有2018年,连续跌了一年,连一个像样的反弹都没有,大家已经没有任何信心了,事后来看,又是2019年、2020年,包括2021年很多赛道板块大牛市的起点。往往大家心情最悲痛的时候,反而是值得布局的时点,尤其对于医药板块来讲是这样的,因为它的长期成长逻辑是非常扎实的。

今天因为时间关系就和大家聊到这里,祝愿大家2022年都能取得不错的投资业绩。虽然一季度相对来说比较惨,但是后面我们认为有可能反而越来越好!     风险提示: 投资人应当充分了解基金定期定额投资和零存整取等储蓄方式的区别。定期定额投资是引导投资人进行长期投资、平均投资成本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投资方式。但是定期定额投资并不能规避基金投资所固有的风险,不能保证投资人获得收益,也不是替代储蓄的等效理财方式。

无论是股票ETF/LOF/分级基金,都是属于较高预期风险和预期收益的证券投资基金品种,其预期收益及预期风险水平高于混合型基金、债券型基金和货币市场基金。

基金资产投资于科创板和创业板股票,会面临因投资标的、市场制度以及交易规则等差异带来的特有风险,提请投资者注意。

板块/基金短期涨跌幅列示仅作为文章分析观点之辅助材料,仅供参考,不构成对基金业绩的保证。

文中提及个股短期业绩仅供参考,不构成股票推荐,也不构成对基金业绩的预测和保证。

以上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或承诺。如需购买相关基金产品,请您关注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相关规定、提前做好风险测评,并根据您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购买与之相匹配的风险等级的基金产品。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