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就得给“小修小补”、“小商小贩”留点位置

谭浩俊 2023-02-19 08:02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束珏婷16日说,让修鞋、配钥匙等“小修小补”规范有序回归百姓生活,让适老化服务、休闲娱乐等设施更加丰富,使居民生活消费更便利。她表示,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一圈一策,推动补齐便民服务设施短板,完善生活基本保障类业态和品质提升类业态。

虽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需要缝缝补补的衣裤、鞋帽等越来越少,从事此项缝补业务的人也越来越少。但是,每座城市,仍然有一些需要这项服务的居民,他们的衣裤、鞋帽等并没有能够做到穿旧则弃,更没有达到没旧就弃的地步,而是需要缝补方面的服务。特别像配钥匙这样的服务,还非有不可。如果城市没有了“小修小补”,没有了与部分居民息息相关的缝缝补补,城市就没有了烟火气,没有了地气。

实际上,再现代化的城市,也不可能全是富人的天下。如果一座城市,都是富人,除非机器人能够代替人类完成所有富人们不愿干的事,否则,这座城市离生命终止也就不远了。因为,富人们不可能从事诸如垃圾清运、建筑、疏通下水道、修理车水马桶、配钥匙等方面的工作,这些方面的工作,只有穷人会干,也只有穷人才能干好。否则,城市就会变得混乱不堪,富人们就无法在城市生活。

恰恰是,进入富裕阶层的人们,有时候对“小修小补”、“小商小贩”等有点看不上,而城市管理者为了适应富人们的生活,也为了所谓的城市环境,往往容不下各种摊点、各种修理铺,总在想方设法地驱赶他们,有的城市,还把城市人群分成了三六九等,不符合要求、达不到高档人群的,还要清理出城市。可见,这些城市对底层人群是何等的轻视,又是何等的忘本和没有感恩之心。

我们说,再好的城市,都是从差的城市发展过来的,在其发展过程中,除了高层次人才之外,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如果没有这些人群的共同参与和建设,城市发展就不可能如此迅速。显然,待城市发展起来了,决不能忘恩负义,不能把曾经有过的,而且面广量大的“小修小补”、“小商小贩”赶出城市,而应当记得他们的好,懂得他们的重要,要继续给他们一个可以安身和生活的空间,给他们一个谋生的位置。如果有一天,城市的居民们确实不需要他们了,他们会自觉地淡出人们的视线,去寻找新的生活方式、谋生手段,而不应当是城市管理者们强行将他们驱赶出城市,剥夺他们谋生的手段。

事实也是,这种不愿给“小修小补”、“小商小贩”空间的行为,往往都是在经济发展形势较好、就业比较充分的情况下,城市管理者们自以为城市从此不需要街头服务、接地气服务、烟火气服务。当经济运行出现一定困难,就业不够充分时,才会突然发现,那些城市的街头服务实际也很重要,也很必要。即便是富人,在一定情况下,也需要这样的服务。

可以理解,城市管理者之所以要做出压缩“小修小补”、“小商小贩”空间的行为,目的只有一个,城市环境的美观。比较难以理解的是,这些“小修小补”、“小商小贩”,实际并没有那么“丑陋”,并不是城市的伤疤。如果真的想让城市更加美观,每个区域都能专门划出一个小的空间,让“小修小补”、“小商小贩”们集中到一起,而不是将他们赶走。对他们劳动工具的外观等,也可以给出相对统一的标志,政府贴钱帮助他们完善就是,为什么非要取缔他们呢?

家门口的修补、采购,与城市环境、小区环境并不是矛盾的。矛盾的焦点在于管理的思路、服务的思维。只要愿意去想、愿意去服务、愿意帮助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群体,是能够找到解决的办法的。之所以出现取缔“小修小补”、“小商小贩”现象,还是与懒政有一定关系,与服务的意识不强有一定关系,与城市管理方法过于简单有一定关系。只要把心放在居民身上,放在如何方便居民、完善城市服务设施方面,对“小修小补”、“小商小贩”的容忍度就能大大增强。

发展“草根经济”,不只是企业,“小修小补”、“小商小贩”也是“草根经济”,他们原本就是植根于小区和小区居民的,小区居民没有需要,他们就没有生存的土壤。只要土壤还在,就可以生长,并为城市点亮一盏盏不算亮、但色彩很丰富的灯,从而让城市更加具有层次感和美丽度。

上一篇 & 下一篇