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一天内成立两家母基金,更多母基金落地大湾区

科创板日报 2021-11-06 23:59

科创板日报》(特约记者 彭一力)讯,最近几天,粤港澳大湾区创投基金领域重磅消息不断:先是11月2日,两家大型母基金同时宣布落地广州。

一支是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主管的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联合中央企业、科技龙头企业、地方政府,共同发起成立的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产业投资基金。首期募资规模200亿元,总规模规划1000亿元。其运营将采取“直投+母基金”的投资策略,重点投资信息技术、集成电路等领域的大湾区科创企业。

这也是目前国家批准设立的、唯一一支专注粤港澳大湾区科创领域的战略投资基金,由此吸引到了比亚迪、浪潮等龙头科技企业、红杉中国等头部投资机构、以及招商局集团等央企、科学城(广州)投资集团等地方国企的加入。

另一支,则是广东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基金成立的目的,是通过直接投资项目和投资子基金的方式,推动广东省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该基金首期规模为200亿元,二期规模将扩大到500亿元。据悉,该基金首期成立的三支子基金分别注册在广州、深圳、珠海,分别由上海武岳峰基金、中芯聚源和华登国际管理管理。

而11月3日,国内规模最大的一支市场化天使母基金——深圳市天使投资引导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文简称“深圳天使母基金”)。发起设立了第一支天使直投基金,总规模3亿元人民币。成立目标是将深度聚焦于硬科技创投领域,对母基金参投的子基金优质项目,将采取直接投资的方式,以助力优秀科创企业加速成长。

粤港澳大湾区,以其深厚产业积累,正成为母基金的催生地。

深圳:“2021最受投资机构欢迎的地市政府LP”

根据母基金研究中心发布的《2021年中国母基金全景报告》,2021年上半年,出现了近50支新设母基金。其中基金市场化母基金8家,政府引导基金34家。而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等科技创新前沿领域,是目前中国母基金投资的热门领域。比如被写进国家战略发展的“碳中和”领域,在今年诞生了第一支国家级投资基金“国家绿色发展基金”,首期规模达885亿元。

而作为改革开放最前沿城市的深圳,在创投基金、母基金领域,均扮演了排头兵的角色。深圳过去诞生了深创投、达晨财智等知名创投机构。在市场化母基金的发展上,也走在国内前列。以深圳天使母基金为例,就是一支由深圳市政府投资发起设立、但完全交给市场去运作的基金。

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曾在接受央视财经节目《对话》访问时表示,深圳市大力支持创投行业的发展,在母基金管理方面,允许母基金旗下子基金具体项目最高亏损40%,就是劣后能够承担40%,以此吸引到更多的科创企业落户深圳。通过放宽返投比例、健全容错免责机制等方式来促进母基金发展。

一位深圳创投行业人士接受创投日报记者采访认为,深圳这种管理模式,能更好地贴近市场需求:在简化操作流程的同时,提高了项目落地的效率;同时作为政府引导基金又完全放手,这也会让创投机构有很强的自主性;容错机制的存在,让母基金管理人方面也更敢于做投资决策了。

据悉,深圳天使母基金已累计投资近400个天使项目,培育潜在的独角兽企业32家。2020年深圳天使母基金完成了二次增资,基金规模增加至100亿元,预计到2025年,还将撬动社会资本共同参与,形成250亿元天使投资总规模。

为进一步推动深圳创投行业的发展,深圳市政府近年来持续推动制订扶持政策。今年10月中旬,深圳市司法局发布《深圳经济特区创业投资条例(修订征求意见稿)》,中明确表示要打造国际化专业化法治化的大湾区母基金集聚地。此前的今年初,深圳出台了《关于促进深圳股权投资持续高质量发展的若干举措》,表达出欢迎社会资本在深圳建立母基金的态度。今年1月底,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发布《深圳市外商投资股权投资企业试点办法》,明确表示外资母基金可以直接投资VC/PE。

为帮助深圳创投行业解决“募投管退”等共同难点问题,今年7月和9月,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管局,接连发布两条关于深圳经济特区的创业投资条例,广泛征求行业意见,以回应深圳创投机构希望继续引领创投发展的迫切心声。

深圳创投政策释放出的积极信号,应该被行业人士捕捉到了,根据母基金研究中心的调研,“2021最受投资机构欢迎的地市政府LP”,第一名是广东深圳。

大湾区聚集更多母基金

在广东,正有越来越多的母基金聚集于此。

9月14日,广东省政府发布《关于印发广东省深入推进资本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行动方案的通知》,强调深化科创金融改革。要“通过放宽返投比例、健全容错免责机制等方式”,鼓励国有创投机构与专业机构联合设立投资机构。

过去在创投行业落后于深圳的广州,对标“深创投”,提出了建立“创投之都”的目标。此前广州市接连发布《关于新时期进一步促进科技金融与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广州科技创新母基金管理办法》,希望以政策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资广州,孵化出更多行业独角兽。

仅仅最近几个月,8月9日,新华集团与广州泰和肿瘤医院、广东发展中医药事业基金会等,共同发起设立粤港澳大湾区健康产业基金,首期基金100亿。10月19日,广州,越秀产业基金联合光大永明人寿,宣布设立光大越秀粤港澳大湾区产业投资基金,首期基金规模五亿元人民币。

此外,佛山的广东(佛山)制造业转型发展基金9月正式成立,总规模300亿,首期100亿,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参与出资并受托管理。东莞市新兴战略性产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6月在中国证券基金业协会备案,规模为100亿,主要投资于广东、东莞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产业。

伴随着众多母基金落地大湾区,有业内人士表示,更多本地企业会得到支持,尤其是初创、种子期的企业。作为有地方财政资金出资的母基金,在投资时会有一定倾向性,比如会支持和鼓励子基金多投资广东省或大湾区企业。

根据母基金研究中心发布的《2021上半年中国母基金全景报告》,广东省在新增母基金数量和现有母基金的数量及规模上,均名列全国第二。 其中深圳的母基金在管规模,更占到广东省母基金在管规模的一半以上。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王鹏,在接受创投日报记者采访时说:“越来越多母基金聚集在大湾区,是看中了粤港澳大湾区庞大的市场和发展潜力。”

大湾区拥有传统的产业协同和外向型经济发展优势,产业基础雄厚、产业链完整;经过数十年发展,已形成了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科技创新产业群,容易吸引到金融资本的进入。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出台的一系列国家政策积极引导。

深圳经验已成为共识。国家发改委此前发布了《关于推广借鉴深圳经济特区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的通知》,鼓励各地政府“发挥投资杠杆作用,组建早期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江苏、浙江、安徽等各省市也纷纷出台政策,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各个领域创立母基金。

面对各地纷纷成立政府母基金、引导基金的潮流,也有资深业者表达了不同看法:“政府通过设立母基金的方式,支持本地产业经济,这种模式创新当然有诸多好处,但也要看各地方政府的财政实力和投入可持续性。如果财力还可以,政府引导基金这块应该还有一段发展期。”

而对于市场化母基金募资难等现实问题,这位资深业者认为:“市场化母基金目前还不好做,有各方面原因:监管严、资金来源少、没有成熟团队、社会资本收益预期太高等,除非开放金融机构资金,允许投向这个领域。另外,本来政府引导基金是很合适的出资人,但国内资本市场还不成熟,社会对政府母基金的收益水平、回报周期、团队可靠程度,也还有个认知过程。”

因此,他认为基于资金的安全性考量,目前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会成为母基金、VC等关注的主要领域,有其背后的深层原因。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